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方面論文電子檔

  公共衛生通過有組織的社會努力改善環境衛生,並建立一套社會體制,保障社會中的每一名成員都享有能夠維持身體健康的生活水準。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下載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下載篇1

  淺析高校圖書館公共衛生安全現狀

  【摘要】本文從多方面對高校圖書館公共衛生安全現狀進行了探討,分析高校圖書館內影響公眾健康的公共衛生危害因素,從而提高對高校圖書館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視,保障公眾健康安全。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公共衛生安全現狀

  公共衛生是指通過有組織的社會活動來改善環境、預防疾病、延長壽命、促進心理和身體健康,並能發揮個人更大潛能的科學和藝術。其工作範圍包括改善環境衛生、控制傳染病、進行個體健康教育等。

  高校圖書館是學校的知識基地和文獻資訊中心,是學校資訊化和社會資訊化的重要基地,履行為教學和科研提供服務的重要職能。

  近年來,公眾社會文化需求不斷提升,讀者流通量大幅增加,各高校圖書館對現代化相當重視,加大場館、資訊資源及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增加讀者服務專案,美化環境。但應該引起關注的是在對這個特別公共場所的管理中,公共衛生安全被忽視了。

  《四川省公共場所衛生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圖書館作為公共場所,必須要達到公共場所衛生標準,創造良好的公共場所衛生條件,預防控制疾病傳播和群體性健康危害事件發生,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公共衛生不僅是環境優美,我們應當提高對高校圖書館公共衛生安全的認知,明確公共衛生安全的危害現狀,加強公共衛生安全應對措施,有效保障公眾健康安全。

  一 高校圖書館公共衛生現狀

  1.公共衛生安全理念尚未真正形成

  當前高校圖書館對公共衛生的認知更偏向於乾淨整潔、綠化美化,對環境衛生、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安全及相關危害因素的認知不足。筆者對某校300名大學生和50名圖書館工作人員進行的公共衛生相關知識主要包含環境衛生、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知曉率抽樣調查中發現,公眾公共衛生知識正確知曉率僅為69.29%,其中傳染病知識正確知曉率66.11%和健康教育知識正確知曉率64.69%均低於環境衛生知識正確知曉率77.06%;而按人群分類調查中,圖書館工作人員正確知曉率65.27%又低於在校學生69.96%見表1;該知曉率略高於國內部分高校公共衛生相關知識調查知曉率,估計與筆者調查大學為醫學院校有關。

  對公共衛生缺乏足夠的認知和重視,未真正形成公共衛生安全理念,是高校圖書館公共衛生安全的隱患。

  2.公共衛生安全管理體系不健全

  作為公共場所,高校圖書館在履行教學、科研職能的同時應做好公共衛生安全管理,開展健康教育、預防傳染病,提供良好的公共衛生環境。公共衛生事件的公共性、突發性及難以預測性,也需要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獲取整合資訊,分析形勢,準確選擇應對策略,採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在筆者調查的5個高校圖書館均未設立專門公共衛生安全管理機構科室,亦未引進專職的公共衛生專業管理人員,通常由辦公室管理一般衛生清潔工作,直接影響公共衛生應對工作的開展。在美國,通常一個州中會有1~2個大學具備較完整的公共衛生學院承擔與本州衛生部門共同進行的疾病預防、健康教育、環境衛生等公共衛生安全管理。非典疫情之後,復旦大學等全國22所高校開始探索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MPH試點。

  高校公共衛生管理機構的缺失,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的匱乏,導致管理體系不健全,公共衛生安全的需求難以實現。

  3.公共衛生設施不能滿足需求

  在對5個高校圖書館的調查發現,其公共衛生設施仍以清潔類的工具為主,不能滿足消毒、防塵、淨化及衛生監測等公共衛生安全需要。有1個高校圖書館使用中央空調通風換氣,但無專人負責定期消毒及衛生監測工作,裝置科通常只負責機械維修工作。

