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古昭關遺址在哪裡

  由於古昭關兩峰對峙,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安徽古昭關遺址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古昭關遺址位置

  古昭關,是位於含山城以北7。5公里處的一處關口,相傳古時山四周均為湖澤,唯有昭關一途可通。

  古昭關遺址歷史

  昭關之所以聞名遐邇,主要是由於這裡曾演繹了一場"伍子胥過昭關"的傳奇歷史故事。

  在諸侯大國爭奪霸權的鬥爭中,大國兼併小國,擴張了土地。可是大國的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給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勢力大了起來。他們之間也經常發生鬥爭。大國國內的矛盾尖銳起來,都想把爭奪霸權的戰爭暫時停止下來。

  為了這個緣故,宋國大夫向戍***音shù***在晉、楚兩國之間奔走,做調停人。

  公元前546年,晉楚兩國和其他幾個國家,在宋國舉行了"弭兵會議"***弭音mǐ,弭兵就是停止戰爭***。在這次會議上,晉國的大夫和楚國的大夫代表南、北兩個集團講和,訂了盟約。規定除齊、秦兩個大國外,各小國都要向晉、楚兩國同樣朝貢。晉楚兩國平分霸權,以後五十多年裡,沒發生大的戰爭。

  到楚莊王的孫子楚平王即位之後,楚國漸漸衰落了。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來的太子建廢掉。這時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鎮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來,誣說太子建正在謀反。

  伍奢說什麼也不承認,立刻被關進監獄。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殺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寫信給他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伍員***,叫他們回來,以便一起除掉。大兒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郢音yǐng***,就跟父親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殺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風聲,帶著兒子公子勝逃到宋國去了。

  伍奢的另一個兒子伍子胥,也從楚國逃出來,他趕到宋國,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國發生內亂,伍子胥又帶著太子建、公子勝逃到鄭國,想請鄭國幫他們報仇。可是鄭國國君鄭定公沒有同意。

  太子建報仇心切,竟勾結鄭國的一些大臣想奪鄭定公的權,被鄭定公殺了。伍子胥只好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投奔吳國***都城在今江蘇蘇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叫人畫了伍子胥的像,掛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囑咐各地官吏盤查。

  伍子胥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後,白天躲藏,晚上趕路,來到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在今安徽含山縣北***。關上的官吏盤查得很緊。傳說伍子胥一連幾夜愁得睡不著覺,連頭髮也愁白了。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心人東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裡。東皋公有個朋友,名叫皇甫訥,模樣有點像伍子胥。東皋公讓他冒充伍子胥過關。守關的逮住了這個假伍子胥,而那個真伍子胥因為頭髮全白,面貌變了,守關的認不出來,就被他混出關去。

  伍子胥出了昭關,害怕後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是一條大江攔住去路。伍子胥正在著急,江上有個打魚的老頭兒划著一隻小船過來,把伍子胥渡過江去。

  過了大江,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人,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一百兩金子。現在送給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漁人說:"楚王為了追捕你,出了五萬石糧食的賞金,還答應封告發人大夫爵位。我不貪圖這個賞金、爵位,難道會要你這寶劍嗎?"

  伍子胥連忙向老漁人賠禮,收了寶劍,辭別老漁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吳國,吳國的公子光正想奪取王位。在伍子胥幫助下,公子光殺了吳王僚***音liáo***,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音hé lǘ***。

  吳王闔閭即位之後,封伍子胥為大夫,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將軍孫武***《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個善於用兵的大軍事家。吳王依靠伍子胥和孫武這兩個人,整頓兵馬,先兼併了臨近幾個小國。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拜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親自率領大軍,向楚國進攻,連戰連勝,把楚國的軍隊打得一敗塗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時,楚平王已經死去,他的兒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墳,還把平王的屍首挖出來狠狠鞭打了一頓。

  吳軍佔領了郢都。楚國人申包胥逃到秦國,向秦國求救。秦哀公不同意出兵。申包胥就在秦國宮門外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終於被感動了,說:"楚國雖然暴虐無道,但是有這樣好的臣子,怎能眼看他們亡國!"於是作了《無衣》這首詩,並派兵拯救楚國。秦軍擊敗了吳軍,吳王闔閭才撤兵回國。

  吳王闔閭回到吳國都城,把第一大功歸給孫武。孫武不願意做官,回鄉隱居去了。他留下的一部《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傑出的軍事著作。

  遺址歷史沿革

  建國以來,昭關人才濟濟,他們在各條戰線上紮實工作,盡職盡責。從政,為國效力,為民服務,蔣品參軍轉業,曾任兩淮煤炭基地副總指揮。作為基層幹部,平凡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業績,原鄉計生辦主任沈兆翠1995年榮獲安徽省計劃生育先進工作者稱號;原鄉人大主席丁昌貴2003年被評為安徽省抗洪搶險先進個人。從軍、立志保家衛國,葉傳訓、吳讀文、強義武、李申奮四人,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1988年在部隊一同榮立二等功。務農,為改變家鄉面貌作貢獻,山窪複員軍人朱立森,紮根深山28載,汗水換來滿山綠,被省委、省政府、省軍區聯合表彰為優撫物件先進個人;山窪青年任良平,高考落榜不落志,發展經果林,闖出致富路,全鎮第一個省勞模,又被團中央、農業部聯合表彰為全國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季家美,飼養鵪鶉蛋雞創大業,成為巢湖市"十佳雙學雙比"女能手。

  昭關的莘莘學子,發奮苦讀揚美名,嚴善平留學日本,38歲成為經濟學教授;蔡東東,清華大學畢業,現在中國運載火箭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汪浩、魯自健在一年內分別考入清華、復旦名牌大學,還有金家琪、賈延安等多人,他們為家鄉人民爭了光,他們是昭關人的驕傲,他們是昭關人的優秀代表。

  "過去的昭關鄉,有山光禿禿,有田難打糧,一日三餐糠菜代,住著土坯茅草房;現在的昭關鎮,山山長著搖錢樹,田地畝產'噸'字糧,人人衣食住行樣樣好,戶戶勤勞致富奔小康。"這首順口溜,描繪出新舊社會兩個時代的縮影,前後一對比,一憂一喜兩重天!

  1949年1月22日,昭關人民喜獲新生。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鎮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長足發展。農業方面,大搞水利建設,在圩區,相繼建起柴灣、三八、新河、小聶四個電灌站,提高了防洪排澇能力;在山區,先後興建昭關、下毛、大山窪等7座中小型水庫,深挖百口以上當家塘,農民犁田由耕牛換"鐵牛",農田灌溉變車水為提水,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使糧油棉產量得到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