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禮儀故事有哪些比較有教育的

  我們的古人是很講究禮儀的,還有許多的禮儀故事,那麼你們知道古人講禮儀的故事嗎?下面由小編給大家介紹古代禮儀故事吧,僅供大家參考。

  古代禮儀故事: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

  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飄過沔陽湖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裡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開啟,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

  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遠遙。

  沔陽湖失寶,倒地哭號啕。

  上覆聖天子,可饒緬伯高。

  物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這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古代禮儀故事:廉藺交歡

  藺相如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他很有見識和才能。在“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兩次外交鬥爭中,捍衛了趙國的尊嚴,地位在名將廉頗之上。

  這使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藺相如但是是憑一張嘴巴,說說而已,有什麼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必須要侮辱他一番。”

  藺相如聽說後,儘量不跟廉頗會面,每次出門,避開廉頗,有時甚至裝病不去上朝。

  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看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連忙叫車伕繞小路而行。藺相如手下的人對他這樣卑躬讓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紛紛要求告辭還鄉。藺相如執意挽留,並耐心地向他們解釋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眾人都說:“當然廉將軍不及秦王了。”藺相如說:“對啦,天下的諸候個個都怕秦王,但是為了趙國,我敢在秦國的朝廷上斥責他,怎樣會見到廉將軍倒反而害怕了呢?你們的情緒我是理解的,但是,你們想過沒有,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的緣故。如果兩虎相鬥,勢必兩敗俱傷。我不計個人恩怨,處處讓著廉將軍,是從國家的利益著想啊。”聽了這番話,大家都消了氣,打消了告辭還鄉的念頭,反而更加尊敬藺相如了。

  之後,有人把藺相如的話告訴了廉頗,廉頗大受感動,慚愧萬分,覺得自我心胸竟然如此狹窄,實在對不起藺相如,決心當面請罪。

  一天,他脫下戰袍,赤身揹著荊條,來到藺相如的府第,“撲”地跪在地上,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地對藺相如說:“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見識淺薄,氣量短小,沒想到您對我竟這麼寬容超多,我實在無臉見您,請您用力責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願。”藺相如見到這情景,急忙扶起廉頗,兩人緊抱在一齊。

  從此兩人消除了隔閡,加強了團結,同心協力,保衛趙國,強大的秦國更加不敢輕易地侵犯趙國了。

  古代禮儀故事:程門立雪

  楊時***1053年—1135年***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下做官,繼續求學。

  程顥***1032年—1085年***、程頤***1033年—1107年***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為之後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

  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遊酢***1053年—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之後,“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