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型社會論文

  “兩型社會”建設包括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在內的生態、經濟、社會三位一體的建設內容,“兩型社會”建設的公益性和可持續性及其內容的綜合性,決定了必須加強稅法的保障與支援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兩型社會”思想之哲學溯源

  摘 要:當前長株潭城市群發展現狀相對粗放,建設性破壞較為普遍。本文追溯了“兩型社會”建設思想之哲學本原,它再現了中國水性哲學和生態哲學思想,並提升至信仰層面。運用“兩型社會”理念,探索了長株潭城市群建設的原則和方法,涵蓋城市群建設應結合氣候,城市群規劃師法自然,城市群理水依隨湘江水系,城市群開發生態優先,對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關鍵詞:長株潭城市群建設; “兩型社會”理念; 哲學本原; 道法自然; 和諧

   development of Chang-Zhu-Tan city cluster is relatively extensive, as destruction caused by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 prevalent currently. This paper casted back the philosophical fountainhead of the constructive idea of "Two Type Society", which reappeared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 and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elevated it as a religion. Applying the idea of"Two Type Society", the paper explored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hang-Zhu-Tan city cluster's construction. The conclusion includes that its construction should reflect climate, its planning should combine nature and landform, its watery environment should comply with Xiang-jiang water system, and its exploitation should be ecological priority,so it has important value for urban construction.

   of Chang-Zhu-Tan city cluster; the idea of“Two Type Society”; philosophical fountainhead; learn from nature;harmony

  1引言

  工業革命使人類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而生態意識卻逐漸失落。以人類中心主義為主導的城市建設思想過度地強調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海德格爾認為“部分人類中心論在規定人性時,把人看成世界的中心,人可以隨意地支配和破壞自然,導致對人的存在的威脅”。[1]城市建設走向了與自然對立的怪圈,造成生態失衡、“三廢”汙染和千城一面等城市問題,並最終得到大自然無情地報復。因而,構建人類與自然“和諧”與“友好”的城市形態,延續城市因地制宜、師法自然的營建傳統,讓城市與自然共生共榮,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兩型社會”***城市建設的必由之路。

  當前長株潭城市群發展現狀相對粗放,城市建設過程中對自然環境大動干戈的不佔少數,方格網式規劃也多停留在構圖層面,不顧場地現狀、隨意改變自然地形的規劃比比皆是,造成城市群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探討城市建設與自然環境的密切結合,使之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是實現“兩型社會”城市群建設的必由之路。

  2回溯本原,建立信仰

  資源節約型城市群建設的本質是在城市建設中降低自然資源消耗,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自然環境被“征服”與“統治”之強度,實現城市建設與資源消耗的物質解耦或減量化。環境友好型的城市群營造之本質是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降低城市人工環境營造對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不利影響,構建自然——人工環境協調發展的城市建設模式。

  “兩型社會”思想是實現長株潭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否則,城市建設都會扮演“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角色,難以脫離環境的汙染—治理—再汙染—再治理的惡性迴圈的巢臼。把“兩型社會”城市群建設理念回溯本原,並上升到信仰是遠見卓識的選擇,因為要永駐人心並身體力行,都最終要在信仰層面找到根基。

  2.1“兩型社會”思維對映中國水性哲學觀

  道家的水性哲學和儒家人與山水比德的理念都倡導城市營建與自然環境的一體化。道尊老子的“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2]思想,儒聖孔子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3]理念,以及漢代碩儒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4]的觀點構成了中國水性哲學的基本精神——“和諧”。闡明城市建設不應與自然對立,而是與自然親近,與自然同在;自然山水是城市形態的一道上蒼恩賜的、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風景畫,人工環境合之則盛,逆之則懲。

  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長株潭城市群建設大力倡導集約和自然生態的建設模式,以最少的城市自然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空間效益,採用對生態環境最有利的方式發展城市形態,培育節約型建造方式和執行模式,建立健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城市建設體系,其核心思想也是“和諧”。因而,“兩型社會”的長株潭城市群建設實質上再現了中國水性哲學精神。

  2.2 “兩型社會”思想體現生態哲學觀

  百川歸海,生態哲學與中國水性哲學觀一脈相承,其本質特徵也是和諧。生態哲學在理論和實踐上超越人與自然的“我”與“物”之間的對峙狀態,既不以“物”遮蔽“我”或壓抑“我”,更不以“我”役使“物”或剝奪“物”;既不拘泥於自然本位論,更不執著於人類中心論,從而真正消解人與自然、人與物件世界的二元對立模式。將人與自然的關係徹底還原為人類生活的本原性、整體性和諧。[5]《國語·鄭語》也對和諧進行闡釋:“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墳,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6]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城市群建設的核心思想就是與自然為友,少索取,多和合,其生態學意義就是維持生態平衡,城市與自然具有“脣亡齒寒”的生態關聯,只有自然資源的持續存在,人類才能不斷繁衍生息。

