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美德誠信故事有哪些

  誠信作為一項基本的道德品質,歷來都為人們所重視。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中華傳統美德誠信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中華傳統美德誠信故事:張劭待式

  【張劭待式】

  張劭信友。必不失期。二年以後。雞黍候之。

  【原文】

  漢張劭、與正規化遊太學。告歸。式曰。後二年某日。過拜尊親。屆期。劭告母。具雞黍候之。母曰。千里約言。爾何信之審耶。劭曰。巨卿信士。必不失期。是日果至。後劭臨終。謂妻曰。範巨卿可託。劭卒。式為營葬。護至臨湘。

  距千里之遙。積二年之久。定一日之期。無怪劭母之未敢信之也。而劭則信之深。可為式之知己。亦由式之信德。足以孚之耳。卒能如其約。省其親。後復葬其身。護其眷。劭之信知己。可謂至矣盡矣。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兩個很重信義的朋友。一個叫做張劭。一個叫做正規化。兩個人同住在太學裡頭讀書。張劭要回家去的時候。正規化對他說道。後兩年的某一天。我要到府上來拜見你的尊親。後來到了這個時期。張劭告知了他的母親。殺了雞。備了飯。等候正規化到來。他的母親說。遠遠地隔開了一千里路的期約。來不來是不得一定的。你為什麼這樣的相信呢。張劭說。範巨卿是一個有信義的人。必定不失期約的。到了這一天。正規化果然來了。後來張劭將要死的時候。對他的妻子說。範巨卿是可以付託的。張劭死了。正規化替他經營喪葬。一直保護他們到了臨湘地方。

  中華傳統美德誠信故事:郭伋亭候

  【郭伋亭候】

  郭伋歸早。止於野亭。候期乃入。不欺童齡。

  【原文】

  漢郭伋、字細侯。茂陵人。為幷州守。素結恩德。後行部至西河。童兒數百。各騎竹馬。迎拜於道。問使君何日當還。伋計日告之。既還。先一日。伋恐違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上以賢良太守稱之。年八十六卒。

  以太守之尊。與竹馬童兒道旁偶語。乃以不肯失信於兒童。先歸一日。寧止野亭以候期。可謂信之至矣。雖守信不僅在然諾間。而即此小事推之。其開布大信可知。宜其有數百童兒迎拜之雅事也。

  【白話解釋】

  漢朝時代。有一個姓郭名叫伋的。表字叫做細侯。是茂陵地方的人。在幷州地方做太守官。對待百姓們素來廣結恩德。後來因為巡視部下所屬的。到西河地方去。有幾百個小孩子。各人騎了一根竹竿做的馬。在道路上迎著郭伋朝他拜著。問他什麼日子才可以回來。郭伋就計算了一下。把回來的日子告訴了他們。郭伋既然回來。可是比較從前告訴小孩們、預定的日子早了一天。郭伋恐怕失了信。就在野亭裡住著。等到約定的日期。才走進境裡來。光武皇帝稱讚他是個賢良太守。後來郭伋的年紀。到得八十六歲才去世的。

  中華傳統美德誠信故事:魏斯冒雨

  【魏斯冒雨】

  文侯魏斯。與虞人期。冒雨而往。身自罷之。

  【原文】

  周魏斯、本為晉大夫。威烈王廿三年。命為諸侯。是為魏文侯。嘗與虞人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無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

  文侯之德尚矣。當韓借師於魏以伐趙。則曰趙、兄弟也。不敢聞命。趙借師於魏以伐韓。對亦如之。二國皆怒。後知其講於己也。皆朝於魏。觀其當樂不忘期。冒雨而赴野。於虞人且如此。況兄弟乎。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有一個魏斯。本來是做晉國裡的大夫官的。在周朝威烈王二十三年的時候。才命他做魏國的諸侯。就是後來叫做魏文侯的是了。有一次、魏文侯和那職掌苑囿田獵的虞人。約下了日期去打獵。到了約定日期的那一天。魏文侯喝酒喝得很歡樂。天又下著雨。魏文侯將要出去了。他左右的人說。今天喝酒喝得很歡樂。天又下著雨。請問國君將要到什麼地方去呢。魏文侯道。我以前和虞人約下了日期打獵。雖然喝酒喝得很歡樂。那裡可以丟掉會期呢。就出去、親自打罷了獵才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