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多寶寶怎樣學數學有哪些方法

  由於數學是公認的難題,所以很多家長讓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學習數學。那麼四歲多寶寶怎樣學數學呢?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四歲多寶寶學數學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四歲多寶寶學數學的方法

  要打好基礎: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強,前後內容聯絡十分緊密的學科,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前面的內容往往是後面學習必備的基礎,前面沒有學好,肯定影響後面知識的學習。例如,10以內的數都不認識,怎麼去做加減法呢?因此,學習數學必須先打好紮實的數學基礎這一點非常必要。就如同建造高樓大廈,你把根基打好了,才能夠在上面建造一層、二層、三層……。這些基本知識包括:基本的計算、基本概念、基本的數量關係、基本的圖形知識……,還有最基本的數學思想和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方法都是基礎;

  要重視數學能力:單純地讓孩子機械背誦、識記數字,甚至單純記憶一些計算題的做法不是數學啟蒙,這樣機械地數數和運算,不等於孩子頭腦中數的概念已經形成,也不能證明孩子已掌握了數的知識,隨著孩子無意識記憶的消失,所背誦的題目自然也會全部忘記。相反,在家長的機械灌輸下,不僅讓孩子產生混亂不清的概念,更可怕的是孩子們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恐懼心理;

  要做適當的練習:學習數學離不開做題,只有時常溫習過去所學的知識,並整理而找出頭緒,加以鞏固,才能不斷吸收和了解新的東西。不做適當的練習,學到的知識就沒有辦法鞏固;

  要善於找規律:數學是一門規律性很強的科目,學習數學就必須善於尋找數學規律,善於總結。要能夠觸類旁通,把新舊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系統起來,整理成框架。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我們掌握了數學知識的體系,我們就有解決綜合題目的能力。

  孩子學習數學的技巧

  認真聽"講"的習慣

  這裡的聽"講",應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在課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與學習無關的動作,要認真傾聽老師的點撥、指導,要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新舊知識的聯絡,弄清公式、法則的來龍去脈。二是說要認真地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對他人的觀點、回答能做出評價和必要的補充。

  認真審題的習慣

  審題是正確解題的前提,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不但是提高學習成績的保障,而且能使孩子從小就具有做事細心、踏實的品性。具體做法有很多,如,父母先示範讀題方法,孩子邊指邊讀,強調多讀,弄懂題目具體有幾個已知條件和問題,遇到不懂的及時作上記號,養成用符號標記習慣,同時指導分析對比的方法。

  認真計算的習慣

  計算是小學生數學學習中最基本的技能。一個從小就能慎重對待計算的人,在以後的行事中就不會輕易犯下草率從事的錯誤。所以,家長要訓練孩子沉著、冷靜的學習態度。不管題目難易都要認真對待。對於孩子認真計算有進步的時候要給予鼓勵表揚,及時樹立自信心。

  檢驗改錯的習慣

  在數學知識的探索中,有錯誤是難免的,正如在人生的旅程中,總是難免有各式各樣的錯誤。因此,檢驗改錯的習慣正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個發展性學習習慣。由此,在日常練習中應把檢查和驗算當作不可缺少的的步驟,養成檢驗的好習慣。平時家長應讓孩子對一些判斷、選擇、改錯等型別題進行訓練,豐富孩子的知識,讓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孩子在回答問題時有錯誤,要給予糾正。每當作業本、測驗題發下來以後,都應認真檢查錯的原因,及時改正,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昇華,作業可以檢查孩子的學習效果,鞏固課堂學到的知識,加深對課本知識理解。完成作業,是學生最基本、最經常的學習實踐活動;強調獨立完成作業也是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好機會。因此家長要讓孩子從小就養成:

