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碩士論文

  公共衛生是一項為保障人民健康,由政府主導的,以預防為主、醫療為輔的公共事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公共衛生業務資訊管理平臺建設分析

  摘要:目的建設區域性公共衛生業務資訊管理平臺。方法利用計算機和網路技術,通過開發標準化的介面對全市公共衛生相關業務系統進行整合,使之在一個平臺上執行。結果對全市公共衛生相關業務系統進行了整合,建立了區域性疾控業務資料中心,初步實現了疾控業務統一平臺資訊管理。結論本平臺的建設提升了公共衛生資訊收集的及時性與全面性,提高了資訊利用效率。

  關鍵詞:公共衛生;業務資訊管理;區域平臺

  1背景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為代表的資訊化技術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資訊化技術的蓬勃發展為基於網路的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建設提供了基礎架構支援[1],國家、省、市各級疾控都建設了相應的疾病控制資訊平臺和業務管理系統。包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資訊系統、省疾控綜合業務平臺、健康體檢系統、檢驗資訊系統、預防接種管理系統、職業危害監測系統等[2-6]。這些系統和平臺涉及疾病防控和應急管理等多個方面,提高了疾控專業技術人員工作的自動化水平,提高了公共衛生資訊收集的及時性、完整性、準確性,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大大提高[7-8]。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面對新的防病控病形勢,現有的一些公共衛生資訊化建設亦暴露出一些缺陷,主要表現為監測資訊系統沒有覆蓋全部疾控業務,例如傳染病的實驗室監測;以食品安全、職業衛生為代表的健康危險因素監測覆蓋面小,資訊欠準確,不能反映實際情況;以腫瘤、高血壓等為代表的慢性病發生髮展危險因素基礎監測資料分散,資訊反饋慢。己建成使用的資訊系統主要功能集中在監測資料的收集,缺少分析利用。同時由於各類業務資訊化建設缺乏整體規劃,各業務系統之間缺乏橫向聯絡,造成各級系統之間的資料不能實現共享和整合利用,存在資訊孤島[9-14]。根據疾控自身業務工作的特點,以整體、標準、實用、安全和可擴充套件為原則,建立一個區域性的公共衛生資訊管理平臺,通過這個統一介面的資料採集與交換平臺,使各級業務系統和平臺能夠互聯互通,實現資訊的及時傳遞、高效利用與資料共享[11-12]。

  2建設思路

  以各級疾病預防控制資訊系統體系為依託,通過對區域內各級相關醫療衛生機構正在執行的免疫規劃系統、慢性病管理系統、衛生檢驗檢測系統、職業健康監護系統、醫院診療管理系統等應用系統進行整合,對國家和省系統的資料進行二次開發和利用,將原先分散在各部門和機構的“資訊孤島”有機聯合,加大資料的收集與共享,實現多業務系統間的資訊交流和利用分析,優化資源的配置和利用。該資訊平臺使用標準化介面,不僅覆蓋傳統的傳染病疫情,還包括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監測與評估,五大衛生領域的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免疫規劃綜合檢測與評估,區域早期症狀主動監測與評估等[15-18]。

  3建設內容

  3.1基礎業務工作管理開發與整合

  基於工作需要,開發疫苗冷鏈監測、生物製品管理、症狀監測等新業務系統,對原有系統進行二次開發和優化。通過開發通用、開放、標準化的介面,對基礎業務工作管理系統進行整合和整合,並可供相關部門方便接入,實現區域內防病資訊的統一採集、儲存、管理和利用。

  3.2資料中心建設

  以常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機房為核心,建設一個數據處理與儲存中心,配備綜合通訊系統、高效能資訊儲存、處理等系統裝置,研究建立一個具有多層體系結構,深度防禦功能的硬體架構,將裝置和應用表達為資料層,業務邏輯、表示層、使用者層;設計涵蓋重大傳染病、食品衛生、職業衛生、環境衛生、學校衛生、免疫規劃、慢病管理等在內的多個數據庫、知識庫,建立資料交換、儲存與認證平臺。

