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英語教育教學論文範文

  隨著世界全球化、一體化趨勢的發展,英語教學和學習變得越來越重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英語教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英語教學論文範文篇一:《語言操練提高小學英語教學研究》

  摘要:英語教學的總體目標是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一目標的實現並不是教師可以直接傳授的,而是需要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不斷內化與提升。我們的小學英語教學要為學生設計豐富的語言操練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關鍵詞:小學英語;語言操練;教學效益

  英語是一門語言,是一門工具課,聽說讀寫是英語的四項基本技能,而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讓學生真正地掌握這門語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操練。只有為學生提供更多語言操練的機會,讓學生有更多運用的空間,學生才能不斷地將所學過的詞彙與語法用於日常的交流與交際之中,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聽說讀寫技能的全面發展。那麼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開展多樣的語言操練,以此來激發學生參與交流的主動性,促進學生語言水平的整體提高呢?在具體的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展開:

  一、朗讀短文

  朗讀是英語學習的重要內容與方法,是以模仿與記憶為主的控制性反覆練習,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語言習慣,適用於低段英語教學。

  1.齊聲朗讀。

  在新授知識後讓學生跟著教師或是跟著錄音進行齊聲朗讀,在全班展開,這樣可以形成相對活躍與寬鬆的教學氛圍,實現全體學生的全員參與。為了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教師要善於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如可以利用現代資訊科技來圖文並茂地展現短文,再配以標準而優美的音訊,讓學生可以深刻地體會到語言的變化,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參與朗讀的積極性。缺點在於會使部分學生混於其中。

  2.個別朗讀。

  即實現教學面對學生個體。這樣可以做到教學無遺漏,讓每個學生都有語言操練的機會,教師可以具體地瞭解每個學生的發音情況,以便於糾正,便於展開有針對性的指導。如可以讓學生在同桌之間或前後桌之間展開,也可以開火車的形式展開,即讓學生按照座位的順序逐個朗讀。

  二、即興發言

  小學生雖小,但是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有著獨立的思想與不同的看法,要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就必須要改變以往快節奏的灌輸,而是要適當放慢腳步,利用教學的間隙時間來引導學生進行即興發言,這樣才能讓教學處於不斷的動態生成中,使之成為學生自己的學堂,同時這也正是進行語言操練的重要活動。例如,課堂匯入可以由教師指定話題,然後讓學生來進行即興發言,圍繞著特定的主題展開自由而輕鬆的會話,從而將教學引向具體的教學內容。這樣就可以改變直接進入新知學習的枯燥性與突兀性,讓學生在輕鬆活躍的氛圍下進入新知的學習,這樣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學中會有一些突發情況,我們同樣可以利用突發來引導學生自由交流與討論,這樣的教學順勢利導,動態生成,雖形式不同,但都能促進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如一場雨、一場雪,或是學生課上玩玩具等,我們就可以設計成相關的話題,讓學生就rain,snow等來展開自由發言,雖然偏離了預定的教學軌道,但又不得不說是一次很好的語言操練活動,而且還可以引發學生的主動參與。

  三、情景表演

  小學生有著很強的表演能力,開展情景劇的表演是學生所喜愛的一種藝術活動,集知識性與趣味性、創新思維與口語表達於一體,不再是枯燥的學習,而是在生動的表演中運用,可以將語言的學習與運用結合起來,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不失為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更加符合語言學習規律,可以促進學生語言知識的轉化,利於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例如,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角色的不同立場,這樣更能豐富學生的感悟與體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來製作相關的頭飾,讓學生帶上頭飾進行角色表演。學習了小動物的相關詞彙後,可以讓學生帶上可愛的動物頭飾,進行相關的描述。這樣將語言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將所學語言知識用於現實生活之中。引導學生自主創作與表演劇本,這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活動。這樣的活動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優化與整合,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寬廣的學習空間,真正將語言的學習與運用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使得教學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生活。這樣的活動既可以在學完短文後,讓學生圍繞著教材上的話題結合自己的生活來展開自主創作,同時也可以選取學生所熟悉與感興趣的話題,如聚會、旅行等,讓學生來進行富有個性化的創作。雖然是同一個主題,但是不同的學生可以創作出不同的劇本來,真正實現了語言的個性化教學。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劇本的表演,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可以說這樣的自主創編與表演,將學生的真實生活搬到了教學中,讓學生在運用中學習,在學習中運用,更加利於學生語言水平的整體提高。

