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的學習方法是什麼

  中國的學生的學習方法一直都不被看好,那麼?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中國學生的學習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中國學生的學習方法

  1掌握時機

  為了使自己的努力得到最大回報,年輕人不妨對自己的學習時間規劃一番。另一項研究指出,年齡在十六七歲的女孩,如果下午3點學習,她們對材料的記憶就比較牢固,而如果在晚上9點學習,記憶的效果就比較差。不過,如果學的是包含動作的技術,那就是在晚上效果更佳了。德國弗賴堡大學的克里斯多夫·尼森***Christoph Nissen***解釋說:

  “這個結果表明,下午比較適合學習語言,晚上適合學習鋼琴和其他樂器。”

  學習的時機為什麼重要?我們知道,在學習新知和技能之後,可以用睡眠來鞏固記憶。尼森認為,在學習和睡眠之間可能有一個“關鍵時期”***critical window***,且動作學習的關鍵時期或許比其他型別的記憶要短。至於成年人是否能像青少年一般從這個關鍵時期中受益,這一點還不清楚。“事實證明青少年的學習能力較成年人強、睡得也更好。”尼森說。

  2考考自己

  普渡大學的傑弗裡·卡爾皮克***Jeffrey Karpicke***曾用一項重大研究證明了自我測試的重要作用。他讓學生學習40個斯瓦希里語單詞,一部分學生要在學習過程中反覆回憶這些單詞的意義,他們在一週後的測驗中平均記起了80%的單詞;另一部分學生只是細讀單詞、並未主動測驗自己,他們平均只記起了36%。這以後的其他研究也指出了同樣的觀點:

  自我測試的效果要超過一些常見的學習策略,比如畫泡泡圖來歸納一段文字的大意之類。

  在學習這些斯瓦希里語單詞的同時自我考察,能大大提高你的回憶效果。

  如果你覺得這聽起來太過辛苦,不要灰心。威廉姆斯學院的奈特·康奈爾***Nate Kornell***和同事發現,要提高學習成果,重要的是努力回想學過的內容,至於是不是想得起來倒在其次。與我們想當然的觀點不同,檢視正確答案大大有助於日後的回憶,作用和你憑自己努力回憶不相上下。

  “這個發現相當使人意外。”康奈爾說,“研究記憶的人向來認為,在問題和答案之間隱藏著一條條‘通路’。他們還錯誤地以為,學習者只有自己走通這些道路,才能學到最多,如果中途放棄或者走了岔路、接著直接去翻看答案,學習的效果就會打折。但事實並非如此。”他的發現指出,我們必須對記憶的工作機理重新思考。同時,這個發現也給那些偷懶的學習者送去了希望。

  3不學而學

  這一條聽起來好得都不像真的:

  學習未必要下苦功。甚至心不在焉的時候,你都照樣可以學習。

  西北大學的比弗利·萊特***Beverly Wright***曾要求兩組志願者練習辨別幾種頻率非常相似的聲音,其中的一組始終勤奮練習,另一組只用一半時間練習,另一半時間完成一項寫作任務、但同時在背景處播放需要辨別的聲音。最後測試,兩組志願者的得分大致相當。不過,這種消極學習只有在積極學習之後的15分鐘之內進行才有效果,如果間隔超過4個小時,就不會見效了。

  其中的原理是什麼?萊特認為,人在積極練習時,與練習內容有關的神經迴路會調節至利於學習的狀態,甚至在練習結束之後,這種狀態仍將維持一陣。在這段時間裡,與學習內容相近的刺激仍會得到大腦的處理,“就好像它們還處在積極學習的階段一樣。”

  迄今,萊特和她的團隊還只研究了技能的學習,關於事實或知識的學習尚未涉及。但是多倫多大學的萊恩·哈舍爾***Lynn Hasher***指出,在積極學習之後銜接一段消極學習,同樣能幫助年齡較大的成人學會一組詞語。參與研究的志願者報告說,在消極學習的階段,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複述了那些詞語。

  如果你也想試試這個法子,記住一點:消極學習只有在從事難度較低的事務時才會奏效。你可以在準備晚餐的時候聽聽外語單詞,但寫電郵的時候就不行了。

  中國學生學習方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只要我們認真地觀察一下當今的大學生的學習狀況,就會發現這些讀了十幾年書的“天之驕子”們在他們的老本行----讀書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我們不妨看一看,他們究竟有些什麼問題。

  ***一***學習沒有計劃性。

  學習計劃是實現學習目標的重要保證。有些大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毫無計劃,整天忙於被動地應付作業和考試,缺乏主動地自覺地學習,看什麼,做什麼,學什麼都心中無數。他們總是在考慮“老師要我做什麼”而不是“我要做什麼”。

  ***二***學習環節上的不完整。

  有調查表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預習、上課、複習、作業、小結這五環的僅有13%;不作小結的有13%;不進行預習和小結的有22%;不進行預習、複習、小結的有31%。在習題作業上,只求完成作業的佔86%;而考慮一題多解,巧妙解法的只佔14%。這說明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方法仍然存在傳統與被動的狀態之中,沒有真正掌握主動學習的能力。而被同學們忽視的預習、複習、小結等環節正是檢驗大學生是否具有自學能力的重要特徵。

  ***三***讀書方法不求甚解。

  據調查,在讀書方法上,只求瞭解全書概況,對部分內容作記號的同學佔56%;細讀分析段落,掌握層次段意的同學佔11%;綜合研讀全文,弄清各段之間關係,掌握全書中心的學生佔33%。許多大學生讀書時不善於找出重點和難點,找不到學習的突破口,眉毛鬍子一把抓,看後也不知所云。

