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傳說故事有哪些

   文成公主

  自從文成公主進藏之後,藏族和大唐的關係就越來越好了。有時藏族送幾十只幾十只的大肥羊給唐朝,有時呢,大唐又送具有特色的寶藏給藏族。

  兩國的關係相互融合,差不多來說,好比是兩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了。 而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關係呢,就越來越好了,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在藏族是一對非常要好的夫妻,差不多隻有死神才能把他們倆兒分開。 可是呢,大唐的皇帝卻被手下在睡夢中用刀砍死了,雖然最後那個手下也被窩囊的被火燒死,但是就算是神醫華佗,扁鵲也不能死馬當做活馬醫,把大唐皇帝救活了。而大唐皇帝的寵妃——文成公主的老媽也悲痛欲絕,最後從懸崖上跳了下去。在懸崖下面飢腸轆轆的狼們白撿了便宜,大浪和小狼在一頓瘋搶之後,地上就什麼除了衣服什麼都沒有了。

  很明顯,他們餓的把骨頭都吞了。 大唐的大臣們非常憤怒,皇帝的寵妃沒了,總不能死不見屍吧。他們最後才在懸崖底下找到了皇帝的寵妃的衣服,上面還有幾搓狼毛,大臣們一氣之下,進行了殺狼活動,藏族的首領很生氣,兩國打了起來,最後兩敗俱傷。 松贊干布再也不能容忍大唐那些士兵的做法了——竟然打狼!狼對蒙古人、藏族人來說可是“草原的清潔工”,靈魂的歸宿。而對漢人來說卻是“狼外婆”、“大灰狼”……憤怒的藏族人一氣之下把漢人全殺了,之後把狼皮割下來,製作成了狼皮小皮襖,進攻給文成公主過冬穿。 文成公主厭惡殺死大唐的藏族人,但她還是不能容忍大唐士兵的殘忍,畢竟狼也是條生命吧!文成公主離開了松贊干布,帶走了木匠、石匠和鐵匠。搬到深山老林裡,獨自過著清貧的日子。哈哈,這可是享受啊。 松贊干布過著一天不如一天的日子,他的手下一直去文成公主住的地方通風報信,報告松贊干布的情況。一次,文成公主終於忍受不住了。只好搬回了皇室。

  從此以後,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一直過著清閒的日子,兩人的感情又走到一起了。

   鬼節的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下邳 河東邊有個小莊子,莊頭三間茅屋裡住著石氏和她兒媳婦蘭花。蘭花十八九歲,剛嫁過來那年,先是公公上山砍柴時不幸身亡,接著丈夫病死,一家只剩下兩個寡婦。石氏經受不住打擊,病倒在床。偏趕上這一年春旱秋澇,顆粒無收,家裡僅有的糧食都賣了也湊不夠錢給石氏看病。蘭花只好每天外出乞討,要口乾的就留給婆婆,自己只喝點稀湯充飢。

  大災年,飯難要。這天,蘭花從一大早到晌午,只要到半塊糠菜餅子和半碗野菜湯。她想趕回家伺候婆婆吃藥吃飯,可餓得實在邁不動步了,就想先把野菜湯喝了。剛張開嘴,忽聽一陣微弱的呻吟聲傳來,只見路邊有位面黃肌瘦的老奶奶靠在樹下。老奶奶哆哆嗦嗦地說:“閨女,俺餓了三天了,你能不能……”

  蘭花心地善良,趕忙來到老奶奶跟前,把菜湯端到她嘴邊。老奶奶接過碗,幾口就把菜湯喝光了,又把碗舔了舔說:“要是再能吃上點乾的,俺也許就能有勁兒走路了……”蘭花摸摸懷中的那半塊糠菜餅子,猶豫片刻,心想一會兒再去給婆婆要點吃的東西吧,眼下先拿這餅子救人。

  蘭花從懷裡掏出菜餅子,遞給老奶奶。老奶奶伸手接過,三口兩口就吞下肚,差點噎著。老奶奶歇了會兒,說:“閨女,今天多虧你救俺一命,可吃了這頓還不知下頓怎麼辦。唉,早晚還不是餓死!閨女,謝謝你了,你趕緊走吧……”話沒說完,老奶奶已滿臉是淚。

  蘭花聽老奶奶這樣說,心一酸,也跟著掉下淚來。她想了一下頓時有了主意,對老奶奶說:“大娘,俺蘭花自幼沒娘,現家中就俺和婆婆過日子,不如俺認您當乾孃,您跟俺回去和俺婆婆做個伴兒。反正俺一個娘也是伺候,兩個娘也是伺候,以後蘭花就有兩個娘疼了!”老奶奶拉著蘭花的手說:“孩子,這大災之年,你不怕多個累贅?”“俺以後要飯跑快點就是了。乾孃,您坐著等俺,俺再到東莊去給婆婆要點吃的。”