  3.3監測網路的覆蓋與管理

  採用區域網和廣域網相結合的方式,擴充平臺的範圍和資訊觸角。以擔負基層資料採集的監測哨點建設為重點,建立覆蓋本地區監測哨點、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區域監測網路,在整個實施過程中,著重研究虛擬專網技術,數字認證技術的應用,探討監測點建立和長效管理的機制。採用病例監測和症狀監測相結合的方式,強調主動監測,對各監測點如全市網路直報點、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學校監測點等實行統一的監測管理,採用相同的資料內容採集和報告標準,並實施統一的質量控制。

  3.4風險分析評估系統的研究

  以重大傳染病和公共衛生監測資訊系統、症狀監測系統、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資訊等系統的整合資訊為基礎,通過對影響人群生活、學習、工作等生存環境質量及生命質量的公共衛生安全風險因素進行全面綜合的監測,結合現代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對公共衛生安全風險分析和評估模型的建立與應用做深入研究,提升對相應資料的挖據、分析和利用。

  4平臺建設與應用體會

  4.1技術架構

  平臺建設採用B/S結構,以J2EE開發環境為基礎。採用分層設計、面向服務的設計理念,按照傳統設計方式總體分為:資料層、資料持久層、業務邏輯層、表現層。資料層採用Oracle資料庫,資料持久層採用Java標準的JPA2.0技術標準,並採用Hibernate3進行具體實現。業務邏輯層選用的是Java標準體系中的EJB3.1技術,表現層採用JSF2.1技術並通過第三方類庫PrimeFaces進行技術展現。平臺建設重點主要包括核心資料的儲存、處理和整合、監測網路的覆蓋與管理、各類業務資訊管理系統的開發與整合3部分。

  4.2建設情況

  對全市疾控相關業務系統進行了初步整合,依託全市免疫規劃資料中心及數字化門診系統,完成了兒童免疫接種溯源功能和全市預防接種工作分析與評估功能;通過匯聚全市各縣市區疫苗冷鏈監測資料,實現疫苗儲存安全及冷鏈裝置風險分析、預警、及評估功能;實現了全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檢驗檢測資料的整合,並建立生活飲用水水質、公共場所等檢測分析模型,進行日常公共衛生風險監測;對全市從業人員健康體檢及全市職業健康監護系統中進行資料採集,並根據業務要求,建立了全市從業人員健康證實時查詢包括APP端應用、職業危害因素相關資料分析模型;對全市各大醫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慢性病監測資料進行了統一採集,開發了相關分析模型;通過與上級部門協調實現了國家疾控資訊系統中傳染病疫情資料的本地化落地,完成了傳染病的資料自動採集和監測分析評估功能。

  4.3應用情況

  通過對全市各級疾控部門相關業務系統的整合與整合,使之在一個平臺上執行,建立了區域性疾控業務資料中心,改變了以往各個業務系統彼此獨立、資訊互不交換的弊端。以往有關部門和領導需要了解相關業務資料時,需要通過某個具體系統的使用人員登入系統獲得,資訊具有滯後性。通過該平臺,根據預先分配的使用者許可權即可實時瞭解所需要的資訊,實現了對傳染病、慢性病、計劃免疫、疫苗冷鏈、職業衛生、健康危害等公共衛生服務的實時、全程監管。各級業務系統通過標準化介面進行了資料交換和共享,實現了互聯互通。如慢病系統與醫院診療系統對接直接採集病例資訊、健康體檢資料與市區域衛生資訊平臺交換共享、健康證資訊與轄市區疾控、衛生監督所交換共享、預防接種系統與疫苗冷鏈系統對接實現疫苗溯源管理。建立以資料為導向的管理和評價體系,通過引入各種資料分析和評估模型,以直觀的統計報表、資料分析圖、地圖等多種形式,對該市疾控工作在平臺上進行集中分析展示和預測預警,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平臺建設有效提高了該市公共衛生工作的規範化和現代化水平。運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等技術,在提高資訊系統共享、資料深入挖據利用、擴大網路覆蓋面等方面準備進一步深化建設。

