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除雜質方法有哪些

  中化學中利用化學方法除去雜質的方法有很多,那麼有哪些呢?請看下文,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初中化學除雜質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初中化學除雜質方法

  1、沉澱過濾

  比如雜質是Ca2+,那加入過量CO32-把Ca2+變成CaCO3沉澱,然後過濾出來。過量的CO32-用酸除去——至於什麼酸,那你要看溶液的陰離子是什麼,如果是Cl-,那就加HCl

  2、氣體

  比如雜質是CO32-,那小心加入酸,把CO32-變成CO2

  3、結晶

  比如你要獲得純淨的KNO3,那麼用降溫結晶的方式,把KNO3從溶液中結晶沉澱出來,剩下雜質就留在母液裡面

  初中化學除雜方法原理

  1、利用物理性質是否溶解於水,進行雜質去除;

  2、利用化學反應,反應掉其中的雜質;燃燒、鹼水吸收、酸液吸收等都算,都是化學反應;其中分為酸鹼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兩種;

  3、利用物理性質,昇華、蒸發或者融化等進行分離,甚至可以使用磁鐵、螞蟻等手段;

  學好化學的五個關鍵點

  1.觀察

  巴甫洛夫曾在他的實驗室的牆壁上寫著六個發人深思的大字:觀察、觀察、觀察!瓦特由於觀察到“水蒸氣衝動壺蓋”而受到有益的啟發,發明了蒸汽機,這些都說明了觀察的重要性。

  我們在化學學習中,要注重培養自己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的觀察方法。因為這是學好化學的重要條件之一。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觀察呢?首先應注意克服把觀察停留在好奇和好玩的興趣中,要明確“觀察什麼”、“為什麼觀察”,尤其要在老師指導下有計劃、有目的地去觀察化學實驗時所產生的現象。

  觀察一般應遵循“反應前——反應中——反應後”的順序進行,具體步驟是:

  ① 反應物的顏色、狀態、氣味;

  ② 反應條件;

  ③ 反應過程中的各種現象;

  ④ 反應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

  最後對觀察到的各種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概括,得出科學結論,形成準確的概念,達到理解、掌握知識的目的。

  例如在試管中加熱鹼式碳酸銅,觀察目的是鹼式碳酸銅受熱變化後是否生成了新物質。觀察內容和方法是:

  ①反應前:鹼式碳酸銅是綠色粉末狀固體;

  ②反應中:條件是加熱,變化過程中的現象是綠色粉末逐漸變黑,試管壁逐漸有水霧形成,澄清石灰水逐漸變渾濁;

  ③反應後:試管裡的綠色粉末全部變黑,試管壁有水滴生成,澄清石灰水全部渾濁。經分析得知鹼式碳酸銅受熱後生成了新物質:黑色氧化銅、水和二氧化碳。

  最後與前面的實驗現象比較,概括出“變化時生成了其他物質,這種變化叫化學變化”的概念。.。。。

  觀察實驗現象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觀察反應物與生成物的狀態,不要放過物質絲毫的變化;二是把看老師操作與聽講解分析結合,看清應怎樣操作和應注意的事項;三是看與想相結合,看的過程中,要弄清為什麼要這樣操作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

  2.動手

  化學的形式和發展,起源於實驗又依賴於實驗,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這也是教學大綱明確規定的,同學們必須要養成這種動手實驗的能力。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驗”,親自動手實驗不僅能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們對知識的認識、理解和鞏固,成倍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實驗室製氧氣的原理和操作步驟,動手實驗比只憑看老師做和自己硬記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們要在老師的安排下積極動手實驗,努力達到各次實驗的目的。

  要上好實驗課,課前必須進行預習,明確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和操作步驟。進行實驗時,自己要親自動手,不要只做旁觀者,認真做好實驗內容裡所安排的每一個實驗,在實驗過程中要集中注意力,嚴格按實驗要求操作,對基本操作要反覆進行練習,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要耐心細緻地觀察,認真思考,準確如實地記錄。

  近年來的中考考題均突出了對學生實驗能力的考查,諸如實驗操作、實驗設計和評價、實驗報告的書寫等方面的內容的考查。中考實驗題的比例由15%升至25%,難度也逐年上升。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充分重視實驗,爭取多動手做實驗。對於實驗手冊要求的學生親自實驗和課本上的演示實驗,都要注意對實驗目的、原理、操作、現象和結論的理解和掌握。在總複習階段,可以對各種試卷中的實驗題進行分類歸納,以領會近幾年來中考實驗題的考點和趨勢。