  過了一會兒,蘭花討飯回來,攙著乾孃一起回了家。石氏見蘭花給她帶回一個說話的伴兒來,很高興。但多了口人,日子過得更艱難了。每天天不亮,蘭花就挎著討飯的籃子出村了,走東莊串西莊,一天要跑上幾十裡,回家來她還要伺候婆婆和乾孃,又得漿洗縫補。

  日子一天天過去,兩位老人在蘭花的照顧下身子漸漸好了起來。可蘭花卻連累帶餓,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這天夜裡,乾孃等蘭花把石氏伺候睡下後,便招招手把蘭花叫到院中說:“蘭花啊,俺到你家已有三七二十一天,功德圓滿了。實話對你說吧,俺本是觀音座前的仙鶴侍女,奉觀音菩薩法旨前來訪查孝善之人,你就是俺要找的人。俺把‘有求必應’石交給你。”說著手一伸,只見她掌上有一塊巴掌長、三指多寬的青石板,她接著說:“別看它小,只要你對它說‘請你救苦救難’,它就能立刻變寬變長,要什麼有什麼。記住,這石板的事只能你一人知道,如你說出去,則命不久矣!”說完,就化作仙鶴飛走了。

  蘭花手捧石板來到自己房裡,把石板放在地上,雙手合十,對石板拜了三拜說:“求你救苦救難……”話音未落,只見金光一閃,小石板“唰”的一下長到有六尺長、三尺寬。蘭花又說:“請賜糧食布匹。”只見一陣金光過後,石板上果然堆滿了糧食、穀物和布匹。

  第二天,當蘭花把香噴噴的飯菜和連夜趕製的新衣送到石氏眼前時,石氏疑惑地問:“這都是從哪兒來的?還有,我那個老姐姐呢?”蘭花說:“昨晚,乾孃的弟弟來了,就把乾孃連夜接回了家。乾孃的弟弟很有錢,只是一直在外做生意,他見我對乾孃好,便送來很多錢、糧、布匹,並說要多接濟鄉鄰。”

  安撫好石氏,蘭花又把糧食、錢等物品挨家挨戶給鄉鄰送去,並告訴鄉親們:“有困難儘管找俺,俺幹舅舅要俺幫他做功德呢。”這事一傳十,十傳百,方圓百里的窮苦人聽說蘭花散糧物的事,都紛紛擁到蘭花家門口,排起了長長的隊。蘭花從早到晚,忙得飯也顧不上吃,人們要什麼,她就從屋裡給人拿什麼,人們都說蘭花是救苦救難的活菩薩。

  看見窮鄉鄰有飯吃、有衣穿,蘭花心裡比吃了蜜還甜。人一高興,再加上不用外出討飯了,蘭花慢慢變得美麗漂亮了,發如烏雲,眉似彎月,腰如楊柳,臉賽桃花。

  當地有個大財主叫胡林,早就聽說蘭花給窮人送糧送物的事,現在又見蘭花變得這麼美,就多次找媒人上門提親,想納蘭花為妾,但都遭到蘭花婆媳的嚴詞拒絕。

  胡林見蘭花婆媳不為所動,便打起了壞主意。他花錢買通一個江湖道士,到處跟人說蘭花是妖精變的,她所送的糧食和錢物都是障眼法,她是想等人們吃得白白胖胖了,好去喝人血,吃人心肝。

  剛開始,鄉鄰們根本不聽那道士胡扯,慢慢聽得多了,就起了疑心。有天晚上,石氏無意間瞅見蘭花跪在一塊大石板前,嘴裡說些什麼,猛一陣金光過後,大石板上堆滿了糧食、穀物等。

  “天吶!這蘭花還真是妖精變的!”婆婆嚇得渾身冷汗直冒,回到自己屋裡一夜沒敢閤眼。

  第二天,石氏拄著柺杖,親自來到胡林家,對他說:“胡財主,俺願意把蘭花嫁給你做妾,你趕快去接她吧!”胡林高興得不得了,立即帶著人到蘭花家去娶親了。

  蘭花見胡林來了,後面還跟著石氏,知道婆婆對她起了疑心,可又不能跟婆婆說明真相。她死活不肯上轎,胡林就硬搶。這時,鄉親們聽到蘭花的哭喊聲,都圍了過來,可沒人出面阻攔,他們怕蘭花真是妖精。

  蘭花沒辦法,只得猛地推開抓著她的人,大聲哭著說:“娘啊!鄉親們!你們都上了胡林的當,實話對你們說吧,俺上次帶回家的老奶奶是仙鶴所變。觀音見俺們這方百姓有難,特讓她給了俺一塊石板,讓俺向石板要糧要物,分給鄉鄰,只是叫俺不能把這事說出來,一旦有第二個人知道,俺就會死!但俺不怕死,只是怕俺一死,就再沒人給鄉鄰們分糧分物了,也再沒人孝敬婆婆了……”說著,掏出小石板給眾人看,“這就是觀音菩薩讓仙鶴給俺的石板,俺……”話沒說完,蘭花一下倒在地上氣絕身亡。