  4.公共衛生危害因素廣泛存在

  第一,空氣中公共衛生危害因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顆粒等是公共場所室內常見的汙染物,部分高校圖書館因設計欠缺,缺乏公共衛生設施和人員,空氣淨化能力不足,可能導致空氣汙染髮生。筆者對某高校圖書館進行空氣汙染物檢測,發現甲醛濃度測定最大值書庫:0.11mg/m3已經接近國家標準GB9669-1996的限值0.12mg/m3,甲醛是無色氣體,具有刺激性氣味,使人頭痛、頭暈、厭食、煩躁、鬱悶。空氣中含量在0.01~2.0mg/m3時,人的眼睛就會產生刺激,當甲醛濃度在5.0~30mg/m3時,就會對人的呼吸系統產生刺激反應。監測同時發現細菌總數監測最大值書庫:21個/皿和二氧化碳監測最大值書庫:0.12%也接近國家標準限值細菌總數≤30個/皿;二氧化碳≤0.15%。說明室內空氣存在一定程度的汙染。

  第二,書刊及公共用品的危害因素。高校圖書館人流量大且健康狀況各異,書刊和各類公共用品如鍵盤、滑鼠、代書板等在使用中常受到病原微生物汙染。對某高校圖書館抽樣檢測發現,書刊合格率為65%,其中26.67%的書刊檢出致病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公共用品表面合格率為60%,其中15.83%的公共用品表面檢出致病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而鍵盤、滑鼠的致病菌檢出率高達36.67%見表2。

  受汙染的書刊和公共用品如未能及時有效消毒,可造成各種病原微生物交叉傳播,其傳播危險性隨使用頻率增加而增大。

  此外,書庫中病媒生物防控不佳也可造成病原微生物傳播。

  第三,人群交流服務的衛生危害因素。讀者和工作人員是圖書館永恆的主體,二者之間服務的交流不可或缺,可造成危害因素迴圈傳播。1995年廣西師範大學紅眼病流行,圖書館60%的工作人員被感染,其中流通臺人員無一倖免。

  二 對策

  1.建立完善公共衛生安全管理體系

  高校圖書館尤其是醫學院校圖書館應充分重視公共衛生安全工作,引進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建立完善高校圖書館公共衛生安全管理體系,組織對現階段公共衛生危害因素現狀進行分析,客觀評價其現狀,完善應對措施,強化公共衛生安全應對能力,保障公眾健康安全。“非典”期間,香港中央圖書館1名工作人員感染非典型性肺炎後,圖書館立即組織疏散了館內2000多名讀者,並閉館進行清潔及消毒工作,由於應對得當,未發生疫情蔓延。

  2.提升公眾公共衛生安全理念

  公共衛生安全是一個長期工程,高校圖書館應對此有足夠的認識,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方面的優勢,促使公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提升公共衛生安全意識,共同做好應對工作,這也是高校圖書館的責任和義務。在對某高校圖書館開展多種形式健康教育後抽樣調查,公眾公共衛生知識知曉率上升了21.5%,其理念初步形成。

  3.加強公共衛生安全能力建設

  第一,合理配置公共衛生安全設施。高校圖書館應根據自身公共衛生危害因素現狀分析,針對性配置消毒,防塵、淨化、監測等公共衛生設施裝置,有效改善公共衛生環境。

  第二,落實消毒措施。一是書刊及公共用品消毒。定期對歸還書刊和公共用品進行常規消毒。書刊消毒可採用紫外線照射消毒或環氧乙烷燻蒸。公共用品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等噴灑和擦拭消毒。空氣消毒可在圖書館閉館後開啟紫外線消毒燈進行照射消毒。二是館內環境清潔消毒,對於地面、樓面和牆面進行溼式清掃,可顯著降低病原微生物的含量,再採用含氯製劑噴灑消毒。在疾病流行期間,可在門口放置浸有有效氯溶液的消毒腳墊,以減少病原微生物數量。三是人群交流消毒,科學有效地洗手可以有效阻斷接觸傳播疾病的流行,要求流水洗手30秒以上,用乾淨的毛巾或一次性消毒紙巾擦乾。在傳染病流行期間,可定時使用70%的酒精棉球或0.5%的碘伏溶液擦拭消毒。