  “資源節約型”強調城市建設尊重、呵護自然,“環境友好型”突出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兩型社會”思想完整、準確地概括了城市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不僅體現在城市建設的物質層面,而且包含其與社會環境的關係和諧,以及民族審美文化和地域自然特色的和諧,這正是生態哲學的具體表達。城市與自然是相互聯絡的,任何城市建設都影響著有機界的生命,和諧突出生命與生命之間、有機物與無機物之間的協調平衡,是城市群生命特徵的具體表現形式。

  3城市群建設道法自然

  自然環境是城市群建設十分重要的基礎,每座城市其形成、建設和發展都與地形地貌有著密切的關係,並直接影響城市擴充套件的潛力、方向、模式以及空間結構。結合自然的城市生態環境宜人,造價低廉,綜合效益高,並賦予其濃郁的地域景觀;而置自然環境於不顧的城市破壞生態平衡,代價高昂,且地域自然特色喪失,城市風貌也將走向平淡和雷同,因而,自然環境對於城市群建設是“有此未必然,無此必不然”的關鍵因素。   3.1城市群建設結合氣候

  氣候條件對城市發展和形態特色的影響不僅僅限於地方建築形式和構造,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有不同的城市形態和城市結構,寒冷或溼熱的氣候條件是影響城市空間環境塑造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人類征服自然環境的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不利氣候條件帶來的影響,但卻往往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生態環境作為代價的,不利於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在可持續發展觀的倡導下,城市建設正從重視人對自然改造的“以征服為中心”向因借自然的“以環境為中心”的轉變,依託自然氣候的城市形態已成為“兩型社會”城市建設的重要原則。

  長株潭城市群位於長江以南,為大陸性特徵明顯的中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冬季比較乾冷,伴隨著雨雪冰霜天氣;夏季則高溫多雨;春季雨水較多,天氣多變;秋季溼度小,秋高氣爽。冬春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嚴寒期短,暑熱期長。

  針對夏熱冬冷的氣候特點,長株潭城市群建設與規劃應充分結合並體現地域氣候,以環境工程學為指導,結合夏熱冬冷地區的自然生態和氣候特點進行城市規劃和建設佈局,利用四季溫差大營造相對聚合的建築群:***1***城市形態強調適度圍合,形成相應的陰影空間,使城市空間在夏季避免陽光直射,減少輻射熱;***2***保證在冬季獲得更多的太陽能輻射,建築宜南向向陽佈局,背陰山地北坡不宜佈置居住建築,不僅減少夏季太陽輻射熱,而且避免冬季寒風的侵襲;***3***南向底層建築空間宜做架空架空處理,有利於促進自然通風,減少風影區的影響;***4***開發湘江水系濱水區,誘導並積極加強河谷風,以調節城市熱島效應,保護自然林地,強化建築綠地覆蓋率,建構起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立體化生態系統,改善城市微氣候狀況;***5***城市道路形態東西向道路適當寬闊,並植落葉喬木,南北向道路相對狹窄***主幹道除外***,並種高大常綠樹木,以利於夏季遮陽、冬季納陽,達到節能省耗,城市空間形態體現氣候特徵,見圖1。

  3.2 城市群規劃師法自然

  城市群發展和演變離不開地形地貌這個根基,起伏變化的地形不僅賦予了城市生長、發育和防禦的功能,而且造就了城市形態的特定地域風貌,是城市美學的遺傳“基因”。雖然複雜的地形也給城市建設與交通運輸等帶來負面影響,但人們可以權衡利弊,巧於因借,適度地改造地形,取長補短,因勢利導,化不利為有利。

