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虛的食療方法

  腎虛是腎臟精氣陰陽不足所產生的諸如精神疲乏、頭暈耳鳴、腰脊痠痛、遺精陽痿、子不孕等多種病證的一個綜合概念,那麼,有哪些呢?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一

  1、熘炒黃花豬腰

  材料:豬腰500克,黃花菜50克,姜、蔥、花生油、食鹽、糖、芡粉各適量。

  做法:將豬腰切開,剔去筋膜臊腺,洗淨,切成腰花塊;黃花菜水泡發切成段;炒鍋中置花生油燒熱,先放入蔥、姜等作料煸炒,再爆炒豬腰,至其變色熟透時,加黃花菜、食鹽、糖煸炒,再入芡粉,湯汁明透起鍋。

  功效:補腎益脾,固澀精液。適用於腎虛腰痛、早洩、陽痿、產婦乳少。

  2、姜附燉羊肉

  材料:取生薑150克,熟附子25克,瘦羊肉250~500克。

  做法:將生薑洗淨去皮,將羊肉洗淨切塊,與附子同放鍋內加油,再放人適量的糖,用慢火燉,待肉爛時加鹽調味,吃肉飲湯,並儘量吃薑。

  功效:附子為補腎壯陽名藥,羊肉補中益氣。此方對腎陽虛症有良效。

  3、茴香燉豬腎

  材料:取小茴香20克,豬腰1對,蔥、姜、鹽、酒各適量。

  做法:先將豬腰***即豬腎***洗淨後,在凹處剖一口子,將茴香、鹽裝入豬腰剖口內。用白線縫合剖口後,放入鍋內,加蔥、姜、酒、清水適量,用文火燉熟後食用。

  功效:此法適用於偏腎陽虛的腎虛腰痛。

  4、北芪蟲草燉烏雞

  材料:取北黃芪50克,冬蟲夏草15克,烏雞1只。

  做法:將烏雞去毛及內臟,刮洗乾淨,切塊,與北黃芪、冬蟲夏草一同放入鍋內加水燉,待雞肉熟後,加調味品飲湯食肉。

  功效:北黃芪可補氣、養血、益腎、益精髓。此方補腎虛的功效頗佳。

  5、鹿茸枸杞豬腰子湯

  材料:鹿茸10克,枸杞子25克,豬腰2個***去內膜,切碎。

  做法:將豬腰放入鍋中,加生薑小炒至熟,與鹿茸、枸杞放入鍋內隔水燉熟,調味即成***進食時可加半匙白酒***。每星期可食用一兩次。

  功效:補腎陽,適於因腎陽虧損而造成的頭暈、耳鳴、疲倦無力、怕冷等。

  6、冬蟲夏草淮山鴨湯

  材料:蟲草15克,淮山20克,鴨一隻。

  做法:將鴨和蟲草、淮山放入鍋內隔水燉熟,加點調味即可。每星期可食用一兩次。

  功效:滋陰補腎,適用於因腎陰不足而導致的失眠、耳鳴、腰膝痠痛、口乾咽燥等。

  7、杜仲腰花

  材料:取杜仲、川斷各15克,豬腰子1對,白酒25毫升,蔥、味精、醬油、大蒜、姜、鹽、白糖各適量。

  做法:先將豬腰洗淨切成腰花放碗內,加白糖、鹽、酒;另將杜仲、川斷煎取濃汁後加入腰花中。用武火燒熱鍋,倒入腰花速炒熟,然後加入調味品即可食用。每日1次。

  功效:具補肝腎、強筋骨、降血壓的食療作用,適合中老年人肝腎不足所致的腎虛腰痛、腰膝無力、頭暈耳鳴、高血壓。

  二

  粟米

  又稱穀子、稞子。能補益腎氣。《名醫別錄》及《滇南本草》中都說到“粟米養腎氣。”明·李時珍還說:“粟,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

  豇豆

  又稱飯豆、長豆。性平,味甘,能補腎健脾,除脾虛者宜食外,腎虛之人也宜食用,對腎虛消渴、遺精、白濁,或小便頻數,婦女白帶,食之最宜。《本草綱目》曾這樣記載:“豇豆理中益氣,補腎健胃,生精髓。”《四川中藥志》也說它能“滋陰補腎,健脾胃,治白帶,白濁和腎虛遺精。”

  芝麻

  甘平,有補肝腎、潤五臟的作用。如《本草經疏》中就曾記載:“芝麻,氣味和平,不寒不熱,補肝腎之佳谷也。”尤其是腎虛之人腰痠腿軟,頭昏耳鳴,發枯發落及早年白髮,大便燥結者,最宜食之。

  羊骨

  性溫,味甘,能補腎強筋骨。《飲膳正要》認為:“羊尾骨益腎明日,補下焦虛冷。”《本草綱目》中記載:“羊脊骨補骨虛,通督脈,治腰痛下痢;羊脛骨主脾弱,腎虛不能攝精,白濁。”唐代《食醫心鏡》還介紹:“治腎臟虛冷,腰脊轉動不得:羊脊骨一具,捶碎煮爛,空腹食之。”對腎虛勞損,腰膝無力怕冷,筋骨攣痛者,最宜食之。

  牛骨髓

  有潤肺、補腎、益髓的作用。《本草綱目》說它能“潤肺補腎,澤肌,悅面”。對腎虛羸瘦、精血虧損者,尤為適宜。

  豬腎

  性平,味鹹。唐·孟詵認為豬腎“主人腎虛”。《日華子本草》說它“補水髒,治耳聾”。水髒者實指腎臟而言。故凡因腎虛所致的腰痠腰痛、遺精、盜汗及老人腎虛耳聾耳鳴,宜常食之。

  狗肉

  性溫,味鹹,除有補中益氣作用外,還能溫腎助陽,故腎陽不足、腰膝軟弱或冷痛,食之最宜。《日華子本草》認為:狗肉“補胃氣,壯陽,暖腰膝,補虛勞,益氣功。”《醫林纂要》亦云:“狗肉補肺氣,固腎氣。”清代醫家張璐還說:“犬肉,下元虛人,食之最宜。”下元虛者,即腎陽虛弱、命門火衰是也。

  淡菜

  有補肝腎、益精血的功效。《隨宜居飲食譜》中說它“補腎,益血填精”。《本草匯言》亦云:“淡菜,補虛養腎之藥也,此物本屬介類,氣味甘美而淡,性本清涼,善治腎虛有熱。”所以,凡腎虛羸瘦、勞熱骨蒸、眩暈盜汗、腰痛陽痿之人,食之最宜。

  乾貝

  又稱江珧柱。性平,味甘鹹,能補腎滋陰,故腎陰虛者宜常食之,清代食醫王孟英認為:“乾貝補腎,與淡菜同。”《本草求真》中也說它能“滋真陰”,實則指滋補腎陰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