春秋晉國介子推是誰

  介子推出生在春秋晉國,中年時期成為當時有名智者。下面是有春秋晉國介子推,歡迎參閱。

  春秋晉國介子推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晉國賢臣,又名介之推,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周朝晉國***今山西***人,生於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

  死後葬於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歷代詩家文人留有大量吟詠緬懷詩篇。

  介子推的精神

  介子推是春秋時期的人,雖然不是什麼貴族人家,也沒有什麼豐功偉績,但是,他身上確實是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介子推的精神主要有三點。

  首先要說的介子推的精神就是,在重耳窮困潦倒、飢寒交迫的時候,從而去求別人施捨一些飯菜,最後還被毒打一頓,就在重耳生命垂危的時候,介子推割掉身上的肉給重耳充飢。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絕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當然指的不是要我們學著介子推把肉割下來給別人,而是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我們都應該給予幫助,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人應該常懷奉獻一顆他人奉獻之心。

  其二就是,做人應該時時都保持一顆清醒的心態,保持清風之態。不要去貪圖什麼榮華富貴而且違背道德之路。介子推在面對那些功名利祿時,絲毫不像那些唯利是圖的人諂媚君王。他一生淡泊名利,不貪圖富貴,不會去主動邀功,甚至在那些功名前還勸阻君王不可那樣大肆的給臣子加封進爵,應該以江山社稷為重。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另外一個道理,錢財嘛,我們應該取之有道,不要走捷徑。

  最後一點就是要有一顆赤誠無私的愛國之心。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都應該要愛國。介子推一生都心繫國家,把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就連死前還留下對晉文公的告誡,告訴他一定要“清明勤政復清明”。

  介子推的精神非常高尚,值得後世人學習。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和我們國家的一個節日息息相關,到底是什麼節日呢,讓我們慢慢來探索一下。首先我們可以迴歸到春秋時期,介子推的故事大概是這樣子的:

  晉國的公子重耳由於遭到陷害於是被迫帶著一群家臣出逃,其中包括介子推。他們一路上要吃的沒吃的要住的沒地兒住,病厄交加,處境相當的窮困潦倒。介子推為了保全重耳的性命,決然的從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給他食用。後來,重耳登上了晉國王位,聽信奸臣的奉承變得昏庸無道,介子推苦心孤詣的勸導卻沒有什麼用,對於重耳的失望便歸隱了山林。重耳知道後就派人尋找卻始終沒有找到。於是就派人把整座山都給燒了,山燒完後便發現介子推與母親已葬身火海。晉文公悲痛欲絕下,當天下令全國人們禁菸火、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另外為了紀念他還把後一天作為清明節。

  介子推非常的鐘於國家,一片心誠啊,就和三國時代的神人諸葛亮一樣,熱衷報效劉備,在劉備死後還用心的輔助他的兒子,語文課本中的《出師表》完完全全的可以看出來。相傳介子推死前還留下用血寫的詩,他是在用生命來告誡晉文公一定要“清明勤政復清明”。由此可見這個節日的重要性,介子推的故事能被世人傳承下來,不單單是隻是為了紀念,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記住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優良的道德品質。

  介子推不言祿

  介子推不言祿寫的是重耳在封賞時,介子推和介子推的母親之間的對話,全是一些不貪圖功名利祿的言行舉止。

  晉國的公子因為內戰,在外逃竄十九年,後來成了晉國的帝王,晉文公復位後加封進爵於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人,諂媚的人太多導致重耳忘記了封賞介子推 淡泊名利,幾次三番的勸解君王清明持正,但是君王重耳根本就沒有聽見去。就在重耳想起介子推時,介子推高風亮節,早已經歸隱山林和老母親過上了舒適的田園生活,遠離世俗。由此可以看出介子推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

  介子推不言祿,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忠於君主忠於國家的愛國思想, 另一方面突出了他不貪圖功名利祿的高貴品質

  介子推不言祿暗藏了精神營養中的精華,人人都應該學習介子推的那種禮賢下士、兩袖清風,淡泊名利、除惡薦賢的高尚情操。做人應該保持一顆公正的心態,做一個正氣凜然的中華人。

  介子推不言祿也告訴了我們要有一顆無心奉獻的心。介子推的不言祿完完全全的體現了古代文人曾寫過的一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介子推不言祿之所以流傳了下來,就是希望我們繼承他的優良的精神與高尚的道德品質,並且發揚光大。現在的社會上確實有許多的不良風尚,甚至還有一些人道德敗壞。貪圖榮華富貴先不說,有些人連尊嚴都不要了。實在是不善之舉啊。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