  長株潭城市群地處丘陵地帶,山丘、崗地、平原、水面俱備,地勢起伏較大,地貌型別多樣,地表水系發育。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城內為多級階地組成的坡度較緩的平崗地帶。長株潭城市群規劃為“一主兩副環綠心”的形態結構,包括了三個主中心組團、四個次中心組團以及十五個片區組團和29個小城鎮組團。它以周邊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背景,由長沙、株洲、湘潭主城區為主次核心,三市結合部位的自然山林為綠心,加上城市中心組團、片區組團和小城鎮組團形成空間形態等級結構。從巨集觀上看,總體規劃思想體現了“山、水、洲、城”的城市自然地理景觀,***見圖2***。若要真正實現城市形態與自然地理的水乳交融,更為關鍵的要素在於中微觀規劃與建設層面上。城市群詳細規劃、城市設計和開發建設與地理環境有機融合,吸取傳統山水園林城市的造城策略,結合地形地貌,保護緩坡山丘,方可打造出山水洲城的湖湘名城。如圖1所示,丘地南向建築可以結合坡地建設成臺地式,東西兩側建築設計為階梯式,山丘北部多因勢造林,山頂可考慮為景觀設施和綠化,並與北坡綠地渾然一體。

  “群峰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的桂林,“片葉浮沉巴子國,兩江襟帶浮圖關”的重慶,“五嶺北束峰在地,九洲南盡水浮天”的廣州等就是城市因借自然的經典,也是長株潭城市群建設需借鑑的。長沙、株洲和湘潭地處湘江中下游,具有嶽麓山的雄勢和湘江的舟輯之利,屬於江南丘陵地形,低山、平崗、江河與湖泊分佈在市區範圍之內,城市空間演化脈絡即為倚水而生,依山而成。城市群建設以自然山水要素為骨架,人工環境與自然山體、水域相融合,共同形成完整的城市群空間格局。  3.3城市群理水依隨湘江

  河流水系是城市依託發展的物質支撐。從城市發展史來看,城市的形成、發展及演變與河流水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水是人類生存與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並具有最強大的自然力,是制約和影響城市建設的重要因素。長株潭城市群是一個山脈縱橫、水系發達的區域。水網縱橫密佈,山與水相伴存在,配合緊密,正所謂“水隨山而行,山界水而止”。自然風貌獨特,嶽麓山、蓮花山等群山環城而立,湘江、瀏陽河等河流穿城而過,與長臥江心的橘子洲、月亮島等諸多綠洲,構成了獨特而優美的自然山水環境。城市群發展受到河流水系的制約和引導,造就了長株潭城市群“山、水、洲、城”的獨特城市景觀。湘江是長株潭的母親河,以湘江主體水系和瀏陽河、撈刀河、溈水河、靳江、漣水、涓水以及淥水、茶水、昭陵河等密佈的支流構成了長株潭城市群的水網等級特色的城市形態。

  長株潭城市群發展初期,湘江水系的主要功能是生活飲水、農業灌溉和交通運輸,城市以水運為主要交通方式,是城市群形成的主要動力因素之一。湘江水系主導城市群發展方向,決定城市及城市群的整體空間結構,形成商貿、手工業、運輸設施等沿主幹水系走向的軸向帶狀空間佈局,河流沿線成為城市生活的中心地帶。

  進入工業社會以後,長株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交通方式發生變革,原有的水運交通逐步被髮達的公路、鐵路交通所取代,河流水系在長株潭城市群發展中的地位下降。河流沿線不是城市唯一的生活中心,城市建設核心區開始向交通發達的陸路樞紐地轉移,道路交通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引發城市急速發展與擴張,城市群中的長沙、湘潭和株洲空間結構普遍表現為同心圓模式——圈層形式向外拓展。城市由沿河流水系軸向發展轉變為向心集聚擴張,河流水系對城市空間結構影響減弱,但長株潭城市群空間依然受湘江水系主導,仍然表現為沿湘江呈帶狀發展、軸向延伸的特徵。

  未來城市群空間擴充套件還將延續這種帶狀特徵。核心城市長沙由於湘江西岸為大片自然山地的嶽麓群山風景區,用地相對侷促,城市空間擴充套件的主體方向仍然在河東地區,但湘江水網城市形態特徵仍應是長株潭城市群的顯著標志,構成南北走向的湘江水系形態的城市發展主軸線,帶動各級城市組團發展,城市群形態恰是一串由湘江作為絲線串聯而成的城市“珍珠鏈”***圖3***。

  3.4城市群開發生態優先

  中國古代城市開發一直保持對自然界的尊重與維護,形成了“草木零落,再進山林”的保護山林資源思想,“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的保護動物資源思想,“往來井井,渙其群吉”的保護水資源思想和“得地則生,失地則死”的保護土地資源思想。[7]使城市與自然共榮共生,這種遵從生態學的規律、重視自然資源的持續存在和永續利用的觀念是長株潭城市群開發需遵循的生態優先原則。

