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樂器的介紹

  箏,又稱古箏、秦箏,古老的漢族彈撥樂器。箏的撥奏在民間廣大地區的流傳中,融合地方民間音樂,形成有不同音樂風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深深的植根於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故被俗稱為“古箏”。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古箏歷史記錄

  唐趙磷《因話錄》記述:“箏,秦樂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後瑟至二十五絃。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

  宋代《集韻》中載有:“秦人薄義,父子爭瑟而分之,因此為名。箏十二絃,蓋破二十五而為之也。”

  日本第十七世紀元祿年間宮廷樂師岡昌名所著《樂道類集》中記載有:“……或雲:秦有婉無義者。以一瑟傳二女,二女爭引破,終為二器,故號箏。”

  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秦宰相李斯上書勸秦始皇收回他對客卿們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話中,有兩處談到箏,即“彈箏博髀”和“退彈箏而取韶虞”。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記載:“古箏五絃,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於十二絃,變形如瑟,易竹於木,唐以後加十三絃。”

  東漢應劭《風俗通》雲:“箏五絃,築身而瑟弦。”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宋代徐鉉校定重刊本***中記載:“箏,鼓弦竹身樂也,從竹,爭聲。”

  東漢劉熙《釋名》一書中解釋為:“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可以說箏由本身發出的“錚、錚”音響而命名。

  古箏樂器簡介

  箏是一種多弦多柱的彈撥樂器。它的外形近似於長箱形,中間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或近似於平面。箏的頭部有緩緩而落的箏腳。在木製箱體的面板上張設箏弦。在每條弦下面安置碼子,碼子可以左右移動,用來調整音高和音質,且可用於轉調。

  命名源泉

  箏史稱秦箏。關於箏的命名,有多種說法,有說乃是有瑟分劈而來,有說乃是因發音錚錚而得名。

  爭瑟之說

  《集韻》就持“分瑟為箏”之說:“秦俗薄惡,父子有爭瑟者,人各其半,當時名為箏”。當然除了父子爭瑟的說法而外,還有兄弟爭瑟,以及姊妹爭瑟的說法。

  發音得名

  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其發音的性質而得名,劉熙《釋名》中“箏,施弦高,箏箏然”,就持此說。說箏因“施弦高”而發音“箏箏然”,這音色顯然乃是對瑟的音色舒緩而言的。

  我們的民族樂器可以因樂器的來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製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烏***,箏因音色發音“箏***錚***箏然”,故也有此說。

  蒙恬造琴

  漢。應邵《風俗通》載文:箏,“謹按《禮樂記》,五絃,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從應邵的《風俗通》所載可知,漢以前的箏其制度應為“五絃,築身”,但是當時“並***山***涼***甘肅***二州箏形如瑟”,應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還記下了“蒙恬所造”的傳聞,這又是說明,漢代在西北地區已經流傳瑟形的箏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樂四》中說:“箏,秦聲也。傅玄《箏賦序》曰:“以為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弦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斯乃仁智之器,豈蒙恬亡國之臣關思哉。並有附註說:“今清樂箏並十有二絃,他樂肯十有三絃。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彈箏用骨爪,長寸餘,以代指。”

  西方轉播

  日本作家田邊尚雄《東洋音樂史》中就提出了箏是戰國末期從西方傳入秦國的觀點。日本的另一學者林謙三認為田邊尚雄的論據不足。

  箏瑟並存

  箏可能來源於一種大竹筒製作的五絃或少於五絃的簡單樂器。年代當在春秋戰國時期或春秋戰國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秦代。箏、築、瑟的關係,既不是分瑟為箏,也不是由築演變為箏,而很可能是箏築同源,箏瑟並存。五絃竹製箏演變為十二絃木製箏,築身筒狀共鳴結構演變為瑟身長匣形共鳴結構,可能是參照了瑟的結構而改革的。

  樂器外形

  箏外形扁長方形,主要取材於梧桐木。琴面張弦。

  每條弦下設箏柱,可移動以調節音高和轉調。最初為5弦,經過9弦的過渡,戰國末期發展為12弦。唐以後為13弦,明、清以後15、16弦,20世紀60年代逐漸增至18弦、21弦、25弦,並改傳統絲絃為鋼絲絃或尼龍纏弦。以後又試製出有變音裝置的快速轉調箏和以十二平均律***見新法密律新法密律***定弦的蝶式箏。

  傳統箏以五聲音階定弦,音域為:13弦箏G~c2,16弦箏A~a2,18弦箏A~d3,21弦箏D~d3,25弦箏G~e3。今常用21弦箏。

  樂器組成

  箏是一種長方形的多弦多柱樂器,其組成部分有:

