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的故事

  張仲景是東漢時期非常著名的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為後世的醫學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據說餃子是張仲景第一個做的,在建安年間,張仲景在湖南長沙做官,在一年冬天,他告老還鄉,在路上看到了許多無家可歸的人,因為寒冷他們的耳朵都被凍爛了。張仲景一直掛念著那些可憐的人,後來研製除了“祛寒嬌耳湯”。

  張仲景告老還鄉後每天有許多人來求醫,每天都很忙碌,但是想到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張仲景的醫者父母心還是很難受。他每天都研究可以禦寒的食療,終於成功了。他叫自己的徒弟在南陽的一個空地上搭了一個棚子,然後專門給窮人治病,那些無家可歸的人也來了。

  張仲景叫人把羊肉和一些驅寒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羊肉熟了之後就撈出來剁碎,然後用麵皮包起來,然後將其下鍋,再用原湯煮熟,分給那些窮人喝。窮人們喝了湯之後,渾身就熱和起來,他的這個“祛寒嬌耳湯”也被人流傳下來。

  據說“坐堂醫生”也是因為張仲景才流傳起來的。以前張仲景在長沙做官時,在處理完公務後,便在自己的後堂給前來看病的老百姓診治,後來人越來越多,他就索性在大堂上為人診治,他的舉動被人傳為佳話,後人為了紀念張仲景,所以將坐在藥店裡為人治病的醫生成為“坐堂醫生”。

  張仲景治好友的故事

  張仲景有個朋友叫做寧遠,有一次張仲景見到他之後,發現他的面色暗沉,給他細細診治之後,告訴他只有六個月的活頭了。但是六個月之後,寧遠沒有死,他遇到了一個醫術高明的老道,張仲景自愧不如,於是千里迢迢去求學。

  張仲景從小就有學醫的天賦,他的叔父叫張伯祖,是一個名醫。張仲景沒事就去跟叔父雲遊給人看病積累了豐富的治病經驗,經過叔父的指導,他醫術提升的很快。

  張仲景有個好友叫做寧遠,有一天,寧遠去找張仲景玩。無意中,張仲景發現寧遠的氣色不太正常,於是給他把把脈,驚覺脈象有異。再三確定之後,他對寧遠說:“你患了一種叫做消渴的病症,現在屬於初發階段,你會感覺不到。不用多久,三個月之後,你會心慌失眠,頭痛難忍,尿頻尿急。到了六個月的時候,你會感覺到一直想喝水,但是還是口渴難忍,小便費力。一年之後頭背開始生瘡流膿。等到病入膏肓的時候就無可救藥了。”於是開了一個方子給他,讓他按照這個方子吃藥。

  但是寧遠不相信,他感覺不到身體有任何問題,於是把方子撕掉了。但是六個月之後,身體變化的症狀和張仲景預料的一樣,他趕忙去找張仲景。張仲景搖搖頭:“時間太晚了,已經沒有醫治的辦法了。”寧遠倒也看得開,心想早晚一死,不如遊山玩水。等到一年之後,張仲景又見到了寧遠,大為驚奇,問他是不是遇到了名醫。

  寧遠說,他到了茅山給一個道士當了書童,那個道士治好了他,張仲景聽完之後二話不說揹著行李就上茅山拜師了。

  張仲景與人工呼吸的故事

  有一天,張仲景出門給別人看病,正巧路過一家診所,門口圍著一群人,門口的地下還躺著一個人,旁邊是親屬在哭哭啼啼,大夫袖手在旁邊,也毫無辦法,因為害怕被病人家屬遷怒,躲在門板邊發抖。

  張仲景上前瞭解情況,原來是“死者”和家裡人鬧矛盾,一時氣憤之下想不開,一尺麻繩上吊了,板凳傾倒的時候驚到了家裡人,然後趕緊把人弄了下來,一看臉面發紫,已經沒有了呼吸,不見動彈,於是抬著去醫館找大夫。但是大夫一看,這都沒氣了,束手無策。悲痛欲絕的“死者”家屬遷怒於醫生無能,把醫館圍的是水洩不通,要大夫陪個說法。

  張仲景看了看“死者”的情況,然後探了一下脈象,知道距離上吊時間不長,應該還有救的可能。於是大聲吩咐大家幫忙,把病人抬到木板上,然後蓋上棉被保持溫暖。一個人抬起手臂,一個人按摩胸部,張仲景則自己用手撐著“死者”的胸腹部,有節奏的按壓。

  隨著手臂的起落,一按一壓之下,“死者”居然一顫抖活了過來!張仲景吩咐不要停止動作,繼續這樣好幾十次之後,病人終於醒了過來,周圍的家屬抱著死者大哭不止,然後不停的對張仲景磕頭謝恩,這就是最初的人工輔助呼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