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工程方面畢業論文

  人類在滿足自身發展需要的同時,也面臨著環境汙染的問題。為了保護環境,在開發建設的同時必須治理環境汙染。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水電建設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分析

  生態環境問題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已經成為人類關心的共同話題。我國正處於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家,要正確處理水電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兩者之間的關係,首先要科學,實事求是地分析修建水電工程會給生態環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並結合現實情況對問題具體分析,採用科學的方法處理現階段遇到的問題,保障水電工程建設更快速,更有效地發展。從一般意義上來講,水電工程在生態環境上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人類健康,對養殖業,對地質災害以及環境氣候等幾個方面。

  1.水電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1對地質的影響

  在修建過程中,材料的開採要使用大面積的土地,會造成許多水土流失,植物被破壞,自然土壤也被損害。對土壤影響很大,在水庫裡面蓄水,土壤中的通氣條件不好,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大型水庫蓄水後,水體壓重會引起地殼應力的增加,從而會引發地震。而且隨著水位的上升,岸坡上土體疏鬆,容易引起塌方、山體滑坡等現象,危害到人民群眾的安全。

  1.2對水的汙染

  在施工工程中,都會產生懸浮物很高的施工廢水,如果沒有經過加工處理就排入下水道,就會汙染到下游水質,影響到了周圍的環境。水電工程一般來說都是依靠江或河而建成,對當地的環境直接影響,如果沒有采取有力措施,會對下游居民生活和工業生產造成很大危害。另外,在施工過程中,投入大量的裝置,這些裝置在使用和維修過程中,不免產生大量含油廢水,廢棄油罐,這些廢水和油罐如果沒有經過處理,直接倒入江河,也會嚴重影響到水質,對居民健康造成威脅,還會給水環境造成很大汙染。

  1.3對魚類和水生生物的影響

  在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水生生物保護面臨著敏感問題,這也是環境管理方面的薄弱環節。我們在努力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同時,也要保護好魚類的生存環境,這樣生物生態環境也能得到保護。許多魚類的生活習慣都是在不同的環境中完成的,大壩的建造阻礙了它們的路線,而且大壩都採用底層取水,水溫比

  較低,導致了魚類繁殖率下降,生長週期縮短,生長速度減慢。另外,是對水生生物的影響。水生生物指的是生活在水域中的動植物,它的種類很多,有藻類、微生物類及有無脊椎動物。但它們的生活方式不一樣,有的在海水中生活,有的則依靠淡水生存。它們之間相互協調,維護了生態環境的平衡,同時也可以為我們人類提供工業原料和蛋白質。因此,在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保護好魚類和水生生物也是我們長期堅持的戰略性任務。

  2.水電工程建設對人類社會環境的影響

  水能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資源,水電建設工程可以促進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的發展。開發建設合適的水電工程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時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對人類的生存環境問題日益凸現出來,社會對此項工程的關注程度也明顯加大。

  2.1對移民的影響

  水電工程建設中被移民的都不是他們的意願,隨著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的移民也是一批很強大的隊伍,拿三峽水壩來說,移民總數就超過一百萬人,確實也是一項很複雜的大工程。不僅要安撫人心,還要對他們的房屋拆除、重建、生產、就業、子女上學等多方面問題進行處理。移民問題是否處理妥當,是水電工程建設的關鍵一步。另外,牽涉到的一些企業甚至要面臨破產和關閉,這無疑給工人們帶來很大的壓力,工人們的再就業問題也是一項較難處理的問題。

  2.2對人民健康的影響

  由於大面積土地房屋被淹沒,大批移民搬遷,很容易傳播各種疾病,例如流行性出血熱、傷寒、痢疾、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克汀病等,有關部門要仔細分析疾病產生的原因,並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2.3對文物和生物的影響

  眾所周知,我國是著名的歷史文明古國,文物古蹟很多。大規模的水電工程建設對地皮植被破壞很嚴重,新建的道路和房屋對野生動物生存空間的侵佔,造成了很多棲息地的喪失,導致許多珍貴動物稀少或滅種。水庫庫區被淹沒後,對我國文物景觀的破壞也比較嚴重。

  3.水電工程環境影響對策分析

  隨著人類對自然資源規模的開發不斷擴大,水電工程建設承擔的特殊作用非常之大。水電工程建設涉及到了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等各個方面的領域。環境的影響是多因素,多層次,多方位的,由各種因素造成,各層次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複雜的生態環境體系。關心生態環境已經是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作為水電建設工作者,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一項重要任務,也是一直需要努力的目標。發展是硬道理,社會各界人士對水電工程建設提出的建議,我們要認真吸取建議中的精華,以科學的發展觀來建設水電工程事業。要建立一套完整社會保障體系:要做到生態環境惡化得到有效控制,移民公共服務得到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進一步改善,防災減災體系進一步健全,來實現水電工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針對以上出現的狀況,在這裡提供幾點相應對策,以供參考:

  3.1 移民的妥善安排

  實現移民的安穩致富,對進城鎮安置移民和農村轉移相關人口,給予他們適當補助 社會養老 保險和醫療保險,並加大力度促進他們的再就業,讓他們都能自給 自足。為了解決好移民的可持續 發展道路,考慮是否能讓他們參與水電工程建設的股份,形成利益共同體,即根據他們的意願,讓他們也參加到建設中來,當然這一點有待探討。

  3.2對自然 環境和社會環境進行改善

  3.2.1對自然環境進行改善

  對水電能源的開發,不能僅侷限於眼前的利益,要從長遠目標來考慮。工程專案的選擇和建設過程中,都要考慮它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 經濟效益。將水庫消落區、生態屏障區和庫區其它重要支流作為整體,採取提高生態環境承載力、控制汙染、削減庫區入庫汙染負荷等有力措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要加強地質災害的防治,對於受地質災害威脅的人群要實行避險搬遷。同時要妥善處理水電工程水庫蓄水後對長江下游所帶來的不良影響,要穩定河勢、加固堤防。對於治療水汙染方面,要增加環境用水,提高河流自淨能力,要設計調節汙水庫、截流工程,增加水體稀釋自淨能力的工程技術措施,開挖引水衝汙水道等工程專案。

  要努力完善法律,對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國家風景名勝,國家自然保護區的水電工程專案,要重新進行利與弊的衡量。因地制宜,確定比較合適的開發目標。

  對文物景觀改善方面, 應用水利美學原理設計形式優美的與景觀相協調的水工 建築物;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對魚類的保護措施,如果選擇修建過魚設施,這將是一項花費巨大的工程,水電工程建設如果沒有尊重科學依據,盲目搞修建,將會大量浪費財力物力。要有目的性地研究設計用於人工孵育場和人工產卵場的建築物,研究設計入海河口排沙防淤工程,研究設計提高壩下水溫的工程措施。

  3.2.2對社會環境的改善:

  水電工程建設對區的經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對當地環境也會造成很大破壞。所以,很有必要執行生態補償機制,做到“誰損害,誰補償”,明確責任方,在建設過程中,有必要留取一部分專項資金,用來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生態平衡。爭取把生態環境融入到水電建設中來:在設計方面,應該本著人與自然相協調的理念,為動物生存空間和植物的生長提供良好條件;在建設進行過程中,儘量採用環保的技術;在工程完成階段,建立一套水電工程影響監測,及時進行環境跟蹤調查,發現不良影響應及時採取措施,把破壞程度儘量降到最低水平。水利工程帶來的環境影響千變萬化,但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能否把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是衡量水電工程建設成敗的標準。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確實體現決策過程的公眾參與,特別是保障落實移民的可持續發展,那就是生存空間和正當權益的保護。

  3.結束語:

  現在社會上人們的覺悟越來越高,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通過設施的改善和專門學科的研究,將會讓我們保護 環境的 工作越來越專業,越來越全面。當前,水電工程師們急需進一步樹立和提高生態和環境保護的意識,充分認識水電工程對環境以及生態所產生的重大影響。我國的水電工程建設領域應當堅持以科學的 發展觀指導建設的全過程 ,在建設過程中,維護我國法律的嚴肅性和有效性,全面地從 經濟、 社會、環境等幾個方面的協調發展,對工程建設的利與弊得與失做出公正、科學的判斷。但是,無論哪個學科,人類對知識的認識是永遠不夠的,對於水電工程建設領域這門複雜的學科也是如此,對建設工程過程中產生的對生態環境不利影響的認識不足和防範不力也是很正常的,我們就必須在邊工作中邊學習,邊探討,進一步尋求更有效的對策。對生態環境保護要時時刻刻監管著,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使工程在造福人類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降到最低水平,才能使工程建設對得起人民群眾、歷史以及 實踐的考驗。

  【參考文獻】:

  [1]汪恕誠,水電建設與生態保護要協調發展[N],經濟日報,2005,08,

  [2]方子云,水電建設的環境效應分析與量化[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3

  [3]曹永強,倪廣恆,胡和平,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J],人民黃河,2005

  [4]何強,環境學導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2004

  [5]汪恕誠,論大壩與生態[J],水力發電,2004,4

  [6]鍾林生; 唐承財; 詹衛華,基於生態文明理念的水利生態旅遊發展策略,【J】中國水利2011-01-30

  [7]董建偉; 白國慶,水利生態修復工程中的擬自然理念,【J】中國水利2007-02-28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