  面板,底板,箏頭,箏邊,箏尾,嶽山,碼子,琴釘,音孔,箏弦。

  樂器構造

  箏的品種不一,構造也不盡相同,下面介紹的是一種二十一弦箏的構造。

  箏主要由面板,底板、邊板、箏頭、箏尾、嶽山、碼子、琴釘、出音孔和箏弦等部位組成。箏的優劣取決於各部分材料質地及製作工藝的高低。

  箏的共鳴體由面板、底板和兩個箏邊組成。在共鳴體內有音橋,呈拱形,它除了共鳴效果的需要外,還起著支撐的作用。共鳴體的質量和結構對箏的音響影響很大。

  面板:用放置多年、木質幹而鬆的梧桐木來製作。也有人試用白松製作。蒙族箏的面板用楊木製成。

  底板:用梧桐木製作或者用其它的硬質木料製作。

  箏邊:也稱邊板,即箏的側幫。箏有兩個箏邊,靠近身體的一側稱為內箏邊,另一側稱為外箏邊。箏邊一般用木製成,也有用水曲柳、紅木或其他雜木製成。還有試用楓木製作。

  箏頭:用木、紫檀或其他較堅實的木料製成。箏頭的作用是固定琴絃,由穿弦孔來固定***也有的箏的箏頭是固定琴釘的***。在箏頭的側面有一個出音孔,也音孔上有一個音窗,供出音之用。箏頭因與共鳴體相通,這樣就擴大了共鳴的範圍***也有的箏,箏頭與共鳴體是不相通的***。

  箏尾:它主要用於安裝琴釘。此處在造型上也起著與箏頭對稱平衡的作用。「嶽山」也稱木樑或山口。用木或其他木料製成。在箏上有兩個嶽山:一個在面板與箏頭連線處,叫作前嶽山;一個在面板與箏尾連線處,叫作後嶽山。嶽山隨面板的前後圓弧而自然成彎弧形,與面板基本上成九十度角。後嶽山也有用S形的***縮短了高中音區的碼處弦長。嶽山起著載弦的作用,也起著某些傳遞聲音的作用。嶽山與碼子高度的比例關係到音準以及音色,定調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必須用恰當的比例才能使箏的發音有良好的效果。在前嶽山上端鑲有一條骨片或銅絲,以使發音悅耳。

  碼子:也稱柱,或稱雁柱。它是箏弦和麵板的傳振支柱。一般用木製作,也有用紅木、牛骨、塑料、象牙製成的,以木的效果為佳。在桅木上還鑲有一個小骨片,在骨片上刻槽,以穩固箏弦。每個碼子支撐著一根弦,共有二十一個碼子。在演奏時,弦的振動由碼子傳遞到面扳,再通過共鳴體而發也音樂的效果。碼子可左右移動,以調整音高。碼子有時也稍作前後移動,以適當調整音質。

  琴釘:也稱肖子。它用於上弦,調整弦的鬆緊,控制音的高低。箏的琴釘也有用鋼琴肖釘代替的,或用硬質木料製成絃軸上弦的。

  出音孔:箏有三個出音孔***也有兩個出音孔的***,在箏頭側面有一個,底板上有兩個***一個在底板的中部,一個在底板接近箏尾處***。出音也的位置、形狀和大小關係到音色、音量。

  弦:目前常用箏共有二十一根弦,遠離演奏者的第一弦是箏的最低音,第二十一弦上的按音所升高的小三度音是箏的最高音。在用弦上,根據不同的需要,而將銅絲絃、金屬纏弦或尼龍纏弦以及其他種弦加以適當的配置。由於用途、風格和習慣的不同,在配置方法上也有不同。有以鋼絲絃為主,適當配置金屬纏弦或尼龍纏弦的;也有以尼龍纏弦為主,適當配置鋼絲絃的;也有全部用尼龍纏弦或絲絃的。鋼絲絃音色明亮,纏絃音色渾厚。在制弦專業上,把鋼絲絃稱為裸弦***裸弦是與纏弦相對而言的***,把有外包纏皮的弦稱為纏弦。纏弦的弦蕊,一般採用鋼絲絃做蕊。

  古箏的流傳

  箏的撥奏在民間廣大地區的流傳中,融合地方民間音樂,形成有不同音樂風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近代以河南、山東、潮州、客家、浙江等流派較有名。河南箏曲分小曲和板頭曲兩部分,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閨怨》、《新開板》等;山東箏曲源於山東琴曲、山東琴書的唱腔曲牌及民間小調,代表曲目有《漢宮秋月》、《鴻雁傳書》、《鳳翔歌》等;潮州箏曲分套曲和小曲兩大類,代表曲目有《寒鴉戲水》、《粉紅蓮》、《昭君怨》等;客家箏曲分大調、串調、小調3類,代表曲目有《出水蓮》、《崖山哀》、《薰風曲》等;浙江箏曲以民間樂曲和小調為主要內容,代表曲目有《雲慶》、《高山流水》、《海青拿天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