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對策論文

  氣象是指發生在天空中的風、雲、雨、雪、霜、露、虹、暈、閃電、打雷等一切大氣的物理現象,而氣象條件則是指各種天氣現象的水熱條件。以下是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氣象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對策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閱讀!

  氣象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對策全文如下:
 

  引言

  氣候變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氣候變化及其對農業的影響是國際社會、各國政府和各界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在中國的農業氣象學研究中,大部分學者在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時,通常根據經濟學的理論將各種物質要素投入和制度因素等納入模型中,而忽略了氣候因子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忽視了溫度、降水等氣候變數對作物產量的重要作用。

  1、農業氣象學的重要性研究

  農業自然災害的時空分佈規律以及農業自然資源是農業氣象學的基本任務,農業自然災害通常指對農業產生有害影響及構成農業自然災害的不同組合;而農業資源指的是對農業有利的,如光、電、水、氣、熱、冷等的某種組合對農業產生有效效果。農業氣象學對農業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能為農作物的栽培管理、人工調節小氣候、作物的合理分佈做出了很好的農業區劃和規劃。根據其氣象情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損失,正確地對農業做出適當的建議和合理規劃,根據其提供的可靠資訊對農業採取適當措施,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從而促進農產業豐收,提高經濟收益。

  2、一般氣象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1水分影響

  水分也是作物生長的重要因素,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離不開水,一般農作物中水分含量要佔體重的70%~90%。水分是農作物的重要組成,農作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養分的傳輸、吸收都必須在水的作用下才能完成。雖然水分十分必要,但同光照一樣,也有個限度,水分不足,作物因缺水而無法進行養分傳輸和新陳代謝,生長髮育受到影響,水會如果過多,植株會徒長,根部會因水多缺氧而停止呼吸,無法吸收養分,導致作物枯萎或死亡。

  2.2光照、溫度影響

  光照的作用主要是為作物進行光合作用提供能量,作物葉片中的葉綠體在吸收光能後,合成葉綠素,進行物質積累,促使作物生長。萬物生長靠太陽,光照是作物生長的重要條件,對作物的生長髮育影響很大,光照增強,光合作用就加強,但也有個限度,過強反而會破壞作物機體,影響生長,光照太弱,農作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生長就無法進行。一般作物在強光下,株高降低、節間縮短、葉色濃綠、葉片小而厚、籽粒飽滿、根系發達;弱光下作物節間較長、株高增加、根系發育不良、抗性降低。大多數農作物在適合的溫度下,才會達到最佳的生長狀態,超出這個溫度範圍,作物的生長髮育就會無法進行,大多數農作物能夠適應的溫度變幅在15℃~40℃之間。光照和溫度有著密切的關係。

  2.3風的影響

  作物生長髮育的生態因子中,風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為風能起到使空氣流動,達到調節作物內外各層次溫度和溼度的效果,使各層次的溫溼度達到平衡狀態,避免過高或過低,使作物的生長環境趨於良好,促進作物的生長髮育。另外在風能力作用下農作物的花粉或者種子能向遠處傳播,受粉和繁殖才能得以進行。

  光照、溫度、水分、風等這些氣象條件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其中的一個條件變化對其他條件都會產生影響,引起相應的變化,比如光照增強,溫度就會升高,水分就會快速揮發,引起空氣流動,會影響風的變化。

  3、極端天氣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3.1冰雹

  也叫雹,俗稱雹子,夏季最為常見一次強的冰雹過程往往是帶有毀滅性,對設施農業危害極大。冰雹的出現常伴有大風出現,對設施農業機械系破壞性較大,使草簾、棉氈被颳起或掀翻,損壞棚膜;當作物的枝葉、莖稈、果實受到冰雹的砸傷,會因損葉、折稈而減產,如果在開花坐果時遭遇冰雹災害,會形成嚴重的落花落果現象,導致大幅度減產,被冰雹打傷的幼果在發育成熟後也會帶有雹傷,而且容易腐爛,不耐貯存,常常帶來無法彌補的經濟損失。例如,某全市冰雹次數最多的是經棚鎮,平均每年4.0次,最少的是天山鎮,平均每年1.1次,冰雹出現最多的月份是6月,5月和7月次之。冰雹以午後最多,上午和夜間均少見,據資料分析,上午出現降雹佔7.6%,午後佔87.3%,夜間佔5.1%。

  3.2暴雪對設施農業的影響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設施農業機械系的破壞作用,積雪堆積在大棚上面,將棚室壓塌、壓壞;二是遮擋作用,使進入棚室的光照嚴重不足,光合作用不能正常進行,進而影響蔬菜的正常生長,使發育期推遲,易誘發各種病蟲害的發生。