  四、角色配音

  小學生都有著很強的模仿能力,模仿正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重要途徑,我們可以選取學生喜愛的動畫片或經典影視劇片段,讓學生進行角色配音。大多學生為了能夠更好地配音、把握人物的性格、環境的變化等,會在課餘時間與同學、家長一起積極地來觀看相關的影視劇,以實現對角色的準確把握。這樣在課堂中對角色進行配音時就不會再是機械地背誦臺詞,而是真正地融入劇本,融入角色,體會人物心理、情感對於語言的影響。活動後讓學生聽原音,讓學生通過比較認識到自己在發音、語氣與語調等方面所存在的問題,這樣更利於學生的發音。同時在學生之間展開互相評價,使學生對語言有全面的認識。要想學好一門語言,不僅要發音標準地道,同時還要結合不同的場景來運用不同的語氣與語調,要把握好人物的心理活動與情感變化,使語言富於變化。

  五、結束語

  總之,只有在豐富的語言操練中學生才能真正地體會到語言學習的樂趣,認識到語言的精髓,才能促進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要將語言操練貫穿於整個教學的始末,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與運用中不斷內化與提升。

  參考文獻:

  [1]蔣萊茜.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對小學生英語聽說習慣的培養.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5***.

  [2]徐偉.小學英語課堂語言實踐活動的幾點嘗試.吉林教育:教研,2012***9***.

  [3]烏德超.運用語言操練方法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新課程學習,2013***10***.

  [4]芮梨.小學英語語言實踐活動的有效組織與實施.新課程學習,2013***10***.

  英語教學論文範文篇二:《大學英語教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摘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國在經歷素質教育改革後,整體教育水平取得了長期進步和發展。但同時,也看到還存在的不足之處,其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大學生思辨能力的缺席,整體思辨能力和水平還比較欠缺。筆者針對這一現狀,結合教師的教學實際和教學經驗,對如何有效提升思辨能力培養作了初步探討,以期拋磚引玉,引起同行的關注和重視。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大學英語教育一直佔有極其重要作用。英語教學不僅僅是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還有一個關鍵培養因素,那就是獨立思辨能力的培養。本文通過對思辨能力有關含義的解析,並對如何提升大學生思辨能力進行了剖析,重點探討了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更有效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對培養算算途徑方法和重要性必要性作了重點探討。

  一、大學英語教育思辨能力有關涵義

  思辨能力指的是個體根據特定標準規則,對事物或現象進判斷決定或作出認知結論的一種心智活動過程,質疑、思維、分析、評價都是思辨的過程,思辨能力強弱反映了一個人的自我認知、自我控制及對外界事物認知處理的能力。思辨能力重要的就是懷疑、辨別、理解、綜合能力,對教材知識能夠思考理解、質疑分析,並能有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在此基礎上,遇到類似問題時,能夠斛類旁通,舉一反三,能夠很好地運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問題。可以說,良好的思辨能力就是一雙翅膀,能讓學生自如飛翔,更快更好學習新知識,對問題自如處理。思辨能力強的人,往往會多角度思考問題,思考更加深入全面,處置解決問題也更客觀理性,不會人云亦云,不會盲從。同時,好的思辨能力也會助推創新能力。大學英語教育加強思辨能力培養,既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又是對國家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二、當前大學英語思辨能力培養存在的不足

