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古今道德體系中的榮辱觀

中華民族是一個知榮辱、重禮儀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和道德傳統。在中國古代傳統道德思想史上,以儒家道德規範體系為主,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社會生活中有著深厚影響。 
  “仁、義、禮、智”是兩千多年前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提出的道德標準。今天倡導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正是繼承古代思想家的道德合理核心,摒棄封建糟粕,並結合時代特色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而提出來的。傳統倫理道德的推陳出新,使我國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具有很強的民族特點和時代精神。 
   
  1“仁、義、禮、智”,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範疇 
   
  我國曆史文化經歷了先秦文化的孕育及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初步形成以及到漢代成型的過程。具體來說: 


  1.1在2500年前,齊國管仲在治國實踐中開始注重社會榮恥感,他說:“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可覆錯也。何謂四維?一禮、二義、三廉、四恥。”“禮”是指上下、貴賤、長幼、貧富的等級秋季;“義”是對國家、社會的道德義務;“廉”是指坦蕩無私,清正廉潔;“恥”是指對壞事的羞恥心。管仲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可見,禮、義、廉、恥四種道德被看作是治國四綱,其興衰直接關係到國家的興亡及長治久安。 
  1.2孔子在管仲思想的基礎上,創立了儒家基本道德規範體系,即“智、仁、勇”“三德”。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孔子在《論語》中曾三次將“智、仁、勇”三種道德素質,才能逐步達到“不惑”“不憂”“不懼”的精神境界,這正是儒家君子人所追求的完美的人生境界。 

  1.3孟子創造性地發展了孔子的“智、仁、勇”基本道德體系,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四個方面。孟子把“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總結歸納為“仁、義、禮、智”,並把它作為基本的道德規範,道德準則和道德理念。孟子認為這四種道德要素並不是外界給與我們的,而是我們自身獨立有的本質和品德。只有通過修身養性,我們才能發掘人性深處善的一面。 
  1.4漢代董仲舒在孟子“四德”的基礎上增加“信”德,表明在當時歷史上人與人交往做事“信”已經成為一種公共生活準則和社會發展需要。董仲舒把“仁、義、禮、智、信”五大道德要素加以整合並作全面規範。他說道“夫仁義禮智信做人做事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靈,德施於方外,延及群生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仁、義、禮、智、信”之道。從此“仁、義、禮、智、信”就成為國家實施仁德治國的價值基礎。從此之後將儒家倫理推向新的高度並統領我國倫理道德教化與建設兩千餘年。因而我認為孔孟之道對今天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不可磨滅的借鑑意義。 
   
  2“仁、義、禮、智、信”的現代繼承與發展 
   
  歷史和現實證明,一個民族是應該有點精神的,一個人也是應該有點精神的。中華民族是受儒家學文化影響深遠的國度,作為傳統道德標準的“仁、義、禮、智、信”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仍然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以及廣闊的發展前景。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程序,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著眼於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此歷史時期,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標誌著我們傳統文化的重新覺悟。社會主義榮辱觀以“八榮八恥”為核心內容。歷史表明,任何新的理論都是在前人的理論基礎上繼承和發展形成的,今天我們黨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正是對中國兩千多年形成的優秀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展,是“仁、義、禮、智、信”倫理的現代運用。 
  仁,“仁者愛人”,是指對人要有愛心,有同情之心,不忍之心,要仁慈、仁愛。“仁”字在《論語》中出現過百餘次,是“仁、義、禮、智、信”之核心,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象徵。孟子說:“仁則榮,不仁則辱。”今天的“仁”不僅僅是愛人,而且擴大為愛人民、幫助人民、團結人民,它所反映的是社會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和諧的人際關係,表現為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融洽氣氛,這與“以服務人民為榮”“以團結互助為榮”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仁”成為區分榮與辱的界線以及判斷道德是否盛行的社會標準,是今天榮辱觀的奠基之石。

 義,是指公正、合宜的舉動,或指正當、正直、道義的氣節,即正義之氣。“義”也有責任和奉獻之意,如義務,義不容辭等。在個人道德追求上“義”表現為對待他人,他事要開誠佈公,坦誠相待。“義”作為人應該遵循的道德修養的最高要求,對待人要誠心誠意,也反映了大無畏的為他人精神,這是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義”所包含的道義精神也表現為一種民族氣節,今天的熱愛祖國為榮,包含了國人合宜的舉動,正義的氣節,最高道義和應盡的責任,將為他精神人與人的層面上升到人與國家的高度,表現為凡人要分清貴賤尊卑,凡事均要依禮而行。儒家以“禮”作為社會規範,即所謂“長幼有別,尊卑有序。”作為道德規範的“禮”,它是“仁”“義”道德要求的具體行為規範,要求人們的一切言行都要符合禮的要求,正如孔子所說的“內仁外禮”。時代的發展賦予“禮”許多新的內涵,古代的禮樂制度成為現在的黨紀國法,“長幼有別,尊卑有序”經過揚棄成為現在的尊老愛幼,講禮貌,講禮儀、講文明等。以遵紀守法為榮,就是對古代“禮”的繼承和發展。先賢還主張勤儉行“禮”,孔子云:“禮,與其奢也,寧儉。”這些要求在現代社會則被髮展為“以辛勤勞動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 
  智,是指知識、智慧、技能、謀略。作為道德規範的“智”,它是對“仁、義、禮、信”等道德規範的理解和認同,要求人們掌握道德知識,增強道德理性,具有區分是非,明辯善惡的能力。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以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學智慧,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並統一起來,要求人們能夠樹立正確、科學的理念和價值觀。這一點與社會主義榮辱觀所倡導的“以崇尚科學為榮”不謀而合。 
  信是指言守承諾,行不欺。作為道德規範的“信”,這要求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要真實無妄,不欺人,欺己。孔子說:“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又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做人之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方。“以誠實守信為榮”,不僅是維護社會穩定,抵制歪風邪氣的必要之舉,而且是提高國民素質,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精神支柱。今天我們在加強國民基本道德規範的同時,要著重強調誠信,這不僅是優化社會資源的需要,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綜上所述,“仁、義、禮、智、信”雖為我國古代人們所遵循的道德標準,也是今天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思想之源。在我國古代道德思想史上,儒家學派提出的“仁、義、禮、智、信”道德規範體系,集中體現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共處原則。今天黨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及科學發展觀,既吸收了傳統美德觀的人文精華,又融入了現代文明的科學精神,全面、系統地論述了祖國母親對待人民,對待工作,對待別人,對待自己等各個方面的道德問題,突破了傳統道德的應用範疇,充分的實事證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高度豐富地拓展了古今榮辱觀的內涵和外延,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繼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歷史課本***初、高中***古代史“春秋文化” 
  2于丹講“論語”等 
  3四庫全書一部分.儒學十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