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第斯多惠***1790—1866***,德國教育家。因其終生從事師範教育,致力於發展國民教育,被譽為“德國教師的教師”。如此高的稱呼,第斯多惠是有哪些獨樹一幟的教育思想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第斯多惠主要教育思想

  第一:自動性原則

  第斯多惠認為,人生來具有各種能力如觀察、感覺、思維、語言等。人的天性中潛藏著渴求發展的特性,即自動性,它是個人發展和教育活動的主觀條件。但是,自動性沒有明確的方向,內容空洞,人可以自動地趨向於善,也可以自動地趨向於惡。教育的目的是使自動性朝著真善美的方向發展,使人的自動性得到充分體現。真善美的生活便是人發展的客觀條件。要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完人,必須將自動性和真善美結合起來。

  第二:自然適應性原則

  所謂自然,即指人的天性。適應自然,就是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教學要合乎兒童的年齡特徵和個別差異。他把兒童的心理髮展分為兩個時期。在這兩個時期中,主動性和感受性是兒童最一般的智力表現形式。14歲以前,兒童的主動性表現為身體上喜歡活動,精神上喜歡自由幻想,因此,要通過體操鍛鍊兒童的身體,藉助故事、童話等發展兒童的想像。兒童的感受性在幼年佔優勢,以後逐漸轉向主動性。幼年兒童的感受性表現為求知慾較強,渴求感性知識,教師應發展兒童的感覺,多讓兒童觀察事物。14歲以後,兒童過渡到悟性階段,身心發生了顯著變化,產生了理想,記憶、思維、信念、意志等逐漸成熟,教師應以感性知識為基礎,發展兒童的悟性。適應自然也包括適應兒童的個性特點,促使其獨特地發展。

  另一種說法是第根據當時心理學發展的最新成就,把兒童心理分為三個階段:感性認識階段***6-9歲***發展記憶力階段***9-14歲***悟性理性階段***14歲以後***

  第三:文化適應性原則

  要求教育要注意現代社會文化,反映時代和社會的要求,體現民族文化的特性。第斯多惠指出,對自然和文化的適應必須協調一致,當兩者發生衝突時,文化適應性原則應服從自然適應性原則。二者越一致,生活就越美好。

  教育名言

  1.一個真正的教育者,根據他自己和別人的寶貴經驗,他知道,通過你是什麼樣的人要比通過你知道什麼,可以獲得更大的成效。

  2.哪怕你用天使般的語言說話,擁有一切的聰明和知識,如果你不努力進修,即按照我們的定義,不努力為真和善服務的越來越自由的活動,那末你就始終是一種鳴鑼和響鈸,但決不會屬於能“推動人類前進”的人們的行列。

  3.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善於激勵喚醒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