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第一位皇帝是誰

  東漢***公元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那麼呢?下面是有東漢第一位皇帝,歡迎參閱。

  東漢第一位皇帝

  劉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父欽曾任南頓令,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

  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劉秀死後,其子明帝劉莊繼位,於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劉秀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一脈,劉秀的先世,從王降為列侯,到他父親劉欽這一輩,只是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

  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劉秀出生於濟陽縣,他出生的時候,有赤光照耀整個房間,當年稻禾***嘉禾***一莖九穗,因此得名秀。

  元始三年***公元3年***,劉欽去世,年僅9歲的劉秀和兄妹成了孤兒,生活無依,只好回到祖籍棗陽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劉良撫養,成了普通的平民。

  由於劉秀勤於農事,而其兄劉縯好俠養士,經常取笑劉秀,將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新朝天鳳年間***公元14年―公元19年***,劉秀到長安,學習《尚書》,略通大義。

  舂陵起兵

  西漢自漢元帝以來,朝政日益衰敗。到了成帝之時,以太后王政君為首的王氏外戚集團獨攬朝政大權,加之漢成帝昏聵不堪,極為寵信趙氏姐妹,從而形成了“趙氏亂於內,外家擅於朝”的局面。

  王莽歷經“安漢公”、“攝皇帝”,幾乎就是昔日周公攝政的再次重演。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廢孺子嬰***劉嬰***為定安公,正式登基稱帝,建立了新朝,建元“始建國”,西漢在歷經214年的統治後終於滅亡。

  新莽末年,水、旱等天災不斷,廣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鴻遍野。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赤眉、綠林、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頓時,海內分崩,天下大亂。

  劉秀雖名為皇族後裔,但他這一支屬於遠支旁庶的一脈。劉秀為人、與其長兄劉縯不同,劉縯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豪傑,欲圖大事;而劉秀則為人“多權略” ,處事極為謹慎。

  新莽末年,天下的亂象已現,劉縯和南陽的諸多子弟都欲趁亂起兵,而劉秀卻持謹慎的態度以觀時局。據《太平御覽》卷九十引《東觀漢記》載:“上深念良久,天變已成,遂市兵弩”,可見劉秀起兵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和謹慎決斷的,見天下確已大亂,方才決定起兵!性格上的不同也決定了日後劉縯、劉秀兩兄弟截然不同的結局。***公元22年***十一月,“光武遂***從宛***將賓客還舂陵”,會同大哥劉演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開始“舂陵起兵”。

  大戰昆陽,新室崩塌

  因為劉秀兄弟和南陽宗室子弟在南陽郡的舂陵鄉***今湖北棗陽***起兵,故史稱劉秀兄弟的兵馬為舂陵軍,舂陵軍的主力為南陽的劉氏宗室和本郡的豪傑,兵寡,裝備很差,甚至在初期,劉秀是騎牛上陣的,這也成為了後世演義中的一段佳話,即所謂的“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後經過激戰殺死了新野尉,劉秀才有了戰馬。為了壯大聲勢,加強反莽力量,舂陵兵與新市、平林、下江這三支綠林軍中的最大的主力進行了聯合,從而擴大了相互的力量,並先後於沘水、育陽等地與新莽的征討大軍激戰,大破莽軍,並擊殺了新莽大將甄阜、樑丘疵等人。

  更始元年***公元23年***,西漢宗室劉玄被綠林軍的主要將領擁立為帝,建元“更始”,劉玄就是歷史上的更始帝。對此,劉縯及南陽劉姓宗室極為不滿,只是迫於在聯軍之中,綠林軍人多勢大,又有強敵在前,只得暫且作罷。劉縯被封為大司徒,劉秀則受封為太常偏。更始政權建立,複用漢朝旗號,此舉大大震動了新室,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

  劉秀在位為政舉措

  集權於尚書檯

  光武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賜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而摘除其軍政大權。光武鑑於西漢前期三公權重,權柄下移,雖設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權歸之於設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檯。尚書檯設尚書令一人,秩千石,尚書僕射一人,六曹尚書各一人,秩皆為六百石,分掌各項政務。以下設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

  令都由尚書檯直接稟陳皇帝,由皇帝裁決。從此,“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公***府”;“雖置三公,事歸臺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但是到了東漢後期,有權勢的大臣多加“錄尚書事”的職銜,從而權柄再度下移,尚書檯又蛻變為權臣專政的工具。

  簡化機構,裁減冗員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合併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於是“條奏並有四百餘縣,吏職省減,十置其一”。同時,廢除西漢時的地方兵制,撤銷內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職,也取消了郡內每年徵兵訓練時的都試,地方防務改由招募而來的職業軍隊擔任。但是,到了東漢後期,州牧刺史逐漸權重,兼有軍政財大權,地方兵力又逐漸興起。

  提倡儒學,表彰氣節

  光武繼承了西漢時期獨尊儒術的傳統,東漢建立後,即興建太學,設定博士,各以家法傳授諸經。光武巡幸魯地

  時,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後來又封孔子後裔孔志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別是對儒家今文學派製造的讖緯迷信更是崇拜備至。

  早在東漢建立之初,光武就仿照王莽、公孫述等人利用讖書作為其承受天命的依據,指使他過去的同學強華偽造了一個叫做“赤伏符”的讖語:“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在野,四七之際火為主”,表示他繼承了西漢的火德,是“上當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的真命天子。

  東漢統一全國後,更“宣佈圖讖於天下”,把讖緯迷信尊為“內學”,作為其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工具。在提倡儒學神學的同時,光武鑑於西漢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祿,依附王莽,乃表彰氣節,對於王莽代漢時期隱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禮聘,表揚他們忠於漢室、不仕二姓的“高風亮節”,企圖養成重名節的社會風氣,為鞏固東漢封建統治服務。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