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和諧社會論文範文

  在我國的發展中,社會和諧是當代中國在從舊式現代性轉向新型現代性的過程中凸顯出來、迫切需要解決的時代性課題。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和諧社會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和諧社會論文範文篇1

  淺析和諧社會與公民道德建設

  摘要: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目標。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大力加強道德建設。公民道德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道德基礎,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當前,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狀況總體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必須進一步加強公民道德建設。

  關鍵詞:和諧社會;公民;道德建設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呼喚加強公民道德建設

  “和諧社會”最早始見於黨的“十六大”報告。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域性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1]。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美好的社會理想,也是一種和諧的文化狀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充滿了對道德方面的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又是我們奮鬥的過程。這個目標的實現,一方面要以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為基礎,一方面要以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在內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為保證。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無論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還是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無論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都離不開全社會文明程度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公民道德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道德基礎。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已成為時代的呼喚、事業的要求、人民的企盼。

  二、公民道德是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

  本質意義上的公民道德,就是思考人自身各方面、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價值和諧。“和諧社會”的道德內涵,主要表現在:

  一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諧。

  “和諧”由“和”和“諧”兩字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濟之意;“諧”者,相合也,有順和、協調、無牴觸、無衝突之意。每一個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諧,是所有人組成的人類社會的和諧的細胞或基本單元,人與社會之間要和諧、人與自然要和諧,最根本的基礎和前提是人自身的各方面之間要和諧。任何個人,只有具備健康的體魄、較強的能力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才能較為理性地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關係,真正融入社會,融入自然,為建設和諧社會盡力。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諧,換言之,也就是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總的來說是指人的身體與精神、能力與品德、言論與行為等的和諧發展。為了實現這個總目標,還必須實現人的身體的全面自由發展,實現人的能力、創造性的全面自由發展,實現人的精神的全面自由發展。人的身體全面自由發展是人的能力與精神全面自由發展的物質基礎,人的精神全面自由發展又可以促進人的身體的全面自由發展和支撐人的能力的全面自由發展;而人的能力的全面自由發展,則集中體現和實現著人的價值[2]。總之,人的身體、能力和精力的和諧發展或全面自由發展,是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諧的最高表現,也是人類爭取自我完善,進而成為人類自身的主人和美好理想的最終目標。

  二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

  所謂“和諧社會”,主要是指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幫助,社會內部關係融洽、協調,無根本利益衝突。和諧社會構想強調的是社會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包括社會各子系統之間及各子系統內部和諧,無疑是和諧社會構想的核心內容[3]。和諧自古以來既是人類追求的社會目標,也是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條件。沒有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都會失去它的存在價值和現實意義。在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中國,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不但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而且要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團結與和諧的社會環境,不僅使人們心情舒暢,生活愉快,創造活力迸發,而且使社會矛盾和衝突減少到最低限度,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從而有力地保障了社會的穩定發展,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提供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

  三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就是指在維護人類利益的同時,必須維護自然界的平衡,確保人類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與和諧共處。要實現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最重要的條件和保障是人與自然之間要和諧。古代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仁愛萬物”思想、“道法自然”思想、“與天地參”思想,現代西方的尊重生命倫理學、大地倫理學、尊重感覺的倫理學、地球倫理學等等,都是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發展的理論依據。但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長期過多地強調對自然的索取而忽視對自然的保護,一度遭到過自然的報復。中國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必須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形成人與自然之間的良性互動。

  三、當前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存在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馬克思主義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指導地位已經確立並不斷得到鞏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民族凝聚力顯著增強,健康、和諧、文明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

  但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還存在這樣一些問題:在一些幹部的思想上還存在“一手硬、一手軟”即重經濟建設、輕思想道德建設的傾向,抓思想道德建設存在“上面熱、中間溫、基層冷”的現象;在網際網路和文娛場所傳播的一些不良文化和有害資訊,嚴重腐蝕青少年的心靈,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存在許多薄弱環節,一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令人擔憂;科學、合理的思想道德體系尚未建立,如何使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相適應、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銜接,亟須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探索;經費投入不足;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工作手段和必要的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後,活動場所少,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難以維持,激勵機制難以建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還缺乏科學有效的工作機制、形式、創新的工作方法和業務精、責任心強的工作骨幹隊伍,等等。

  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措施和途徑

  道德,是基於對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光榮與恥辱等一系列價值評價而形成並加以維持的柔性規範。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規範,道德主要通過造成社會輿論、樹立道德榜樣、塑造理想人格、培養內心信念等方式,調整人們的行為,調節和規範不同層面的社會關係,從而保持和維繫一定的社會秩序。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規章制度。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在和諧的理念和精神指導下,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把提倡與反對、引導與約束結合起來,通過嚴格科學的管理,培養文明行為,抵制消極現象,促進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社會風氣的形成、鞏固和發展[4]。必須按照“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發展的規律進行,切忌一陣風走過場。