  第三,改善空氣質量。高校圖書館應當根據氣候、溫度、溼度等具體情況定期除溼、通風、除塵,這是改善空氣質量的有效手段。在通風換氣中應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儘量加大自然通風面積;對於自然通風不好的,應安裝機械通風設施。

  第四,加強衛生監測。定期對圖書館汙染源、危害因素進行監測,及時掌握公共衛生安全狀況,並根據監測反饋情況,動態調整各項措施,確保公共衛生安全。有效監測還可及時應對各類公共衛生事件。

  三 結束語

  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滿足教學及科研需求的同時,客觀分析評價公共衛生現狀,完善公共衛生安全體系,加強公共衛生管理,推進健康教育,提升公共衛生安全意識,消除危害因素,及時應對公共衛生事件,保障公眾健康安全。

  參考文獻

  [1]譚曉東.預防醫學、公共衛生學科概念探討[J].中國公共衛生,20051:121

  [2]馬海龍.武漢市大學生健康知識知曉情況調查[J].醫學與社會,20114:40~42

  [3]師建國.警官學校學生精神衛生知識知曉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保健雜誌,201032:37~38

  [4]楊維新.美國公共衛生專業名校top 10[J].新東方英語大學版,201005:68~71

  [5]劉櫻.以人為本 重檢視書館職業防護[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65:99~102

  [6]吳振忠.書庫內環境衛生不容忽視[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22:66~67

  [7]忙一萍、金雯豔.從非典型肺炎流行談如何開展圖書館預防性消毒工作[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誌,20034:16~17

  下載篇2

  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路輿論的特徵

  應對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系統構建

  如何面對突發事件,是對政府處置和媒體報道的一個重要考驗。華中科技大學趙振宇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專案《應對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系統構建》11AXW006,受到學界和業界的關注,本期刊發部分研究成果,以饗讀者。作者除署有的單位外,均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課題組成員。

  1.引言

  近幾年,我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發。隨著我國公民意識的逐步提升,媒體責任的進一步完善,突發事件得以大範圍地公開報道和討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輿論引導已經逐漸成為學術研究的重點、熱點以及難點。從SARS到有毒奶粉再到H1N1流感,每一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都給社會帶來了恐慌和危害。作為資訊傳播者的媒體則承擔了傳播事實、建立良好輿論環境的重任。其中傳統媒體擔負了絕大多數釋出訊息、評論和公民意見的任務,做到了先有事實,再予引導,在反映輿論態勢上扮演了一個絕對權威的角色。

  然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路已經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新聞事實及態度的最大傳播場所。並且在突發性事件爆發後,網路的雙刃劍效應明顯。本文將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來探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路輿論的特徵和規律。

  根據國務院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該法律明確將突發事件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四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類,指的是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

  2.案例描述

  本文以2012年年初發生的廣西龍江河鎘汙染事件為例,探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路輿論的特徵和規律。2012年1月15日,廣西龍江河拉浪水電站網箱養魚出現少量死魚現象被網路曝光,經檢測,龍江河宜州拉浪碼頭前200米水質重金屬超標80倍。正值農曆龍年春節,龍江河段檢測出重金屬鎘含量超標,嚴重威脅到沿岸及下游居民飲水安全。1月24日,柳州市開始通過網路論壇、微博、傳統媒體等多種渠道滾動公佈水情監測結果,平息市民恐慌情緒。有關部門表示鎘汙染未對居民用水造成影響,有害物濃度均保持在可控範圍內,但該事件仍造成了柳江沿岸居民的極大恐慌,紛紛囤積飲用水。此次鎘汙染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一家企業——金城江立德粉廠將其生產汙水直接排放到地下溶洞。

