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大版語文三年級上冊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們總結和反思的重要內容,你準備好怎樣來寫自己的教學反思了嗎?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西師大版語文三年級上冊《三袋麥子》教學反思,希望對你有用。

  西師大版語文三年級上冊《三袋麥子》教學反思***一***

  《三袋麥子》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話故事,講的是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節日禮物——一袋麥子後,小豬、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處理了這袋麥子。一年後,土地爺爺故地重訪,並對於小豬、小牛和小猴的不同舉措作出了三種不同的評價。在教學中,如何既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學生各抒已見;又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正確解讀土地爺爺的評價,獲得科學的認識?這些既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又是本文教學中可以出彩的亮點。教學本文時,我主要做如下設計:

  一、生動的語言描述,情境的良好創設

  語文課堂有異於美術課堂,發掘其魅力要靠文字的描繪。因為低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實際生活經驗十分限制,腦海中很難自覺呈現出教材所描繪的情境,所以很顯然,教師形象而有活力的教學語言才是課堂上有效的催化劑。在具體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匯入語:快要過年了,土地爺爺想得真周到,特意把三袋金燦燦的麥子送給三個可愛的小動物,讓它們過個好年,這可樂壞了三個小動物,你們想知道他們是怎麼處理這三袋麥子的嗎?

  語言的描繪,為學生創設一個尋求問題的學習情境,學生頓時興趣盎然,強烈的求知慾望油然而生,為下一步的學習創設了良好的氛圍。

  二、豐富的媒體展示,情境的直觀再現

  1.初設情境,靜態示圖

  多媒體出示:“小豬開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愛吃白麵饅頭和烙餅了……’”;“小牛又看,心想:多好的麥子呀……”;“小猴呢,它覺得面前的是上等的麥種……”的圖片。

  情景搭配文字,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思考這段話向我們展示的情境——三個小動物都非常喜愛土地爺爺的禮物。相機伴隨思考:它們是怎麼處理這三袋麥子的呢?

  2.再現情境,動態示圖

  多媒體出示:“小豬說完不由地舔了舔舌頭”;“小牛抱出另外半袋麥子”;“小猴拉著土地爺爺去看它堆得滿滿的麥囤”的動態圖象情景。讓學生比較這三個小動物的處理方法。相機思考發言:假如,你就是一個動物,面對這樣一份禮物,你會怎麼做呢?我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獨特性的基礎上,正確帶領學生去肯定土地爺爺的多元評價,去分析自己的答案。課堂上,學生沒有簡單地效法小猴,也沒有一味地排斥小豬。答案五花八門:“我會吃一半,種一半”;“我會做出各種各樣的食品送給好多好多人吃”;“我會把麥子送給貧窮的人”。通過這一討論來引導學生多元認同,自覺地去調整認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學生的學習變的豐富多彩,既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更給學生以直觀、深刻的印象,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心靈的情感朗讀,知識的自我消化

  朗讀應是體驗文章情感的重要手段,朗讀有助於學生用整個心靈去理解和體味。在教學《三袋麥子》時,當我看到學生體會到土地爺爺對三個小動物對麥子的處理方法都很滿意時,便及時組織學生朗讀,對小豬的“哈哈大笑”,對小牛的“點點頭”,對小猴“興奮地誇獎”,通過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示範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邊讀邊體會,使學生感受到課文描述的情境,把自己融入到課文的情節中去,把教學過程推向**。

  四、活躍的表演過程,情感的再次昇華

  瑞士發展心理學皮亞傑強調“高度活動”的觀點,闡明瞭活動有利於智力。低年級學生有著較強的表演慾望。因此我儘量開發教材資源,設計表演內容,讓學生參與表演。通過了示範表演、會的站起來表演、同桌互演、上臺表演等多種手段,使學生的情感與被感知的物件融為一體,達到了情感的昇華。學生在表演中學習,在表演中發展自己,課堂氣氛尤為活躍。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採用“教—扶—放”的方法,通過“扣讀導演”、 “以演促讀”使學生的朗讀及理解能力得到明顯提高,也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透徹。