  工業社會的長株潭城市群開發模式強調經濟利益,侵佔耕地良田、擠壓郊區森林、填埋河流……,在工業、交通、商業和居住用地等優先佈置完成後,才有小塊地作為綠地,甚至還被改作它用,城市綠地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附屬品,造成城市綠色空間缺乏,其空間結構表現為綠點與綠線的交織,不能構成綠化系統,生態效益低下。而大部分與城市接壤的土地通常是農副產品的重要基地,土地收益率很高,侵佔付出了昂貴的生態代價,並導致城市與自然分離。因此,長株潭城市群開發需強調自然空間的生態效應和寶貴价值,尊重自然、引入自然,努力讓城市重新回到自然空間與人工空間相協調的狀態。在城市群內和郊區發展森林,保留城市內自然生態領地——山地、河流、森林等。對嶽麓山風景區和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結合部的城市綠心等生態敏感區嚴加控制,並進行生態區的恢復改造,如湘江水系治理、洩洪道疏浚、植樹造林等;同時合理利用自然地理要素,美化城市環境,豐富城市空間立體結構。

  城市群開發更注重綠地系統的營建以及綠色空間的連通性、規模性和多樣性,以保證其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綠點與綠線之間注意相互連線,形成半網狀的空間結構。城市與鄉村從分離、隔絕走向平等相依,郊區大力發展都市農業、園藝農業、觀光農業,集經濟、生態、休閒、文化等多種功能於一體,成為城市的綠色屏障和郊野遊玩空間,逐漸改變城市與鄉村不協調的關係,使人工空間與自然空間糅合共生。借用新加坡的公園及娛樂區營建思想:城市與鄉村結合,在城郊建設“原始公園”,將農田、森林及其他景觀揉進城市建設中。[8]

  4結語

  “兩型社會”城市群建設理念是中國水性哲學的完美展現,也是當代生態哲學的完形化身。將城市群建設思想上升到信仰層面是遠見卓識的選擇,因為人的一切都最終要在信仰層面找到根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長株潭城市群應該遵循建設結合氣候、規劃師法自然、理水依隨湘江、開發生態優先的原則和方法。認真吸取古代人類“崇拜”與“敬畏”自然中之合理核心——尊重自然,去其糟粕——神祕和不作為;保留近代人類“征服”與“統治”自然形態中之積極因素——改造自然,去其狂妄——孤傲和不恭謹。真正做到“尊重”與“改造”的合理結合,構建人與自然“和諧”與“友好”的城市群。

  參考文獻:

  [1] 劉宗超.生態文明觀與中國可持續發展走向[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9.

  [2] 老子.老子***第二十五章***.

  [3] 孔子.論語·而學.

  [4] 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5] 冒亞龍.高層建築的美學價值與藝術表現[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195.

  [6] 見周禮·考工記,轉引自劉沛林.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

  [7] 張雲飛,天人合一——儒學與生態環境[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71-96.

  [8] 王祥榮.生態與環境: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調控新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7.

  範文二:“兩型社會”建設與民辦高校發展互促研究

  如何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幫助民辦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的發展,並能為“兩型社會”做出卓越貢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現實課題。

  一、民辦高校現狀

  我國的民辦高校主要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起步晚,發展時間短,規模普遍偏小,教學、科研能力普遍比較薄弱,與國外民辦高校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目前,在我國的著名大學中,還沒有一所是民辦高校。

  二、“兩型社會”的內容

  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現有經濟發展模式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汙染、低產出”的,資源利用率十分低下。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地方環境日益惡化,資源的約束也越來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我們國家經濟結構要面臨轉型,即轉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汙染、高產出”的發展模式。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從我國國情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

  三、民辦高校與地區發展的關係

  當今社會最熱門的概念便是“國際化”。在教育領域,我國的一些大學紛紛提出了國際化的理念,並在辦學模式、課程設定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而筆者認為,大學的國際化之路應該始於地方化。民辦高校在我國作為一種新的辦學形式,走地方化辦學之路是其發展的必然選擇。民辦高校地方化的含義主要有兩層:一是民辦高校向地方開放,地方參與民辦高校的建設和發展;二是民辦高校為區域社會發展服務。

  ***一***民辦高校地方化是大學轉型與社會需求雙重作用的必然結果

  大學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緊跟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所以大學轉型便成為必由之路。大學轉型使大學更加緊貼社會,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隨著大學與社會的關係日益緊密,現代高等教育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三大功能日益凸現。