  3.統計方法說明

  本文網路輿論的採集集中在主流網路媒體,即新浪論壇、搜狐論壇、新浪微博等為採集物件;同時輔以百度指數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圖表分析和《中國網際網路輿情分析報告》為參考資料。另外,本研究將借用武漢大學資訊管理學院ROST團隊所開發的ROST輿論監控系統進行資料採集和處理。將以突發事件輿論演變的週期理論對每個案例進行科學分期,並抽樣得出輿情分析所需的相關資料,抽樣指標為網路跟貼數量、新聞報道數量、網民態度、效果等指標。

  在取樣時間區間上,突發事件網路輿論從出現到完全消失會經歷很長時段,根據克里斯?安德森的長尾理論,一個事件的網路輿論不可能完全消弭,但是媒介的議程設定會主動將人們關注的重點從任何一個突發事件上移開,轉換到下一個事件上。我們在這裡只能選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段時間進行研究,表現網路輿論最重要時期的走向。另外,為了將突發事件潛伏期的輿論態勢也加入討論範圍內,取樣時間起點應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前。故本研究將取樣時間區間確定為突發事件發生前5天至發生後30天這一個階段。取樣關鍵詞確定為“龍江河鎘汙染”。

  4.取樣統計及分析

  1關注程度

  2012年1月15,有群眾反映廣西龍江河宜州段出現死魚,經檢測該河段重金屬鎘超標3倍。事件進入潛伏期。1月26日,媒體報道龍江河鎘汙染水體已經進入柳江,河池啟動預警預案。此時該事件關注程度正在加速,到1月31日到達峰值。該日,廣西稱龍江鎘汙染事態處於控制中,刑拘7名責任人。隨後,有關部門負責人出面道歉,並有責任人被撤職查辦,汙染企業確定。關注度逐漸平息。

  從百度指數中的使用者關注度圖1和新聞詞頻圖2的對比可以看出,使用者關注程度的走勢與媒體的關注度基本重合,達到關注峰值和峰值下降的時間均與媒體關注程度成正相關。同時,作為網路輿論最為活躍的微博圖3,關注走勢也與媒體關注走勢相吻合。

  同時,由於該事件發生在廣西省,影響範圍也僅侷限於廣西境內的一部分地區,故廣西省本地對該事件的關注程度要遠大於國內其他各省。從具體城市關注度來看,事發地河池、柳州佔據關注度頭兩位。北京、廣州、長沙等大中型城市緊隨其後。圖4年齡在20-39歲之間的人群成為關注該事件的主力,並且女性佔到64.88%。圖5傳媒業由於行業屬性佔據關注度職業分佈第一名,大專及以上使用者佔到絕大多數圖6。

  2輿論走向

  由統計圖表可以得出,該事件對人民群眾造成的影響是負面的,其所帶來的輿論反應也以消極態度為主。隨著事件程序的不斷深入,中性的態度逐漸變少,網路輿論的態度變得更為明確,主要抨擊汙染企業和政府的所作所為。到輿論的衰退期,積極情緒下降到整個過程的最低點。

  5.總結

  網路輿論的發展趨勢在數量上和新聞媒體的關注程度一致。新聞媒體關注度越高,網路輿論就越活躍,當媒體通過議程設定使得對突發事件關注度逐漸降低時,網路輿論也逐漸平息。這是因為,現階段網民還是通過傳統新聞媒體來了解事情的發展變化,無論是衝突升級還是趨向緩和,都可以通過新聞媒體的關注度而得知。其總趨勢是事件發生時網路輿論加速擴散,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網路輿論的態度趨向穩定,指向更加統一,事件得到階段性解決後,輿論趨緩並迅速減少。從輿論態度的走向上來說,由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觸及到人們生活的根本利益,且絕大多數都是對人們生產生活不利的,所以輿論態度常以負面為主,並且在媒體關注度降低之後,其態度也並未發生明顯改變,只是關注點從對事件本身的關注轉向對政府、企業的質疑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