  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是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英語四六級考試是一個重要考試的指揮手段,而課堂教學以講解傳授為主,對學習思辨能力培養基本缺失。聽說讀寫譯能力是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關注的重心所在,這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對學生思辨批判能力的培養普遍忽視的話,這對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是極其不利的,也沒有達到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目標。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育工作中,大多采取老師講授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練習的模式,這樣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是不足的,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被很大地限制住,學習思維思辨能力拓展不寬,學生照抄照搬課本知識,缺乏思辨和靈活運用交流能力。我們經常發現,學生在用英語組織對話發言的過程中,邏輯思維缺乏甚至混亂不清,組織語言條理不夠;有的學生在辯論演講方面,主題不夠突出,觀點闡述不夠清晰,這就是思辨思考能力不足和需要進一步提升思考判斷能力。這些學生往往遇到一有難度的問題,就缺少深入思考,想到那就說到那,比較隨意,邏輯不嚴密,會讓聽者感覺發笑。在現在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障礙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在教學目標上的重視不夠。教育主管部門和老師不夠重視,甚至忽視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更多的是圍繞大學英語四、六級過級目標設定教學要求。二是課程設定和安排上不夠合理。課程設定更多圍繞四級英語考試課程設定,缺少興趣類文學藝術、科技知識類英語課選修課程,這裡面有師資力量受限的因素,但核心還是應試教育的影響太深。學校評定學生英語水平主要還是偏重於考試考查,對思辨能力無法進行有效評估。三是教學評估體系的限制。學生英語水平考核與考試成績直接關係,這種較狹隘的考試要求,也會限制學生更多的學習興趣,更多是當成一種工具,主觀性不強,老師在教學中也會缺失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從而削弱了學生創新思念能力。

  三、有效培養大學英語思辨能力的途徑方式

  1、提高認識,深化大學英語教育思辨能力培養的教學觀念。

  現在創新驅動已經上升為國家的一個重要發展戰略,而實現創新驅動戰略,就需要培養大量高素質具有創新開拓意識的優秀人才,這其中,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要有創新思辨能力。當代大學英語教育,不單單是培養英語交流能力,也需要加強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和塑造,這才符合現代化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創新的基本要求就是勇於質穎、大膽思考,不拘於成見,有獨有見解,不落俗套。而創新的關鍵核心就在於思辨能力,所以對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在大學英語中就顯得尤為重要。新時代新要求,需要加大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培養,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拓展創造性思維,才能適應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

  2、加強平等交流,允許質穎提問。

  老師的教學不能始終停留在傳統階段,始終認為自己是權威,要求讓學生一味接受灌輸,讓學生一味地死記硬背課本要求的知識,而不注重學生的主觀感受,不注重發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要鼓勵學生多提問,多加強學習自我意識的塑造,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教學學習的環境,增進師生間的交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老師也要加強教育引導,及時對交流提問給予引導回答,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自我認知和認同,逐漸養成思辨的態度和意識,逐步提升思辨能力。

  3、加強教育引導,做到“三步”教學。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不僅是語言技能的訓練,還要注重融入思辨能力的培養。在英語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思辨能力的引導,堅持做到三點。

  一是獨立理解。

  讓學生提前對課本內容進行學習理解,增強自主學習能力。老師每次上課前要對閱讀任務提前佈置好,讓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能基本知識課文的內容,能有一個初步整體的認識。這樣正式講授的時候學生學習的印象和理解才會更深刻準確。

  二是做好分析講授。

  課堂上老師要對課文的組織結構做出整體性講解,並對一些重點語法知識、片語詞彙等語言層面的內容作出分析講解,幫助學生解決難點問題。這其中,要對重點語法知識和課文內容中涉及的英語世界國家的風土人情、宗教歷史、社會情況進行講授,有效處理好學生認知中的困難。三是做好拓展評價,即對課本內容提出一些開拓性的思維,並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理解,適時組織學生自我討論,既提升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又深化學生對課本知識內容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加強思辨能力的教育引導,就是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知識點間的關係,並自我進行總結記憶歸納,而不是一味地老師在賣力不討好地灌輸教學。在做好“三步”教學引導工作中,老師的作用非常重要,必須精心思考,特別是對一些問題和知識點要挑選好,對課文涉及的文化背景要深刻理解,通過設定和丟擲問題,激發學生分析思考興趣,讓學生逐步構建自我認知和處理問題的方法,這樣不僅會增加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還提升了學生的交流能力,最終實現了學生思辨能力提升的目的,可謂一舉多得,效果明顯。