  西師大版語文三年級上冊《三袋麥子》教學反思***二***

  《三袋麥子》***蘇教版第五冊***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童話故事。文章通過小豬、小牛、小猴三個小動物對待麥子的不同態度,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長遠的考慮。文章語言通俗,情節簡單,但對其所蘊含的道理和所描寫的小動物鮮明的個性,學生感悟有一定的難度,往往只看到小猴的優點。因此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就是指導學生看到三個小動物各有所長,都很惹人喜歡。   本堂課可謂樸實無華。但是紮實到位,尤其是字詞教學頗費苦心。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通過不同的方法讓學生加深對三個小動物的理解。在教學小豬時,我主要通過師生之間的互演來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生對錶演的興趣很濃厚,他們把小豬的憨厚可愛的一面表演了出來,並喜歡上了小豬;在教學小牛時,我主要通過課文的內容讓學生採用對話的方式讓學生明白小牛的勤儉;在教學小猴時,我主要通過讓學生觀察書上的圖片明白小猴的做法是聰明的,土地公公的表情已經告訴我們了。最後以“你會怎樣處理這袋麥子” 結束課文,在談到如何處理麥子時,有的同學說要把麥子作成各式各樣的餅子,有的說要把麥子儲存起來,還有的要把麥子全種下地,來年吃一點,種一點,並將多餘的麥子送給其他沒有的糧食的人。多麼可愛,多麼善良的學生啊!三個小動物對待麥子的做法都是可取的,沒有好壞之分,當學生能提出自己的不同做法時,教學任務也就成功完成了。

  西師大版語文三年級上冊《三袋麥子》教學反思***三***

  《三袋麥子》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裡的一篇童話故事。講了過年的時候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小猴各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麵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儲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種下地,一年後收穫了滿滿一囤麥子。同樣是一袋麥子,各人採用了不同的處理方式,結果是不一樣的,而土地爺爺也對他們的不同舉措做出了三種不同的評價。

  面對土地爺爺送來的一口袋麥子:小豬把麥子全吃光了,土地爺爺非但沒有責怪,反而“忍不住”、“哈哈大笑”,覺得小豬憨厚可愛;小牛把麥子儲存起來慢慢吃,最後只剩下半袋麥子,土地爺爺對此“點點頭”,認為小牛“節儉”;而小猴把麥子全種下了地,來年獲得了豐收,土地爺爺忍不住“撫摸”小猴,對小猴的聰明、能幹給予了讚美。當我們學完課文,我問孩子們“你最喜歡哪種小動物?”一個學生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我喜歡土地爺爺,因為他沒有批評小豬和小牛。”雖然該生答非所問,但內心對土地爺爺重“賞”的態度,充滿了喜愛。的確土地爺爺在拜訪中看到了三個小動物之間不同的差異性,但他寬容的承認貪吃的“小豬”憨厚可愛;死腦筋的“小牛”勤儉;做事聰明,但欠科學的“小猴”能幹。他允許、欣賞、享受小動物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他這種教育的態度,贏得了動物的歡迎,也贏得了學生的心。這就是賞識教育。

  課後細細品味課上那為學生與眾不同的答案,給我這樣一種啟示:小豬、小牛、小猴三種小動物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生,他們對待學習和生活有不同的態度。小豬就像課堂中那些不夠聰明,做事無腦,平時勤奮不足,懶惰有餘的後進生;小牛就是那些平時學習踏實,老實本分,聰明不足,勤奮有餘的中等生;小猴就是那些天資聰慧,思維活躍,聰明有餘,***或踏實不足***的優等生。平時的我會因為“小豬把食物都吃了”而批評學生好逸惡勞,不思進取;因為“小牛儲存麥子,最後剩下半袋”而教誨學生凡事要動腦筋,不要死腦筋;因為“小猴把麥子全種下了地,一年吃不上好東西,會苦一年”而告訴學生做事要踏實些,找到更科學,更合理的做法。總而言之,若我是土地爺爺肯定是隻見“瑕”,不見“玉”的。而毫無疑問的是,我這樣的老師並不能得到大多數學生的喜愛,他們更喜歡像土地爺爺這樣的老師,因為他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小動物***,都給予了不同的賞識。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做法:曾為了學生聰明,老說學生笨;為了學生快,老說學生慢;為了學生仔細,老說學生粗心……總是揪住學生的缺點不放,讓負面情緒形成惡性迴圈,讓學生在“我不行”、“我是壞孩子”的心態中歸於失敗。當我和學生共同學習了課文《三袋麥子》後,我發現對待學生的不應該是抱怨,更多應是賞識。賞識應成為我們對待孩子的心態,成為我們的思維方式和信念,因為它是一股神奇的力量,能照耀每個孩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