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該如何讀書

  書籍是人類思想與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文明程序與文化成就的重要載體。對每一個體來說,讀書對人的作用非常巨大。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大學生讀書的方法。

  大學生讀書的方法介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讀書方法,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讀書要訣。總體說來,讀書有以下值得注意之處。

  首先,精讀與泛讀相結合。《論語·鄉黨》有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5]102 陳壽《三國志·魏書·董遇傳》有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9]蘇軾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中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10]247黃庭堅雲:“大率學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氾濫百書,不若精於一也。”[11]53我國現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先生在《談讀書》中曾精闢地指出:“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12]35

  俗語云:博而不專則惑,專而不博則困。尤其是在知識爆炸、資訊多元的時代,更應該處理好博與專的關係。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說,要做到博中有專,專中有博,既要有自己的自留地,又要“面朝大海”,縱覽寰宇,而不是把自己的視野局囿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要有相當博的精,才算得真正的精;要有相當精的博,才算得真正的博。蜻蜓點水式的博不是博,坐井觀天式的精不是精。我們常說,文史哲不分家,哲學社會科學是一家。其他的任何專業,都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絡,有相對的分門而沒有絕對的分家。現在產生了許多邊緣學科,或跨學科的研究領域或課題,這都是既專精又博通的辯證關係的具體體現。

  其次,有用與無用相結合。有的同學在學習的時候常會覺得所學東西派不上用場,只學自認為有用的東西。其實,這是一種學習上的短視行為,成才過程中的誤區。常言道:知識到用方恨少。《莊子·外物篇》有關於有用、無用辯證關係的精彩論述:“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13]719~720這個故事說明,有些看似無用的知識,實際上是非常有用的,它是構築整個知識殿堂的基石。因此,我們應樹立正確的知識觀、讀書觀,以“無用”為底子、為後盾,作好長期積累、不斷求知的準備,切忌急功近利、唯用是務的急躁心態和短視行為。

  再次,閱讀與思考相結合。做學問必須做到學而能通,如同食而能化。多讀書而不運用或不善用者,幾乎等於白讀,這很容易變成我們常說的書呆子。錢澄為清代學者方以智的《通雅》作序時引述方氏語云:“學不能觀古今之通,又不能疑,焉貴書簏乎?……不學則前人之智非我有矣;學而徇跡引墨,不失尺寸,則誦死人之句耳。”[14]170這就是說,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起來,不可偏廢。單思不學,會成空想妄想;單學不思,又會變成書呆子。所以,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5]18學習應如古人所說,要好學深思。漢學與宋學的區別實際正在死扣章句和靈活發揮上,其成就遂大小故不同矣。

  最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要從書本上去學,還要善於觀察生活、感悟生活、表現生活、反思生活。把讀書與創作結合起來,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達到訓練文筆、豐富思想、錘鍊睿智的目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雲:“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15]37結合書本所得,融會貫通,吸收消化,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心得體會和研究成果。

  《禮記·學記》有一段關於實踐重要性的精闢論述:“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1]514只有在學習實踐中,才能發現我們不足欠缺的地方,才能引起我們的改變,並最終達到提高的目的。這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實踐出真知。

  蘇軾在《與謝民師推官書》中有一段關於人的認識能力、口語表述能力、書面語表達能力的精彩論述,他說:“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又曰:‘辭達而已矣。’夫言止於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繫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瞭然於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於達,則文不可勝用矣。”[16]5364我們常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說明認識事物的不容易,而能將自己內心體悟到的感受、認識準確地陳述表達出來,更是能上加難。所以,心裡感到的,口裡不一定能表述得出來,筆下不一定能描述得清楚。惟其如此,我們才更要有意識地磨鍊自己、訓練自己,不放過一切鍛鍊、提高的機會。作為當代大學生,更要養成好讀書、善讀書、活讀書的習慣,在能讀、能寫與多讀、多寫中成長、成熟、成才。

  大學生讀書的意義

  《論語·子張》載子夏語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5]202中國傳統的讀書觀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可以富貴。

  宋濂曰:“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6]讀書可以滋心養性。

  一位將赴美國的學生向老師辭行,問老師該帶些什麼?老師說:“帶上一部《英漢辭典》,再就帶上一部《唐詩三百首》吧。帶一部《英漢辭典》,自然是為交際的方便,而只要你還吟得出唐人的詩句,就能證明你還是一箇中國人,你的靈魂是屬於中國的。”[7]296讀書可以喚醒歸屬感。

  對以上關於讀書的意義我們要辯證地認識。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雲:“君子謀道不謀食。”[5]168我們的理解是:讀書可以使我們有涵養、有教養,長知識、長能力,可以培養我們健康的情趣,提高我們的人文素養,獲取服務於社會、報效於祖國的本領和責任心。

  經由讀書獲取知識,是每一位大學生天經地義的職責。只有在浩瀚的書海中廣泛涉獵,才能成為具有紮實的專業功底、合理的知識結構、寬廣的文化視野、優良的綜合素質的合格人才。只有以書為友、含英咀華,才能純化自己的情感,淨化自己的心靈,深化自己的思想,昇華自己的精神,由一個感性的人成長為理性的人,由一個個體的人成長為有益於社會的、具有普世情懷的人。對於“學高為師”的師範類專業學生,具有廣博而精專的知識,則又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必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