  3.3低溫冷害

  又稱啞巴災,一般是指作物生育期氣溫低於作物所需的臨界溫度當設施農業區遭遇大幅度的降溫, 會使設施內的溫度降到適宜溫度以下,造成作物植株發育緩慢,生長期延長,發生冷害和凍害,輕者減產,重者絕收。

  4、農業生產中氣象服務的作用

  4.1氣象資訊防汛抗旱服務

  今年來的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暖現象的發生,一些極端的旱災頻繁發生,威脅到地方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2013年三夏以來我市降水較同期減少,氣溫較同期高,9月以來某鎮出現旱情農田面積為55%,給秋冬種麥帶來不利影響,針對這種天氣,全市成立督導組深入各縣對“三秋”生產區和高糧標準進行持續指導,做好早安排、早部署工作,從而挽救了旱情,取得了有效成效。鑑於災情的發生,各縣區和市直部門大力推進科學抗旱,推進優良品種和關鍵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強病蟲害防控,提高防治效果,對缺乏勞力、資金等困難戶進行幫扶。深挖水源,充分利用黃河水灌溉,及時開閘放水,利用機井灌溉,市縣投資425萬元,僅用10天時間修乾渠清淤37.3公里,確保常年乾旱可以順利引黃灌溉,為農業生產提供穩固可靠的保障。

  4.2提高農民的防災避險能力

  為更好的發揮氣象資訊服務產品應用的成效,提高大眾防災避險意識,開封市氣象局曾多次安排技術人員深入田間、蔬菜基地與農民面對面交流指導,進行氣象資訊普及宣傳,並因地制宜的對其指導服務,今年5月份開封氣象局聯合電視臺推出《農業氣象》專題服務節目,節目每週播出8次,節目內容涉及未來天氣預報、農事措施建議、病蟲害防治提醒等,全新的傳播視覺被廣大民眾所接受,簡單易懂的講解有效的提高了農戶對氣象的理解,幫助他們更好的各方面作業,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的防災避險能力。

  5、對氣象災害採取的對策

  5.1太陽輻射

  太陽輻射是增溫主要能源,因此,蔬菜基地應選擇在光照充足的地方,使蔬菜能夠充分接受光照,促進植株生長。避免選擇山風口、山腳邊、低窪地作大棚蔬菜田塊。大棚採光注意做到:一是建棚選向。綜合各種因素考慮,大棚方位一般宜選擇南北向東西延長式,此方式可獲得最好的光照條件。二是控制棚膜使用年限。棚膜在使用中會出現“老化”現象,因此降低了棚膜的透光效能,3年以上的老化棚膜,透光率可降低20%~30%,嚴重地影響了大棚內的光照條件。因此,棚膜的使用年限以2年為最好

  5.2及時保溫加溫

  加溫的方法很多,例如可用熱風爐、電熱加溫線、臨時火道煤爐等,但不可應用明火加溫,以防菸害。加強保溫,如增加草苫覆蓋,在棚內加設小拱棚,在畦內行間堆蓋細碎稻草或作物秸稈等措施。當最低氣溫在-3℃以下時***冰雪天氣***,要搞好大棚內的小拱膜覆蓋,蓋嚴大棚膜,防止凍害傷苗。

  5.3調整種植結構與品種

  使種植結構更加合理,更加適合某市的氣候特點,主動規避各類不利天氣條件的影響。加強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增強對設施管理知識的學習,針對各類不利氣象條件的管理措施定期舉辦培訓班,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加強對災後管理的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可以明顯減輕災害損失,同時加強與農技推广部門和各鄉鎮蔬菜管理部門的聯絡,發揮部門聯合作用,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5.4建牢大棚,防風抗災

  大棚要能抵禦冰雪對大棚的壓力及大風對大棚的破壞,防止倒棚和爛膜。故要選好大棚棚膜,不能太薄,選用0.08mm厚度以上。建大棚的材料要堅固,質量要好,用壓膜繩拉緊。一定要科學地建好、建牢大棚,增強其保溫防寒效果和防風抗災能力。

  6、結束語

  綜上所述,由於氣候不斷變化,農業的脆弱性更加明顯,逐漸改變我國當前的農業空間佈局,降低主要作物的產量危及區域的糧食供給能力,據統計,我國僅因旱澇等主要農業災害造成的糧食損失每年就達4000萬~5000萬t。農業災害的發展雖由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決定,但通過深入探究,認識災害發生和發展規律,可以通過監測預警採取措施,減少農業災害損失。掌握農業氣象災害的特點和發生規律,對於防禦氣象災害,提高防災減災的能力,趨利避害,保障農業增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