  綜上所述,增強大學生的思辨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做好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改變大學英語教學中重語言訓練、輕思辨培養,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才能適應我國創新驅動發展對創新性人才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顏方麗.論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構建[J].校園英語旬刊,2015.

  [2]徐繼菊,王淑雯,呂旭英.關於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構建研究[J].時代教育,2015.

  [3]孫冬鵬.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J].亞太教育,2015.

  [4]鄒紹豔,高秀雪.大學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的現狀調查——一項基於反思性問卷的研究[J].外語研究,2015.

  [5]劉瑩.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實效分析[J].吉林教育,2015.

  英語教學論文範文篇三:《中式英語與英語教學》

  摘 要: 由於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受到母語的影響,生搬硬套漢語的詞彙和句法,在英語交際中出現了不合規範英語或不合英語文化的畸形英語。西方人把這種不合乎英語規範的畸形英語稱為Chinglish,即中式英語。在英語教學中,中式英語的頻繁出現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本文就中式英語產生的原因作了簡要說明,並建議廣大教育工作者採取有效措施,避免中式英語的產生。

  關鍵詞: 中式英語 英語教學 對策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與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作為全球通用的語言在當今世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頻繁的對外交流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學習英語,中國的各大院校也開始注重英語的學習。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一些學習者沒有很好地結合語言環境,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和思維方式生搬硬套,形成了不符合英語規律和習慣的中式英語。

  什麼是“中式英語”?曾先後在外文出版社和中央編譯局工作過八年的美國專家Joan Pinkham在她的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一書中給“中式英語”下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定義:Chinglish,of course,is that misshapen,hybrid language that is neither English nor Chinese but that might be described as “Englis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當然,所謂的中式英語就是那種畸形的、混含的、既非英語又非漢語的語言文字,也可以稱之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李文中認為:中式英語也被稱為中國式英語,是指中國人在學習和使用英語時,把漢語的語言規則運用到英語語言之中,受漢語的思維方式和相應文化背景的干擾和影響而說出或寫出的不合英語文化習慣的畸形英語。中式英語是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由於受母語影響和干擾,將漢語的語法規則與習慣硬套入英語,從而產生的不合規範或是不合英語文化習慣的畸形英語。本文先分析中式英語產生的原因,再進一步探討英語教學中對中式英語可能的解決辦法。

  一、中式英語產生的原因

  1.思維方式的不同

  語言和思維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關於它們誰是第一性的問題,一直是理論界爭論的焦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薩貝爾―沃爾夫假說,薩貝爾―沃爾夫的語言決定論***linguistic Determinism***認為我們所使用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世界觀。其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在修正語言絕對論的基礎上,提出雖然語言結構不能決定我們的世界觀,但卻能影響語言使用者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方法看待世界。然而許多專家、學者對薩貝爾―沃爾夫假說提出了質疑,如:皮亞傑以兒童的語言和思維發展為例,提出只有思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語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他認為思維決定語言。儘管語言和思維關係的爭論長久不衰,但目前許多專家學者都認為語言和思維密切相關。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在表現,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中國學生已經習慣了漢語的思維方式表達,在英語學習中套用漢語的思維模式,形成典型的換湯不換藥的中式英語表達。莊繹傳認為中式英語產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對原文理解不透;二是對英語的特點不熟,沿用漢語的搭配和結構。綜上所述,“中式英語”產生的主要原因在於漢英兩種語言在文化和語言方面的不一致性,而這些差異的根源在於思維差異。中國人重“形象思維”,而歐美人重“邏輯思維”,所以使得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中國學生輸出的句子與歐美本土人產出的大相徑庭。如要形容一個人身體健康,中國學生會這樣說:“His body is very healthy.”這句子似乎並沒有錯,卻讓外國人啼笑皆非,覺得不可思議。他們會簡單地這樣表述:“He is very healthy.”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思維方式,而不同的思維方式會對不同的語言留下抹不去的痕跡。思維方式的差異,正是造成語言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如西方人表達觀點時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中國人站在別人的角度,因此中國人經常用“You first please.”來表達“您先請”,而規範說法是“After you.”。

