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營養方面論文優秀範文

  由於膳食不合理、營養失衡所引發慢性病的健康問題已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因此公共營養便成為人們重視問題。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幼兒食品膳食營養

  摘要:在人類的整個生命週期中,身心發育、發展最快的時期則是在幼兒時期。為了使得幼兒在這段時間內得到正常的身心發育和保證抗病毒與環境適應的能力,就一定要在這段期間內供應合理的膳食營養,所以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幼兒園都要在孩子的這段成長期間內維持與提供身體所需要的一切營養成分。為了保證孩子在幼兒階段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其關鍵就在於對孩子的營養膳食的平衡,保證讓孩子在一天中攝取到足夠的營養成分,並且使得膳食的營養種類足夠全面、攝取量適中不得導致消化不良,從而滿足幼兒的生理需要。

  關鍵詞:營養膳食 幼兒身體發育

  孩子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根本,要讓幼兒健康茁壯的成長,就要對幼兒的膳食營養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科學、合理的對幼兒膳食進行管理的工作是非常深奧的,因為這需要具有非常豐富的膳食、營養方面的知識,還必須具有較高的烹飪技能,只有在孩子有很好的食慾的前提下,配合著全方面的膳食營養,才能保證孩子健康的成長。

  1、制定合理科學的、適量的營養食譜

  首先、依據中國營養協會對幼兒每日應攝取的營養含量的要求,要保證幼兒在每天都攝取到禽蛋類45克、豆製品60克等,並且在食品選擇的時候,一定要保證食物的種類齊全、葷素的搭配協調、粗細穀物的定量攝取,同時還要完全科學合理的控制好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之間的攝取比例。

  其次,定量的進行食物的攝取。在保證幼兒每一天都有足夠的食物與營養攝取的前提下,還要注重,對食物攝取的份量進行控制,份量不足會使得幼兒對營養的攝取量不夠,導致營養的匱乏,而食物攝取的過多同樣會使得營養物質無法被完全的消耗,從而沉寂下來,最後由於沉寂的營養物質過多,導致幼兒出現便祕、厭食的症狀,從而破壞身體的健康。

  第三,食物烹飪的科學性。新鮮的蔬菜和水果裡含有非常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它們是幼兒成長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一旦在烹飪時沒有的到注意,就會使得這些營養物質的大量流失。所以要對幼兒食物的烹飪技巧進行合理的操作。

  要保證幼兒生理結構正常的發育,就要科學合理的對幼兒的膳食進行平衡穩定的控制;

  根據幼兒的心裡特點,在長時間食用相同模式下的食物,很可能會導致幼兒的厭食症狀出現,

  為此在對幼兒的食譜的制定中,要注意食物樣式的多元化、食物的種類多樣化,還要保證食物的色、香、味俱全的特點。

  在制定營養平衡的食譜時,應合理調整幼兒的進食量;根據3—6歲幼兒每日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量,進行食前的營養預算和食後的營養核算,再結合季節特點,選擇八大類食物,安排好由於幼兒的偏食習慣容易導致缺乏的四種營養素***維生素A、胡蘿蔔素、鈣和核黃素***含量豐富的食物,訂出幼兒定量食譜。葷素、粗細、甜鹹搭配要合理,少吃甜食和油炸食品。穀類食物與動物性食品搭配時,以穀類為主,動物性食品為輔。足量的各類食物所含碳水化合物必須可提供幼兒一日熱量的30%,而動物性食品所含蛋白質中必須氨基酸比較齊全,如此搭配才能滿足幼兒腦、體活動對熱能和生長髮育對蛋白質的需要。粗細糧合理搭配,不僅有營養互補作用,更重要的是粗糧所含纖維素較粗糙,能刺激腸蠕動,減少慢性便祕,促進幼兒身體健康成長。

  2、幼兒營養餐的搭配

  2.1 以粗細穀類為主的多樣化搭配

  穀類是對人體進行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質,同時穀類還具有B族維生素、膳食纖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成分,所以在幼兒的營養餐中藥適當的進行粗細穀物的搭配。無論是蔬菜、水果、蛋類、肉類等等,他們本身只具有一種營養物質,為了保證幼兒每天對各種營養物質得到足夠的攝取種類和分量,就要對各種營養物質進行合理的搭配,來保證所需要的營養量。

  2.2 保證蔬菜和水果的新鮮性和豐富性

  在製作兒童餐時,應該將各種顏色、品種、口味的蔬菜和水果切的小、切細,既利於兒童咀嚼和吞嚥,又能引起兒童的就餐食慾,增進多吃蔬菜、水果的興趣和習慣,提醒家長蔬菜、水果中的營養成分並不完全一樣,蔬菜和水果不能相互代替的食用。

