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語文素養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的提升,接下來小編為你推薦,一起看看吧!

  篇一

  【摘要】站在學生髮展的角度,站在語文責任的高度,高品質的語文課堂應始終突出“多元”、“有情”、“智慧”、“問題”“素養”等元素。

  【關鍵詞】小學;語文;素養

  作者簡介:小學高階教師,王友清,男,44歲,中共黨員。現任青海省烏蘭縣柯柯鎮懷燦吉小學教師,從事教育工作27年。他在教學中認真探索教學規律,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與地位”裡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小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小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這就闡明瞭語文素養的重要性。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勞的和諧發展。”由此可見,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的高低與小學生人格的形成有必然的聯絡。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則一直致力於尋找一條能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較好地結合的道路,在幫助學生提高其考試分數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奠定其語文素養的根基。應該說,我還沒有找到最佳的道路,只是在教學摸索中積累了一些粗淺做法,在這裡介紹出來,以期拋磚引玉。

  語文與其他學科不一樣,主要靠“學得”、“習得”,而不僅僅靠老師的“教得”。圍繞“聽說讀寫”,語文教師常常是反覆地教,可很多學生仍然是讀書費解其意,作文不得要領。某些問題,知道了答案,但從真正掌握意義上說,還是不會。其他學科追求的多是“標準”,而語文追求的卻是“妙趣”。一個詞在這裡是敗筆,到了那裡可能就是“生花妙筆”。因此要想真正獲得語文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養對語文知識的情感和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一、語文素養情感的培養

  愛因斯坦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對語文學習充滿熱情,明確目的,全身心地投入,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那麼這種自己當家作主的學習態度,才是獲得語文能力的真正動力。

  首先,我認為要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語文素養的情感。

  生活中的花草樹木,自然風光,人情冷暖,社會發展,時代變遷等都應成為我們關注的物件,只要帶著對生活的濃濃的關愛再加上“心有所求。”那麼,你所閱讀的一切書籍讀物的內容就都會打上你對生活理解的烙印,語文知識就會在你的頭腦中內化為自己的獨特感悟,你的理解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 其次,要培養熱愛讀書的情趣。

  讀書,是增加語文底蘊,豐富頭腦“記憶體”的重要途徑。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的同學看小說會廢寢忘食,閱讀有趣的書時興趣盎然,都是因為“樂此”才“不疲”。心理學研究證明,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索客觀事物的一種認識傾向,它能極大地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狀態,增加快樂的情緒。對閱讀而言,興趣可以激勵讀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閱讀的效率。在興趣濃厚的情況下,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識最容易,記憶東西最牢固,思維最活躍、最敏捷。培養閱讀能力未必一定要從讀名著開始,只要是內容健康的、積極的,富有知識性與啟發性,那麼完全可以從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書籍入手,逐步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再者,輔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保證。

  著名美術家吳為山說過:“讀書的宗旨是使自己進步,恰如聆聽大智大哲大賢教誨。”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出發,從文字出發。要教好語言,要讀好文字,就要引導學生多讀,可以高聲頌讀,也可以靜靜默讀,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細細品味,沒有琅琅書聲的語文課堂語文味必然少了許多。

  閱讀就是一粒火種,只要其實時機適當,足以點亮人們心中的那一盞燈。因此,我們要注意鼓勵學生多讀書。難以想象,一個只讀課本的學生長大了會怎麼樣,至少他的心靈之河不會有豐沛的水源。所以,要激發學生的課內外書籍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力爭讀透適合自己的優秀書籍。我們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認真品味文字,掌握技巧,從而使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發現自我、提升自我,使鑑賞活動成為他們的自覺修養過程。作為一名學生,能獨立閱讀非常重要。

  二、良好的語文素養學習習慣的培養

  良好的語文素養學習習慣對提高語文素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語文習慣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有助於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這種習慣對語言功能的發展,語文規範的形成,語文能力的提高都會起到直接的作用。其實,培養情感的過程也是一個意志磨練的過程,當我們“樂其學”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就變成了習慣。如何養成好習慣呢?習慣在沒有養成的時候,你多少要下一些自我強制的工夫,即要靠自己刻苦訓練,不靠別人教導。學習語文不再只是聽講、作筆記和寫作文那樣枯燥乏味的機械重複,而應是自覺的、有興趣,能動的慣性運動。