  ***1***規範書寫,保持書寫清潔的習慣。作業的格式、數字的書寫、數學符號的書寫都要規範。

  ***2***良好的行為習慣。要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不要跟別人對算式和結果,更不要抄襲別人的作業。

  ***3***認真審題,仔細運算的好習慣。

  ***4***驗算的好習慣。

  預習和複習的習慣

  有效的預習,能提高學習新知識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可以提高孩子課上聽講的效率,改變被動學習局面;同時也是培養自學習慣,提高自學能力最有效途徑。數學學科的學習,要十分重視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去看書、去發現問題,讓他們課前對新知識有所瞭解。有些課上沒有條件、沒有時間做的活動,也可以讓他們課前去做。如我們馬上就要學習的統計表,家長就可以讓孩子課前收集、調查好一些相關資料。而複習是學習之母,做好複習對於提高學習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一年級兒童,複習則以當天教的內容為主,家長可以讓孩子用嘗試的記憶方法,把當天的課堂學習知識告訴家長,適當背一些要記的知識。

  自信的學習習慣

  自信心是創新者不可缺少的良好心理素質,自信作為一種個性化的學習習慣,在個人的一生髮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透過自信的學習習慣培養過程能使孩子敢於對自己提出高要求,在失敗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勵自己不斷努力,獲得最終成功。在平時生活中家長要提倡孩子獨立鑽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經常使用"我認為"、"我的想法是"、"再讓我來試一試"、"我還有更好的方法"等提出意見的方式,從而喚起孩子的主人翁意識,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能力和不怕挫折的精神。同時在學習中也要善於聯想、想象,敢於假設,任何創造都離不開這種思維習慣,從小掌握這種方法終身受益。

  教育孩子學習數學的建議

  1 足夠的耐心。

  有個孩子說他在學校不敢找老師問問題,在家找爸爸問時,爸爸講著講著也經常大發脾氣,慢慢地數學方面有問題就再也不找誰問了。這可能就是很多數學學不好的孩子面對的真實情況。

  足夠的耐心正是家長在家輔導孩子時最重要一個品質。美國一所大學的一位明星數學老師面對記者的問題:“ 那如果學生總是不能理解你的解答?你會不會生氣呢?”時,他回答:“有時候我想幫助學生,但是我們之間就是‘斷線了’,他總是理解不了你的說法,然後我就會換一種解釋的方法。這是很有挑戰性的,有時候也會讓人覺得沮喪。但是我會努力讓自己不要喪氣,有時候學生不能理解並不是誰的錯,所以你只要繼續努力就好啦。”

  作為家長,如果需要在家輔導孩子的數學,也得先做好這種心理準備。這是很能夠有效進行下去的基礎,有了耐心,就是如何引導和講解的問題了。

  2 引導的方法

  有些家長會覺得給孩子講清楚,或讓孩子理解透徹太麻煩,所以會經常直接把方法和答案告訴他。這種輔導方法是非常有害的,長期這樣,是在給孩子傳導這兩方面的資訊:

  1、你的能力不行,無法理解這些東西,我已經放棄你的數學了;

  2、學數學可以不用理解,只要去記憶和模仿就行了。

  第一個是在破壞孩子學數學的信心,第二個則是在幫助孩子養成非常不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這都將會是非常致命的。但好在,追求真理似乎是每個孩子天生的本能,所以什麼時候開始調整都不晚。

  引導應該是引導孩子去思考,而不是告訴其答案或者方法。引導的總體原則應該是通過提問引導孩子理解和定位問題,並將當前問題和所學知識產生聯絡,在這個過程中你很可能還會發現孩子在一些知識上面的漏洞。

  3 講解的原則

  雖然輔導的總體原則應該是多提問,但有的時候不得不進行一些講解。

  當出現下列情況時,就應該給孩子進行講解了:

  1、問題的場景是孩子沒有接觸過的,不能理解那個場景具體是什麼意思,以及這些場景下一些約定成俗的潛規則;

  2、對數學概念理解不清晰;

  3、數學方法和工具沒有掌握好。

  講解的時候應儘可能不要抽像地講,應結合孩子能理解的實際例子進行講解。抽象的部分應該留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歸納、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內在邏輯架構。

  要是你只抽象地講解,而不是按孩子能理解的方式進行講解,那孩子就會忽略你的講解過程,而只記結果。這樣,記得不牢固不說,更重要的是長時間進行容易養成不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為什麼不能抽象地講呢?因為小學階段大部分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還處於發展的過程中,並不太發達。對他們絕大多數人而言,思維過程必需藉助於具象的實物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