  2.3 保證魚、禽、蛋、瘦肉的攝取量

  魚、禽、蛋、瘦弱能提供優質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鐵、維生素A、鋅、維生素B2等,魚類中尤其海產魚所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利於兒童神經系統的發育,根據國家對城市和農村的兒童動物性食物、蔬菜、穀類調查,城市兒童的蔬菜、穀類食物攝入量很低,而動物性食物的攝入比例以滿足甚至過多,這和農村兒童的飲食狀況正好相反。所以要適當提高農村兒童動物性食物的比例,城市兒童要提高穀類、蔬菜攝入量。當前部分兒童缺乏鐵、鋅的人比較多,有部分也缺碘,動物肝臟、動物血、瘦肉富含鐵的食物,且其吸收一般在10%以上;而含有鋅多的食物來源有牡蠣、扇貝、堅果、蛋、蘑菇等,含碘較高的食物主要海產品,如海帶、紫菜、海魚、海峽、海貝等,所以鼓勵兒童每週應至少吃一次海產品,以防由於鋅、鐵、碘缺乏引起的相關疾病,影響兒童的發育。

  2.4 保證豆製品和奶製品的攝取量

  奶具有增強幼兒的骨骼密度,促進骨骼的發育的功效,是因為它含有大量的優質蛋白、維生素A、核黃素和高含量的鈣;

  豆製品是由大豆為原料製成的,它同樣含有大豆所具備的優質蛋白、不飽和脂肪酸、鈣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同樣可以對幼兒提供豐富的營養。

  2.5 所謂的“清茶淡飯”

  “粗茶淡飯”在現今社會成為,請客吃飯的委婉託詞。而對於幼兒烹製加工食物來說應為“清茶淡飯”。何謂“清茶淡飯”,也就是說,在保證食物原汁原味,讓孩子接受食物味道的前提下,幼兒的膳食要保持清淡,少放調味料,如食用鹽、味素、油質,同時減少辛辣酸等刺激性的調味料,從而避免對幼兒的消化系統造成影響。

  3、結語

  綜上所述,合理、科學的對幼兒膳食、營養的搭配是保證幼兒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因此在營養、味道和外形上都要滿足幼兒每天的需要,從而能滿足身體與智力的發育,使得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篇2

  淺析肝炎患者的營養護理

  【摘要】 目前,尚未找到臨床治療肝炎的特效藥物及顯著的治療方案。營養治療作為肝炎綜合治療的重要環節之一已被廣泛應用於臨床中。肝炎患者通常伴有或輕或重的營養不良及代謝失調症狀,科學的飲食結構有助於肝炎患者肝細胞的自我修復及再生,可明顯緩解臨床症狀,改善肝功能,從而有效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和縮短病程。

  【關鍵詞】 肝炎;營養;護理

  肝炎為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且具有很強的傳染性。臨床上治療肝炎常會因患者所攝取的營養不當而影響療程,如:營養攝取量不足可使疾病難以治癒,而營養過剩則可能引發脂肪肝,營養喪失可引發低蛋白血癥,營養不當可引發肝昏迷進而使病情惡化。對此,本文針對各種病毒性肝炎的特性,綜合論述了患者的合理營養及科學飲食。

  1 各類患者的合理營養

  1.1 急性肝炎 通常急性肝炎患者的飲食問題主要為營養供給不足,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應充分補充蛋白質及熱量,充足的蛋白質及熱量對於縮短治療時間起著關鍵作用。通常,當患者處於急性期時,一方面應食用足夠的熱量含量較高的食物外,還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同時不容忽視維生素的攝取,可食用一定量的水果和蔬菜。過了急性期後,水果和蔬菜的供給量應適當增加,不僅是因為其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而且還可調節患者品味,提高其食慾。

  方法:急性期患者通常伴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且在午後表現得較為嚴重,而在早起較輕。因此,熱量的攝取應主要在早餐中;也可在起初只食單一食物,同時記錄每天所食食物及飲食後的感受和反映,1-2周後可根據患者喜好增加食物各類,該方法在臨床上的應用較為普遍。患者若無噁心、嘔吐等症狀,飲食中可不限制脂肪的含量;患者若伴有嚴重的噁心、嘔吐等症狀,可以靜脈給予適量的熱量及鉀、鈉等離子,以確保熱量供給充足,同時並維持電解質及水的平衡。總之,患者飲食應根據其病情及個人情況而定,結合患者的品味,同時觀察患者食後是否出現各種不適症狀、能否耐受、有無提高患者食慾等情況,並隨時做出飲食調整。進入恢復期後,患者的各種症狀有所緩解,ALT恢復正常,食慾提高,體重增加,但患者肝細胞代謝功能還未達到正常水平,此時,應適當增加各營養物質的攝取量,同時要做適當活動。