  5結語

  公共衛生資訊化建設是我國衛生事業發展和衛生資訊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國家人口健康資訊化發展總體規劃框架,按照立足規劃、統一標準、以業務為根本、以需求為導向原則,進行了區域性公共衛生資訊管理平臺的建設探索,初步實現了公共衛生各業務領域間、公共衛生與其它行業間的業務協同和資訊共享,使防病控病相關資訊得到有效收集、快速傳遞和分析利用,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工作機制和服務模式,規範和提高該市各項疾病預防控制業務質量與工作效率。隨著平臺在全市範圍內的推廣與覆蓋,將能夠提高市區兩級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協同能力,促進聯動應急機制的形成,為地區級開展公共衛生監測與風險評估提供技術保障,對有效控制各類健康危害因素、降低各類疾病發病率、為政府提供決策輔助依據有重大意義。在該平臺的建設中,區域公共衛生資訊平臺的建設是一個系統長期的過程,疾控業務本身有其特點涉及多部門、多使用者、多地域,較為複雜,除了系統本身的建設,還涉及到相關機構管理體制、執行機制、業務模式、業務規範、法律法規等內容。必須認識到頂層設計的重要性,業務資料採集標準要統一,該平臺建設在資金投入方面亦較大。文章結合該市區域公共衛生業務資訊平臺建設的實踐,希望能為相關公共衛生業務平臺建設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羅維,於中華.網際網路技術對公共衛生資訊平臺的影響分析[J].四川省衛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272:141-142.

  [2]張業武,趙自雄,郭巖,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用系統建設、資訊管理和服務現狀分析[J].醫學資訊學雜誌,2012,334:17-19.

  [3]馬家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資訊體系規劃與發展[J].中國數字醫學,2011,66:11-14.

  [4]蔡碧,張遲,趙明江,等.湖北省免疫規劃資訊管理系統架構與實施[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1,226:47-50.

  [5]戴坤富,唐明亮,程小迎,等.職業健康體檢資訊管理系統的構建與應用[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4,251:125-127.

  [6]陳欣然,弓巧玲,程春榮,等.數字化衛生檢驗資訊系統應用管理探討[J].中國衛生檢驗雜誌,2013,169:1115-1130.

  [7]楊洋,王鬆旺,張英傑,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基本資訊系統設計與應用[J].中國數字醫學,2012,64:45-47.

  [8]吳冰冰,張玉璽,左志平.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實施效果評估[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6:1043-1043.

  [9]簡德友,陳言.海南省疾病預防控制應急聯動資訊平臺系統的建立與意義[J].中國熱帶醫學,2012,128:1037-1038.

  [10]陳林利,方紅,趙燕萍,等.基於區域公共衛生資訊平臺疾控模式的研究和應用[J].中國衛生資訊管理雜誌,2013,105:411-413.

  [11]趙一,李鳳,毋丹丹,等.基於區域衛生資訊平臺的疾病預防控制資訊系統的探索與研究[J].中國科技資訊,2014,16:197-198.

  [12]潘淼,肖義萍.門診基於HIS系統的傳染病報告系統的使用效果評價[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4,251:94-95.

  [13]夏寒,夏天,徐建時.基於區域衛生資訊平臺的疾病預防控制業務應用與資料共享[J].中國衛生統計,2014,316:1087-1089.

  [14]馬家奇.國家疾病預防控制資訊平臺與區域公共衛生資訊化[J].中國資訊界醫療,2014,10:36-38.

  [15]張睿,楊永明,於萌,等.公共衛生資料統一採集交換平臺[J].醫學資訊學雜誌,2013,3412:6-10.

  [16]吳亞,顧嘉奇,沈婷,等.蘇州市區域衛生資訊平臺技術架構設計[J].中國數字醫學,2014,912:60-62.

  [17]曹若明,劉翀,耿興義,等.濟南市“數字疾控”資訊平臺的建設與應用[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5,314:465-466.

  [18]陳紅纓.公共衛生資訊資源管理現狀與對策[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5,263:60-62.