  良好的語文素養學習習慣要從知識學習中來,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發現、研究、探索問題能力從哪裡培養?首先要從課堂中培養,小學課堂只有走向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型課堂,才能培養學生的問題能力。教學的本質應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最終學會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因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應著眼於學生的終自發展,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思維品質的培養,以活動促使學生去認真閱讀積極研究,積累營養,學生才不至於“陷入與文化根基斷裂的危險”。教師要想辦法讓學生喜歡我國的經典書籍以及我們的國文,扶著學生紮紮實實走好語文學習的每一步,力爭讓學生對我們的民族語言有深厚的感情,讀書有鑑別,學語文有“靈氣”,寫文章有個性,如果語文教師能為學生打下一個“精神底子”也就能放飛學生明天的夢想。當我們的語文教學真正激發了學生探索慾望,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就會落到實處,語文教學改革才會有光明的前景。但願語文學習成為老師和學生普遍感到快樂和輕鬆的事情,因為學生有了堅實的語文素養和自由寬廣的語文學習空間。學生才能學到的感興趣知識,不斷更新的技能和督教自己的意識和能力。這樣實際教學的時間雖然是短暫的,但對學生的影響卻是長遠的甚至是延續終生的。教師是教者也是學者,學生是學者也是教者。學校、教室、講臺都是師生對話的空間。有什麼樣的課堂,就會培養什麼樣的人才。課堂就像人的素質胚胎,有什麼樣的內涵特徵和文化取向,就會培養什麼樣素質的人才。  “學習從屬於發展,而非相反。” 語文學習只有從屬於學生的生命活動、心靈活動的發展,才能迴歸家園,收穫語言之美、內涵之美、情感之美、精神之美……

  為學習而設計、為創新而設計、依規律而設計,這三條原則,是語文教學設計的基本出發點。

  生活處處皆語文。人與人交往離不開語文。每個人的一言一行折射出你語文素養的高低。作為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主人,在社會實踐中學做人。

  習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表達的過程。學生的習作最能折射學生的內心世界和學生的人格,也是最能體現學生的語文素養。如:語文學習不能僅靠課堂,要利用課外,要利用生活,讓學生去觀察景物,敘述事情,抒寫心理,流露心聲,讓學生記住“生活處處即語文”。同時,對學生習作進行檢查,選出優秀作文讓全班同學交流,提高學生寫作積極性。學以致用的運用語文知識素養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來認識領悟語文素養的重要。提醒我們重視學生語文學習主體性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教師主體性”發揮。健康的教學過程就是教與學雙重主體“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沒有靜靜的思考,沒有問題的探究,沒有朗讀的體驗,這怎麼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出現了思維的空白,體悟的斷層,語文課缺少了語文智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何談起?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們的教育要有感情,是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同樣課堂教學的效度也值得我們深思。效度來自智慧,何謂語文智慧?語文智慧就是教師用語文的方法導學語文,學生用語文的方法學習語文,這也應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基本追求。語文課最精彩的地方是用語文方法教學語文的地方。

  在知識資訊日新月異的今天,知識資訊的吸取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將知識內化為素養,才能豐富人的靈魂,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追求高品質的課堂已成為後課改時代,一線教師傾心締造的一個教育理想。站在學生髮展的角度,站在語文責任的高度,高品質的語文課堂應始終突出“多元”、“有情”、“智慧”、“問題”“素養”等元素。

  總之,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責任重大,責無旁貸,而語文教學是整個教學系統的基礎,搞好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也不是僅靠交流就能達到的,它要求我們去摸索,去深度,去拓展,它還要求社會參與,特別是在這個錯別字滿天飛的年代,更加要凸顯語文素養的不可缺少性。以上內容,只是我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淺見,還需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加以改進,還請各位同仁批評指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