  1.2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特別是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肝細胞粗麵內質網數量減少,線粒體呈退行性變,臨床上有長期食慾不振、肝功能明顯受損,白蛋白減少,球蛋白增多,A/G比值下降甚至倒置。這類患者應適當增加蛋白飲食,食品的種類可根據患者的口味和習慣而定。一般來講,乳類食品分解後含產氨的氨基酸***蛋氨酸、蘇氨酸、賴氨酸***較少,又可提供蛋白質、糖、維生素、礦物質和一定量脂類,為首選食品;其次為蛋類食品;而動物肉類在食入分解後形成產氨的氨基酸較多,應注意其副作用。所謂患者應“吃鴨不吃雞,最優屬甲魚”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2 營養護理的必要性及其注意事項

  在肝炎的治療過程中,營養護理起著關鍵性作用。科學的飲食可加快肝細胞的恢復和再生。

  2.1 清潔飲食 肝臟在人體器官中起著重要的解毒作用,健康的肝臟可對人體的代謝物及毒素進行解毒後排出體外。在肝功能受阻的情況下,其解毒能力較弱,若所用食物受細菌汙染,則會引發腸道感染,並且過多吸收毒素後可對肝臟造成進一步損害,嚴重可導致肝昏迷。

  2.2 適量飲食 肝臟是人體攝入的脂肪、蛋白質及糖的主要代謝器官,肝臟受損後,對上述營養的代謝能力下降,若飲食過量,在可能引發消化不良的同時,可因產氨過量而造成肝昏迷。

  2.3 脂肪攝取量不宜過高 特別是重症肝炎患者,其膽系嚴重受損,如肝功能受阻,肝細胞壞死,此時膽汁的分泌及排洩能力均嚴重受阻,若食用脂肪過量,則不能被吸收,導致嚴重腹瀉,並進一步惡化病情。

  2.4 冷熱要均 肝功能嚴重受損後,人體對過冷或過熱的飲食及為敏感,食用過冷或過熱的食物均可引發噁心、嘔吐等症狀,加重消化不良症狀,嚴重影響病情。

  3 護理方法

  3.1 臨床營養供給護理 患有肝炎後,患者食慾明顯下降,熱量供給明顯不足,各營養物質的攝取比例嚴重失調,導致內源性脂肪動員。因此,護士應指導患者飲用糖含量豐富的流質食物,有進食功能障礙的患者,護理人員要提供必要的吸管等物品,從而確保患者每日的熱攝入量為2200-2500千卡,進而降低體內蛋白質及脂肪消耗。對嚴重的肝性腦病患者,護理人員在常規藥物護理的同時,應注重食物療法,提倡和鼓勵患者訂餐,以確保蛋白質的攝入量適中,防止過多攝入蛋白質而引發血氨增高,避免肝性腦病加重和肝臟負擔過重。

  3.2 患者及家屬的認知指導 重症肝炎患者由於病情危重、體質虛弱等多種原因而導致食慾減退或進食困難,護士及時與患者和家屬交流溝通,耐心講解攝入飲食營養對肝細胞功能恢復的重要作用,指導家屬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訂餐時儘量符合其口味並根據病情以高蛋白、高維生素為主,少量多餐,保證機體營養的需要。

  3.3 恢復期的營養護理 在該時期,患者肝細胞明顯恢復和再生,代謝能力明顯改善,臨床上可表現為蛋白質代謝較快,熱量需求明顯提高。因此,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多食用熱量及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以為患者疾病恢復提供必要的營養支援,增強患者的免疫力。此外,護理人員要詳細記錄患者的飲食情況及體重,若患者體重增加過快,可適當調整和控制其飲食,同時告知患者過多進食易引發脂肪肝,對肝功能恢復造成嚴重影響。

  4 結論

  因肝炎患者肝臟長期受到慢性疾病的影響,肝功能受損較重,伴有或輕或重的營養不良及代謝失調。因此,在肝炎的臨床治療過程中,藥物治療的同時還要注重患者的營養護理,從而保證體內營養平衡,避免因營養攝入不足或不均衡而造成患者免疫力減退,進而使病情惡化。

  參考文獻

  [1] 董文蘭.肝病患者的飲食與營養療法[J].當代醫學,2009***09***.

  [2] 任飛雲.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營養治療[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2007***12***.

  [3] 吳泳,孫仁榮,劉鬆巖,劉純濱,孫桂梅.病毒性肝炎的飲食治療[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