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經濟全球化與當代中國發展

  1 引 言

  近日,“中國大媽戰勝華爾街大鱷”的段子在網路走紅。華爾街大鱷在美聯儲的授意下舉起了做空黃金的屠刀,黑色星期一黃金大跌20%,世界譁然!不料半路殺出一群“中國大媽”,1000億元人民幣,300噸黃金瞬間被掃,華爾街賣出多少黃金,大媽們照單全收。多空大戰中,世界五百強之一的高盛集團率先舉手投降。一場“金融大鱷”與“中國大媽”之間的黃金阻擊戰——“中國大媽”完勝。中國大媽的搶金行為與美聯儲之間可以相互影響,這就是經濟全球化的一種表現。

  2 經濟全球化的定義及中國的發展現狀

  “經濟全球化”這個概念,是奧多爾·拉維特在年發表的《市場全球化》一文中首先提出並使用的,自此便迅速風靡全球。對於經濟全球化的定義,現已有多種表述,可以稱得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絡而形成的全球範圍的有機經濟整體。[1]

  我國2011年貨物進出口總額為236402.0億元人民幣,2010年為201722.1億元人民幣,2009年為150648.1億元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專案有2009年的23435個,增加到2010年的27406個,最後到2011年27712個。當前,經濟全球化有加速推進趨勢,生產要素在各國之間流動加快,各國經濟活動聯絡日益緊密。中國在過去30多年享受到開放的“紅利”,經濟快速發展。但歐債危機、美債超標、美元貶值等市場波動也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壓力。

  3 經濟全球化帶給中國的機遇與挑戰

  有人誇張地形容經濟全球化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近些年來,我國也有許多學者就經濟全球化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問題發表了大量論著,觀點也不完全一致。[2]

  3.1 機遇

  ***1***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更多引進、利用外資的機會和有利的外部環境。國際貿易的加快發展,有利於我國擴大出口,發展對外貿易;它有助於推動世界多極化程序,促進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國際環境的形成,從而為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營造了有利的國際條件。

  ***2***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更多引進世界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並實現創新的機會,從而使我國利用世界上先進國家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發展自己。跨國公司的到來,為我國吸收、利用世界各國的優秀文明成果提供了新的機遇;對外開放的深入實施,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程序提供了有利的國內條件;國際金融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使我國能夠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一方面可以引進更多資金、技術及先進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去”,參與跨國投資,利用海外資源。

  ***3***經濟全球化能引入競爭,為本國企業帶來活力,有利於我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經濟全球化使大批跨國公司湧入發展中國家,由於其資本和技術優勢明顯,必然給中國的企業帶來巨大競爭壓力。在資訊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化有利於我國知識、觀念的更新和資訊傳遞的加快;加速自己工業化、資訊化的程序,使我國的經濟結構不斷改善和升級。[3]

  3.2 挑戰

  ***1***中國首先要受到主要是按西方工業大國的利益和意志制定的國際經濟規則的約束和制約,為此要付出較大代價,同時也加劇了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不利地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發達國家將其淘汰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發展中國家的不利地位將持續下去,甚至會加劇。

  ***2***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帶來高風險性。全球金融市場仍有較大動盪,歐元危機迫在眉睫。國際熱錢的湧入可能加大外匯儲備過快增長。經濟全球化,特別是全球金融一體化,使世界各地的鉅額遊資可以在世界金融市場上自由流動,給世界經濟帶來很高的投機性和風險性。

  ***3***經濟全球化意味著在世界範圍內市場經濟的普適化,這將導致國際競爭更加尖銳、激烈,同時由於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而加大了我國在世界經濟競爭中的難度。

  ***4***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面臨資源和生態危機。 由於發展中國家一直在充當發達國家的原材料基地,因此它們的增長都伴隨著資源的巨大消耗和生態的犧牲。許多發達國家將一些高耗能、汙染大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從而進一步加劇了發展中國家資源和生態消耗,有可能使發展中國家的資源消耗殆盡,使其生態遭受毀滅性的破壞。[4]

  4 中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應對策略

  在這種機遇與挑戰並存的複雜局面下,如何應對成為關鍵。

  4.1 維護國家經濟主權,保證經濟安全

  全球經濟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綜合國力的強弱決定著國家經濟主權是否穩固和國家經濟安全是否會受到威脅。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增強綜合國力是發展中國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務。其中最主要的是堅持擴大開放,努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充分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經營方式,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

  4.2 大力推進國內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調整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發達國家之間,通過跨國公司相互交叉投資,企業兼併,在更大規模上配置資源、開拓市場、更新技術,從而實現發達國家間的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升級;另一種是發達國家利用發展中國家廉價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把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4.3 增強綜合國力

  全球經濟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綜合國力的強弱決定著國家經濟主權是否穩固和國家經濟安全是否會受到威脅。西方經濟發達大國之所以沒有經濟主權被侵犯和經濟安全受威脅的憂慮,就是因為它們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並具有以此為基礎的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5 結 論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是加快經濟增長速度、傳播新技術和提高各國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徑,但也是一個侵犯國家主權、侵蝕當地文化和傳統、威脅經濟和社會安全的一個有很大爭議的過程。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是積極影響和消極衝擊同在、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並存。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避免受到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的影響,我國也不能例外。[6]

  面對全球化的新變化,我國亟須尋找新的定位。在機遇和挑戰面前,我們沒有更多選擇的餘地,只能走轉型升級的路子,外貿發展方式要轉型升級,產品製造要轉型升級,整個經濟都要轉型升級。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要從本國實際情況和國家經濟政治利益出發,決定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步驟、速度和深度,儘可能採取有利的戰略決策和方針政策,爭取做經濟全球化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