  範文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資金管理問題分析

  一、我縣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資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自2009年以來,我縣針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資金管理,召集相關部門制定了管理制度,並組織政府機關、各級醫療機構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培訓學習,並根據實際執行情況進行整改,截至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能夠保障公共衛生服務順利開展,惠及我縣人民群眾。但從財政管理的角度,對這一部分的資金管理仍存在一些問題。

  1.財政部門缺乏對資金的監管

  我縣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專項資金在每年年初時先撥付給衛生主管部門70%,再由衛生主管部門轉撥給基層醫療機構,脫離了縣級財政的監管。而在每年度的考核中,由於衛生部門是專案實施、資金使用、服務考核的主要職能部門,因此其佔有主動及主導地位,使得財政及審計部門對資金的監管缺乏力度,從而出現衛生部門擠佔挪用資金、遲撥緩撥、超範圍撥付等情況。另一方面,各級財政配套資金由於諸多原因導致不能及時到位,逐年拖後,影響了年度收支的準確核算,也使得縣級監管難度加大。

  2.資金核算方式不規範

  資金在撥付方式和使用過程中缺乏統一的統計核算要求,資金撥付時由於渠道多樣化,沒有專項賬戶進行收支結算,有些資金到位後基層單位並不明確資金名目,因此在使用中與其他撥入資金無區別,視同本單位正常經費支出核算,導致專案服務的資金收入、實際支出無法對應,部分專案由於內容類似還存在賬目交叉重疊現象,影響了資金的有效監督。

  3.年度考核流於形式,對次年預算意義不大

  一方面由於財政撥款到位時間延遲,使得年度收支核算不準確,另外財政部門對專案的服務數量和質量缺乏瞭解,加上年度考核需多部門聯動進行,因此制定的績效考核辦法難以實施,對專案經費出現的資金結餘如何處理、對服務單位第二年度的資金預算做何改動均缺乏完善的規定和指導。衛生部門和財政部門在思想認識、決策制定及監管執行方面不能很好的協調,衛生部門以完成衛生體系建設和服務為指導思想,而財政部門的職責僅停留在預算撥款、有專戶核算等方面,對資金的預算和實際使用並不關心。

  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資金管理工作實踐中的幾點思考

  對於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的資金管理問題,相關部門還應提高認識,聯合起來共同商討制定新的方案,以保證資金的有效使用。筆者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明確各相關部門的責任和管理重點

  為了避免多個部門同時管又無人管的現象,在資金管理上,應召集相關部門一起制定詳細的管理制度,明確各部門責任,並建立交叉監管的機制。例如,衛生部門負責編制年度預算,制定專案績效考核方案,明確服務的數量、內容和補助標準,同時建立各級機構會計制度;財政部門負責統籌資金,上傳下達及時安排資金撥付,制定賬目規範,對專項賬戶進行核算。同時,財政部門要對衛生部門制定的考核方案、分配方案、使用臺賬等進行定期的嚴格審查,對不符合資金使用情況的及時清點並反饋衛生部門,對違法違規行為給予處罰。

  2.減少資金撥付環節,提高撥付效率

  由於資金撥付中間環節多,導致資金到位效率低,影響了專案的正常開展,也影響了年度收支核算。因此財政預算除足額配套到位,還應採取財政直接配發給基層醫療機構的方式,減去配發給衛生部門再由衛生部門轉撥的環節,可提到資金到位效率。同時,財政直接配發有利於資金記賬格式的規範統一,能夠對資金實行直接有效的監管。

  3.加強對預算的監管

  年初各基層醫療機構編制的專案計劃和資金預算,應報衛生局和財政局共同稽核。財政局應完善預算監管制度,審查其編制的合理性。例如若按照地區的戶籍人口撥款,那麼流動人口對預算的影響就很大,因此在預算編制時應完善方法,儘可能的準確覆蓋當前情況,使預算分配更具合理性。

  4.專案專賬、管理專人

  為了避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的資金與其他類似專案資金重疊,應建立專案專賬,由專人負責管理,專款專用。財政部門撥款時明確款項名稱及來源,各機構會計人員嚴格按照專項資金賬務規範進行賬務處理,分戶專賬核算,每月或每季度上報使用情況和收支明細,嚴格與其他資金賬目區分開。

  三、結語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資金管理決定著服務能夠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這一問題,也多次下發檔案對資金管理辦法進行指導。我縣在多年的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存在諸多問題。只有挖掘問題的實質,進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有效解決。本文認為可從明確政府相關部門的責任入手,加強財政局和衛生局之間的溝通,加強預算管理,減少資金撥付環節,落實考核機制,實行專案專賬、管理專人,希望能對以後的工作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