  除了做實驗,最好利用課餘時間,積極報名參加課外化學興趣小組活動,做一些有趣的化學實驗,並積極收集整理一些化學謎語,組織出化學牆報等。只要有利於提高化學的學習效率,不管是校內還是校外組織的活動,都可以參加。

  3.記憶

  與數學、物理相比較,“記憶”對化學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學化學的最基本方法,離開了“記憶”而孤立的談其他的方面就成為一句空話。

  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1***化學本身有著獨特“語言系統”——化學用語。如: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對這些化學用語的熟練掌握是化學入門的首要任務,而其中大多數必須需要記憶。

  ***2***一些物質的性質、製取、用途等也必需記憶才能掌握它們的規律。

  ***3***要“因材施記”,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找出不同的記憶方法。概念、定律、性質等要認真聽老師講,仔細觀察老師演示實驗,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元素符號、化合價和一些物質俗名及某些特性則要進行機械記憶***死記硬背***。

  ***4***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特點的記憶方法,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記憶是知識、技能運用的基石。

  初中化學需要記憶的內容較多,運用科學記憶法就顯得格外重要。

  常用的記憶方法主要有:

  ***1***理解記憶法:掌握概念和基本理論時,採用具體分析方法,詳細分析適用的條件和範圍。如學習溶解度定義時,要掌握四個要點:a.一定的溫度,b.100克溶劑,c.飽和狀態,d.溶解度的克數。這樣分析歸納便於理解和記憶。

  ***2***歌訣記憶法:針對需要記憶的化學知識,利用音韻編成歌訣,融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讀起來朗朗上口,利記宜誦。如把化合價編成:鉀鈉氫銀正一價,鈣鎂鋅鋇正二價,氟氯溴碘負一價等。

  ***3***會意記憶法:把抽象的內容進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處理,然後進行巧記。如把四種基本反應型別分別會意成“一分為二”***分解反應***、“合二為一”***化合反應***、“取而代之”***置換反應***和“相互轉換”***複分解反應***。

  ***4***濃縮記憶法:針對一類化學知識或規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選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詞縮略成提綱挈領的骨架進行記憶。如實驗室製取氧氣的七個步驟濃縮為:“檢、裝、夾、加、收、移、熄”。

  總之,我們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總結出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

  4.分析

  學習化學,要善於從個別想到群體、從現象想到本質、從特殊想到規律,上課要動口、動手,更為主要的還是要動腦,想“為什麼”,想“怎麼辦”。碰到疑難,不可知難而退,要深鑽細研,直到豁然開朗。對似是而非的問題,不可朦朧而過,應深入思考,弄個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獨立想,必須會想,只有會想了,才能學會。

  以課本為主線,認真吃透課本,這是學好化學的根本。為此,同學們必須善於閱讀課本,做到課前預讀、課後細讀、經常選讀等,既重視主要內容,也不忽視小字部分和一些圖表及選學內容,因為這些內容有助於加深對主要內容的理解及拓寬知識面。課後細讀時要邊讀邊記邊思考,爭取能將預習、聽課中未解決的問題全部解決。經常選讀是指有選擇性的閱讀那些重要的或難以全面理解的內容。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還有助於提高自學能力。

  除了掌握好課本知識,還應學會運用化學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經常有意識地觀察注意身邊的化學現象,多想“為什麼”和“怎麼樣”,用學過的化學知識思考和解決問題,激發學習興趣。如水壺中的水垢成分是什麼?怎樣除去?藥品說明書中註明含鋁佔0.003%,是什麼意思?汽水中的氣體是什麼,怎樣檢驗等問題。通過思考這些問題,既可複習課本舊知識,又可提高實踐能力。

  5.練習

  “練”即做一定的課內練習和課外練習題,它是應用所學知識的一種書面形式,只有通過應用才能更好地鞏固知識、掌握知識,並能檢驗出自己學習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績。

  做作業是練習的極好機會,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一定要親自動手做,絕不能抄別人的作業。節後習題和章後複習題一定要認真完成,不能馬虎。做作業要在複習好了的基礎上開始動手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動地、獨立地完成每次作業,多思多問,不留疑點,並儘可能地把做過的作業都記在腦子裡,因為沒有記憶就沒有牢固的知識,只有用心記憶才會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練的基礎上“巧”起來。

1.化學實驗常見物質除雜方法

2.初中化學反應方程式學習技巧

3.九年級上冊化學考試試卷

4.初中化學基礎知識歸納總結

5.初中化學有哪些比較好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