  ***四***在學習過程中不會利用圖書館。

  據調查,對圖書館的利用情況熟悉並充分了解圖書館藏書和書刊的編排與類別,快速查索圖書資料,習慣於去圖書館閱覽、查閱和選借圖書的同學僅佔11%;而會查詢但不熟練,不經常去圖書館的或者查詢很吃力,很少去圖書館的學生佔82%;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去圖書館的佔7%。也許這其中的許多問題都存在於你我之中。如何解決當前大學生學習方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呢?我覺得認識大學學習的特點,掌握大學學習的方法最重要。

  大學的學習內容、方法和要求上,比起中學的學習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想真正學到知識和本領,除了繼續發揚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外,還要適應大學的教學規律,掌握大學的學習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大學學習與中學學習截然不同的特點是依賴性的減少,代之以主動自覺地學習。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比中學要大為擴充套件。課堂教學往往是提綱掣領式的,教師在課堂上只講難點、疑點、重點或者是教師最有心得的一部分,其餘部分就要由學生自己去攻讀、理解、掌握。大部分時間是留給學生自學的。因此,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本領。大學的學習不能象中學那樣完全依賴教師的計劃和安排,學生不能只單純地接受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自己在學習中的潛力。這種充分體現自主性的學習方式,將貫穿於大學學習的全過程,並反映在大學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學習的自主安排、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的自主選擇等等。自學能力的培養,是適應大學學習自主性特點的一個重要方面,每個大學生都要養成自學的習慣。當今社會,知識更新越來越快,三年左右的時間人類的知識量就會翻一番,大學畢業了,不會自學或沒能養成自學的本領,不會更新知識是不行的。因此,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是大學生必須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進行終身學習的基本條件。在學習方法的選擇上,大學生更應發揮自主性。大學的學習,不再是去死記硬背老師所講的內容,而是按照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專業要求,選擇、吸收有用的知識。在方法上要自主選擇,靠自己去理解和消化所學的知識。

  提升中國學生學習能力的基本“著力點”

  一、生理保健——保障學習的生命系統

  01 從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生理健康類課程教師重點介紹學習的生理機能,使學生學會了解自己。

  02 更多地瞭解腦神經功能,掌握健腦方法,保障腦營養供給,學會友善用腦。

  03 加強體育課程之外的體育鍛煉,增加每週的戶外有氧活動,學會健康生活。

  04 學會運用科學的養生方法,學習中醫藥知識,學會善待自己。

  05 保證足夠的有效睡眠,使身體和學習張弛有度。

  二、環境促進——開放學習的社會條件

  06 學校、教師和家長一定要知曉開放的學習環境對學生是十分重要的,要引導和幫助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學會學習。

  07 形成穩定、積極、愉悅的家庭和睦氣氛和學習氛圍,家長每週至少有一次同孩子進行開放性話題的討論,話題以孩子為主。

  08 家長同小學階段的孩子每週至少有兩次共同閱讀時間,讓學習融入生活,父母的榜樣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09 學校教室保持光線明亮,通風順暢;儘量做到小班化教學,防止課堂學習中出現拘謹、緊張和沉悶的狀態。

  10 學校建立以學習能力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善於開發促進學生學習的校園活動,且在課堂呈現。

  11 鼓勵和組織學生參與如參觀博物館、遊學等形式的校外學習活動,搭建學校教育與非學校教育的橋樑。

  三、團隊友善——構建學習的人際關係

  12 學會處理同伴關係,培育和提倡與人為善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友好相處是學生最重要的學習環境。

  13 養成同伴討論、同伴學習的習慣,開展積極的同伴學習交流,使身邊的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14 主動提供自己的意見,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積極聽取和吸收同伴的意見,形成團隊意見。

  15 把向他人學習作為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學生應善於同成年人討論問題。

  16 有善於組織討論團隊和學習團隊的願望與能力,善於合作解決問題。

  四、思維發展——培育學習的思維能力

  17 瞭解和掌握思維的基本規律和方法,知道人是怎樣思考問題的。

  18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應知道自己屬於何種思維型別和認知傾向,尋找並形成適合自己學習的思維方式。

  19 邏輯思維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學會按照事物自身的特性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

  20 充分挖掘自身的形象思維能力,每一次學習都儘可能運用形象思維思考一遍。

  21 思維需要靜默時間,養成學生冥想的思維習慣,培育悟性思維的能力。

  22 注重學習區別於教材的思維表達,培養學生將學習的知識用圖解、口頭語言、概念體系呈現出來。

  23 鼓勵學生髮現的意識,學會發現問題,發現新知,發現關聯,發現自己。

  24 鼓勵學生在質疑中學習,學生設立質疑筆記,記錄質疑問題、質疑過程、質疑的解決。

  25 鼓勵和引導學生開展各學科實驗,培養學生在實驗中獲得資訊、解讀資訊的方法與能力。

  26 學校設定思維訓練課程,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學科融合——引發學習的融會貫通

  27 學會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學習,具有學科交叉的研究意識,形成綜合性學習的能力。

  28 學習過程中善於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作出有機理解。

  29 善於用多學科知識與方法觀察物件並作出描述或闡釋,且能得出自圓其說的結論。

  30 學校開設多學科融合的綜合性課程或校本課程,開展德育、智育、體育有機融合的活動。

  31 學校應把“融會貫通”作為辦學理念、教學理念和育人理念。

1.激勵學生好好學習的話

2.大學生個人學習經驗總結

3.優秀學生個人學習總結報告

4.鼓勵學生學習的句子

5.學習學生禮儀的心得體會6篇

6.激勵學生好好學習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