  2.語言的負遷移作用

  Lado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語言學》中提出了“語言遷移”這個概念。他認為,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學習者廣泛地依賴已經掌握的母語,並經常把母語中的語言形式、意義和母語相聯絡的文化遷徙到第二語言學習中去。遷移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是指當母語規則與外語規則相同時,學習者把母語規則遷移到外語中去,這時母語規則能夠減輕外語學習的負擔,減少外語學習中的錯誤,促進外語的學習。比如,中國學生很容易記住英語句子:He comes from Beijing.這是因為,表達同樣意義的漢語句子“他來自北京”的語序和英語語序相同。

  另外,負遷移是指當母語規則與外語規則有差異時,學習者把母語規則遷移到外語中去,母語便會干擾外語的學習。

  例1:我們相信他沒有說謊。

  Chinglish:We believe that he didn’t tell lies.

  English:We don’t believe that he told lies.

  按照英語習慣,當動詞believe,think,suppose等引導否定意義的賓語從句時,通常將主語從句的謂語加以否定,賓語從句的謂語仍然用肯定形式。

  例2:你的作文中有幾處拼寫錯誤。

   done several spelling mistakes in the composition.

   made several spelling mistakes in the composition.

  例2中的漢英詞義差別甚微,習得時的困難遠大於差別明顯的詞彙。在這種情況下語言負遷移更易發生。英語教師和學生正視中式英語,仔細區分導致中式英語的原因,是解決英語學習難題的重要策略。

  語言的負遷移是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要克服的一大障礙,起著“干擾”作用。因為英語和漢語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各屬一大語系,有各自的起源和發展過程,可以說沒有絲毫親屬關係。中國學生學英語,漢語對英語的消極影響很大,漢語在詞彙、語法結構及表達方式各個層次上有諸多特徵,中國學生總是有意無意地將其遷移到英語中去,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中式英語。漢語中的某些習慣用語如“老少”、“新舊”等,學生總是按漢語的結構對等地翻譯成“the old and the young”、“new and old”,其實,按照英美國家的習慣,則應翻成“the young and the old”和“old and new”。

  3.文化的差異

  語言的產生和發展是紮根於社會文化土壤的產物,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表達習慣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漢、英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相差甚遠,如果忽略了兩者之間的差異,按照母語文化背景知識進行交際,就有可能造成交際失誤,從而影響傳情達意。中式英語的產生無疑是中國文化與英語相結合的產物,是國人運用英語這個語言外殼結合中國特有的本土文化,對這種語言進行重新編碼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式英語體現了中國的文化現實。但要指出的是,這種方式不是語言的正常表達,常常令人啼笑皆非,使跨文化交際的渠道變得不那麼暢通。對於中國的英語學習者而言,不瞭解文化的差異,用中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進行跨文化交流,就會導致不理解或誤解,鬧出笑話,甚至產生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這樣的錯誤比語音錯誤和語法錯誤更難以讓本族語使用者所接受。例如,西方人非常強調個人隱私,而中國人則往往對此認識不足,常喜歡打聽一些個人的情況,因此,在與中國學生的交談中,西方人有時會略帶不快地感嘆:“我好像去了一次警察局或移民局,因為他們總是問我‘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do you come from?’‘How about your salary in China?’。”