  經濟發展呈現區域化是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區域經濟發展必然要求建立一個能與之相適應的有區域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因此民辦高校的地方化就成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高等教育已經成為了知識經濟時代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源動力。

  ***二***產學合作成為民辦高校地方化的戰略選擇

  加強產學合作,實現政府、產業和高校三者之間的螺旋協調機制是民辦高校地方化的必然戰略選擇。作為社會主要機構範圍的大學、產業和政府三方積極合作、協調,每一個機構範圍都保持各自的獨特身份,在三者彼此合作創新、實現共同發展中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

  民辦高校地方化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加強與政府和企業關係,三者形成一個三螺旋機制,建立創業型大學體系,實現以知識為基礎的區域經濟的發展目標。

  ***三***民辦高校地方化需要構建政產學三螺旋機制

  “政”,即政府為民辦高校辦學提供包括制度建設在內的各種支援。民辦高校走“政產學研”合作的發展道路,政府要注重科技立法,保護智慧財產權,鼓勵和加強產學研合作。

  “產”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基地,為科研成果產業化提供平臺。為了加強高校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各高校對學生實習基地的建設日益重視。實習基地對畢業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職業技能的形成,具有課堂教學無法替代的作用。學生只有投身到不斷髮展變化的企業實踐活動中,才能真正瞭解企業第一手的人才需求要求。

  “學”要主動讓產業界介入大學教學的全過程。大學的教學過程要對區域全面開放,讓社會全面參與大學的專業設定、課程開設、師資建設、教學方法等全過程。產業界比大學更清楚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需要什麼樣的知識,應該讓產業界介入大學教育過程,讓其協助大學調整學科專業,參與大學課程的設定和建設,夯實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的基礎。   四、“兩型社會”建設與民辦高校發展互促研究

  在兩型社會建設的全新偉大實踐中,民辦高校的建設發展必然會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以下以湖北省武漢市建設“兩型社會”為契機,就兩個方面來分別論述“兩型社會”建設與民辦高校發展的相互影響:

  ***一***“兩型社會”建設對民辦高校發展的影響

  1、“兩型社會”建設程序會影響到公眾對民辦高校發展的投入

  武漢城市圈建設“兩型社會”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提高本地居民的經濟實力和生活標準,其程序會直接決定當地經濟環境和其民眾的生活質量,從而影響了民辦高校所能獲得的投入水平。

  2、“兩型社會”建設水平直接影響到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

  實踐證明,區域經濟發展越好,對勞動力的需求就越大,大學生就業的前景也就越好,家庭和個人對高等教育投資的積極性也就越高。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地主要集中在本地及周邊,所以武漢城市圈的“兩型社會”建設的水平越高,湖北省內的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也就越好,也更能促進民眾對民辦高等教育投資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到民辦高校的發展。

  3、“兩型社會”建立直接影響教育資源的統籌力度,影響民辦高校發展

  加大地方對教育資源的統籌力度,進一步優化高等教育結構,能整體提升湖北特別是武漢城市圈高等教育的辦學實力和水平,推進區域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民辦高校發展對“兩型社會”建設的影響

  1、民辦高校發展可以成為“兩型社會”建設的能量源

  建設“兩型社會”必然對武漢城市圈的科研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足於本地化發展的民辦高校必然當仁不讓的要在其過程中擔負起重要責任,這就要求在地區發展中民辦高校必須緊貼“兩型社會”發展需要,為“兩型社會”建設量身打造所需人才,成為“兩性社會”建設的能量源。

  2、民辦高校學生消費可帶動周邊需求

  教育啟動消費論的基本觀點是通過高校擴招和增加個人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拉動大量消費,並相應地增加就業。民辦高校是擴招的主體,其拉動周邊經濟發展的效果會更加明顯。譬如筆者所在的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其十餘年的發展就明顯帶動了周邊的商業、交通、地產、環境的發展。

  3、民辦高校發展可帶動區域高新技術發展

  如前文所述的“產學結合”,以湖北省為例,作為教育大省,我省的民辦高校具有這方面的先天優勢,比如武漢的大學城中為數眾多的民辦高校完全可以通過聯合辦學方式達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做大做強的目的,以此吸引企業的介入。

  4、民辦高校的基建投資可助推區域經濟增長

  高校擴招已使得各高校的硬體設施處於嚴重不足狀態,需要加大基建投入。以筆者所在的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為例,其近年來不斷地進行校園基礎建設,就帶動了周邊農村近萬剩餘勞動力從事建築業及相關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