  就在此時,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小石板從蘭花手中飛了出來,變得有六七尺長,三尺多寬,向胡林和道士狠狠砸了下來,胡林和那道士都被砸死了。風越刮越大,就在蘭花倒下的地方,大風把土石刮成了個大大的墳堆,大石板也“唰”的一下牢牢豎立在蘭花的墳前。這時,風停了,天上竟飄起了雪花,不大會兒,整個世界一片白色。石氏又悔又恨,撲到蘭花的墳前哭著說:“我的好兒媳,是我害了你呀!現在剛七月十五,天降大雪,是你死得冤啊!”眾鄉鄰此時也都後悔起來,一齊跪在蘭花墳前痛哭懺悔。這時,天空中傳來幾聲仙鶴的叫聲,大家抬頭一看,只見雲端裡蘭花正伏在鶴背上向西飛去。

  為了紀念蘭花,每年七月十五這天,人們都會從四面八方趕到蘭花墳前祭拜她。接受過蘭花糧物的,會用糧食作成糕點擺在蘭花墳前;接受過錢物的,就把紙作成金色、銀色的元寶燒給蘭花;還有人說蘭花孤身一人怪寂寞的,就用紙紮成童男童女、牛、羊、雞等燒給她。

  後來,人們就把七月十五這天定為“鬼節”。那些紀念蘭花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習俗也在不斷改變。

   春節

  相傳,很多年以前,在山清水秀的定陽山下,有個不太大的村莊。村頭山坡上,有間小石屋,住著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他家境貧寒,以打柴挖藥為生。那時節令很亂,弄得莊稼人無法種田。萬年是個有心計的青年,想把節令定準。可是,從哪裡下手呢?

  一天,萬年上山打柴,坐在樹下歇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就制了一個日晷,測日影計算一天的長短。可是,天有云陰霧雨,影響測記,他就想再做一件計時器具,好彌補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藥,來到泉邊喝水,崖上的泉水有節奏地滴答滴答響著,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著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陣,回到家裡,畫了畫、試了試,做成了五層漏壺。

  從此,他測日影、望漏水,勤勤懇懇。慢慢的,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從頭重複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時的天子叫祖乙。節令的失常,使他很著急,就召集百官,朝議節令失常之因。節令官叫阿衡,他不知道日月執行的規律,就說是人們做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誠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寬恕。祖乙齋素沐浴,領百官去天壇祭祀,並傳諭全國,設臺祭天。

  但祭來祭去,不見收效,時令照樣亂,各地的老百姓為了修建祭臺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膽汁拌黃連——苦中加苦。萬年忍不住了,就帶著他的日晷和漏壺去見天子。

  萬年見了天子,說了冬至點,講了日月執行週期。祖乙聽罷,心中大喜,即令大興土木,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上日晷臺,造上漏壺亭。又撥了十二個童子守漏壺,精心記錄,按時報告。

  一天,祖乙讓阿衡去日月閣詢問制歷情況,萬年指著草歷說:“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阿衡一聽,深覺有理,心中卻不安起來。他暗想:要是萬年把節令定準,天子心喜,重用萬年,誰還聽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萬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聽出一個善射的刺客,就派人請到家裡,擺上酒筵,說明緣由,許以重禮。刺客答應當夜就去行刺。

  天交二鼓,刺客趁酒興離開了阿衡,向日月閣奔去。怎奈天壇周圍,日月閣下,有衛士嚴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閣上正觀星象的萬年射去。誰知刺客因為飲酒過多,眼睛發花,飛箭只射中了萬年的胳膊。萬年哎呀一聲倒在地上,眾童子急呼拿賊。衛士們聽到喊聲,一齊出動,捉住刺客,扭見天子。

  祖乙問明實情,傳令將阿衡收了監,又親自出宮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非常感動,指著申星說:“申星追上了蠶百星,星象復原,夜交子時,舊歲已完,時又始春,望天子定個節吧。”

  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愛卿入閣,三載不出,披肝瀝膽,以月圓準製出太陰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愛卿被奸佞暗算,且隨我到宮中調養吧。”

  萬年說:“太陰曆雖然草創,但還不十分準確,歲尾還剩有點滴時辰。如不把這歲末尾時閏進去,日月如梭。過來過去又會錯歷。臣負眾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願醉心日月閣,細加推算,把草歷定準。”

  就這樣,萬年在日月閣中,仔細觀察草木麥菽的榮枯,精心推演,把歲末尾時積日成月閏了進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壇行祭,祭罷天神,又登上日月閣,把祭神的五月鮮桃賜給萬年。萬年獻上太陰曆,祖乙望著日夜操勞的萬年,眉也白了,須也白了,深受感動,就把太陰曆定名為萬年曆,還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因此,後來人們也把春節稱作年,每每過年之時要在屋裡掛上壽星圖,象徵新歲添壽,以此對功高德重的萬年寄以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