  此外,中西顏色代表意義也存在差異,在漢語中,人們喜歡用“紅”字來搭配組詞,因為它象徵著“喜慶、吉祥、成功、革命”。如“紅榜”、“紅利”、“紅人”、“紅裝”、“紅軍”等。而在英語中“red”有“憤怒、危險、暴力、流血”之意。兩個不同的民族在經歷了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不同的社會習俗和文化背景。在英國,基督教文化等宗教影響是無處不在的。在語言中,也就產生了大量的與宗教文化和宗教活動相關的詞彙的表達方式。比如,“一貧如洗”――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等。同樣,漢語中的陰陽八卦,佛教與孔儒文化在社會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的。“龍”在東方是帝王、威嚴、尊貴、昌盛的象徵,“龍騰虎躍”、“龍馬精神”、“龍的傳人”等詞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對龍的尊敬和喜愛。但在西方,dragon卻是長著翅膀、口噴烈火的怪物,是邪惡的象徵。因此,在翻譯漢譯英時,“龍”儘量不要譯為英文中的“dragon”,如:“四小龍”***Four Tigers***;“龍騰虎躍”***a scene of bustling activity;full of vigor and enthusiasm***;“上海是中國經濟建設的龍頭”***Shanghai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二、避免“中式英語”的對策

  1.提高教師水平

  國內的環境對外語學習者有一定的限制,而大多數教師都是在國內學習語言的。那麼,教師避免說出中式口語或寫出中式英語句子是其自身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英語教學並不是簡單地教些語音、語法、詞彙等,而是涉及多學科的一門學問。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自身不僅要做到“語言通”,更要成為“文化通”。由於環境限制,學校應儘可能地給教師提供出國學習交流的機會,從教師自身來說,應不斷學習、獲取更多更新的語言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促進自己的語言教學能力,給學生營造出較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讓學生慢慢形成直接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此外,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收集學生的“中式英語”案例,以此來提醒學生避免出現“中式英語”的錯誤。

  2.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

  對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其母語和文化意識已經根深蒂固了,因而常常會在不經意間將其應用於英語學習,以至於產生了中式英語。形成英語思維並非一蹴而就,需要從多方面努力,營造出語言環境。在聽力方面,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應鼓勵學生直接接觸英文的原版材料,多聽原版的音像、廣播材料,讓學生在真切、輕鬆的語言環境中吸收英文的內涵和表達方式;在口語方面,可以採用交際法,增強英語語感,通過佈置諸如複述故事、角色替換、情景對話、專題討論、口頭作文等練習,讓學生學以致用,樂在其中;在閱讀方面,建議他們多讀原著、多揣摩、學習英語作家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當頭腦中的素材有了一定積累的時候,學生自然會培養出英語的思維方式。

  3.多方面瞭解英語國家文化

  著名的外語教育家王估良曾說:“不瞭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我們應多瞭解西方的本土文化及人物風情,知曉其語言習慣,全面瞭解中西方文化的思維差異及其表達方式,還要大量閱讀,廣泛接觸並熟知中西方社會習俗及具體的語用環境。學習英語不是語言問題,而是文化問題,只有學懂英語的文化,才能夠正確使用英語。中式英語若沒有造成文化衝突的尚可接受,如Long time no see;但若造成文化衝突,則一定要謹慎。如“Shanghai pixie”,在英語中,pixie這個詞指童話中的小仙子、小精靈,那麼Shanghai pixie就有可能被誤解成“上海小精靈”,而非想表達的“上海皮鞋”,這與環境文化產生了衝突,我們要加以克服。

  總之,中式英語是在英語學習者中常見的問題,作為學習英語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階段,我們要本著客觀的態度瞭解中英在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宗教習俗等方面的差異,逐漸擺脫中文影響,適應英文思維與表達。同時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意識到英語習慣的重要性,逐漸克服中式英語的錯誤。

  參考文獻:

  [1]Joan Pinkham.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

  [3]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

  [4]王福禎.中國人最易說出的中式英語[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5]王謙.中式英語產生的原因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英語教學,2008,***3***.

  [6]莊繹傳.也談中式英語[J].中國翻譯,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