  一要切實加強對公民道德建設的領導,樹立和諧理念。在全社會,特別是在青年學生中認真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胡錦濤關於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重要講話等有關道德建設的檔案精神,廣泛普及“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大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增強道德觀念。

  二大力宣傳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蹟,揭露和批判有損社會倫理道德的現象和行為,讓人們“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使抽象的道德理論“溫和地而又深刻地打進人的心裡”,讓枯燥的信條具體化、形象化、實踐化,激發公民的道德情感,形成“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建和諧”的文明風尚。

  三引導公民,特別是青年學生,積極投身到建設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在實踐中,用正確的道德理念指導自己的行為,區分善惡,明辨是非,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自覺抵制不道德行為,不斷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知行統一,引導人們把道德要求轉化為自覺行動。

  四深入開展群眾性的公民道德實踐活動,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積極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和有利於公民道德建設的社會氛圍,使崇尚和諧、維護和諧、促進和諧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和價值追求,引導人們增強道德意識、提高道德素質。

  五及時總結人民群眾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創造的優秀實踐成果,注重反映群眾的願望要求,使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與時代發展相適應,與社會實踐相統一,始終充滿旺盛的生機和活力,不斷適應新的時代發展需要。

  六要積極推動公民道德建設的機制創新,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教育等各種措施,逐步形成引導與約束、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長效機制。

  一方面,通過政策引導、制度約束,提倡和獎勵道德高尚的行為,防止和避免道德缺失現象的出現,另一方面,加大執法力度,嚴懲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正常經濟、生活秩序,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援。

  七要積極推動公民道德建設的手段創新,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的同時,充分利用網路等高科技手段和渠道,傳播先進思想文化。

  通過生動、形象的道德宣傳、通過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使抽象的道德要求內化為公民的道德品質,外化為公民實際的道德行為,促進公民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和諧社會風氣的形成發展[5]。總之,我們一定要適應形勢的發展變化,牢固樹立和諧理念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昂揚向上的工作狀態、開拓創新的實際行動、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在和諧理念的指導下,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核心,紮實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胡振民.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實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撐[J].求是,2005,23.

  [3]鄭浩等.公民道德建設要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N].光明日報,2005-10-14.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Z].2004-02-26.

  [5]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和諧社會論文範文篇2

  試論社會和諧

  [摘要]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這一重大論斷,是在深化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佈局和深入認識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出現的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結論。這一重大論斷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化和拓展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是彰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一個重大論斷。

  [關鍵詞] 社會和諧 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 本質屬性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決定》的這個重大論斷,深化了我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註釋,是我們黨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表明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屬性有了客觀的認識,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探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一、“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這一重大論斷提出的背景

  1.“這一重大論斷”是在深化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佈局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實踐的不斷髮展,要求我們從多種維度去拓深和完善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突破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三位一體”理論,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通過和諧社會建設來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重大創新。

  2.“這一重大論斷”是在深入認識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出現的階段性特徵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結論

  目前,我們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是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同時,也是一個矛盾凸現期。我們黨認為,解決上述一系列兩難問題,必須堅持以和諧理念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貫徹統籌兼顧的原則,從而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所在。

  二、“社會和諧”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基本內涵

  1.生產力高度發達是社會和諧的物質基礎

  和諧社會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達是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特徵的和諧社會的前提和基礎。離開必要的社會物質條件,離開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社會就不可能實現和諧發展。

  2.共同富裕是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是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貧窮是產生不和諧的根本原因,不消滅貧窮,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和諧。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同志指出:“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後發展的地區, 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只有少數人富裕多數人貧窮,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共同富裕的社會。

  3.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和諧的核心價值目標

  人的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 人與人的和諧相處, 是社會和諧的最高境界。同志在2001年“七一”講話中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於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於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使人與人、社會、自然之間和諧相處;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為本,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的和諧發展之路。

  三、“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是彰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重大論斷

  1.社會和諧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吸收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們的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為人類探求和諧社會指明瞭道路。他們指出,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變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才能真正建立起共產主義的和諧社會,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便成為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理想社會是消除了生產社會化和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的共產主義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

  2.社會和諧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認識的豐富和發展

  以胡錦濤同志為的黨中央,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加鮮明、更加突出地提到全黨全國人民面前。胡錦濤強調:不和諧不是社會主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注重社會公平,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的利益關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3.社會和諧凸現了社會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佈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的黨中央先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新的理論構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由原來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三位一體”發展為包括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極大地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空間。《決定》首次提出的“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一重大論斷,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高度,進一步凸現了社會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佈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我們黨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佈局的理論更加充實、更加完善。

  總之,以胡錦濤為的黨中央關於“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重大論斷,是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必然要得出的邏輯結論,使我們對社會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豐滿、更加清晰也更加深刻,從而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4.

  [3]《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和諧社會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