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信用管理體系建設問題探討論文

  銀行信用是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以貨幣形態提供的信用。銀行信用是伴隨著現代銀行產生,在商業信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銀行信用與商業信用一起構成現代經濟社會信用關係的主體。與商業信用不同,銀行信用屬於間接信用。在銀行信用中,銀行充當了信用媒介。馬克思這樣描述:“銀行家把借貸貨幣資本大量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至於產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相對立,不是單個的貨幣貸出者,而是作為所有貸出者的代表的銀行家。銀行家成了貨幣資本的總管理人。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商業銀行信用管理體系建設問題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商業銀行信用管理體系建設問題探討全文如下:

  摘 要:在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下,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信譽風險等不斷加劇,其中,信用風險為最重要的一項風險,因而對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及其管理體系進行探究顯得尤為必要。基於此,本文就商業銀行信用管理體系存在的建設問題及其完善對策展開深入分析。

  關鍵詞:商業銀行 信用風險管理體系 建設問題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指的是銀行交易物件無法按照事先協議履行義務的可能性,主要由違約風險與信用價差風險組成。由於我國資本市場起步比較晚,因而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相對不高,在管理體系建設、計量手段及管理方法等方面,與國外大型銀行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此種形勢下,分析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現狀,並提出相應的完善對策,對商業銀行的健康、長遠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商業銀行信用管理體系存在的建設問題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國際多家銀行因受到信用風險而倒閉,由此,商業銀行便對信用風險防範及管理報以普遍重視,在此種背景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建設應運而生。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存在的建設問題,主要由銀行自身風險管理缺乏實效性及系統性引起。

  1.1、主客觀因素對信用風險的計量造成制約

  主觀上分析,商業銀行在度量信用風險方面,長期由信貸主管人員對借款物件的財務報表與近期往來結算記錄進行分析,進而作出信貸決策的方法,具有非常濃厚的主觀評價色彩,是一種被動的,靜態的管理方法;客觀上分析,資訊徵集渠道及資訊披露制度比較缺乏,就商業銀行進行分析,我國當前大多數的徵信公司起步晚、規模小、效益不理想;企業之間的資訊也缺乏互通性,透明度不高,許多企業的財務資料難以有效蒐集,部分公開的大企業財務資料也同樣缺乏真實性。

  1.2、商業銀行不具備成熟的信用風險評級體系

  當前,我國眾多商業銀行尚未建立健全的信用風險評估系統,由於信用風險評估水平不高,缺乏對個體信用風險及其造成的損失等問題的深入研究,因而未能使用先進的信用風險模型,對銀行的經營風險難以進行準確識別與度量。此外,商業銀行普遍未能建立以科學識別、度量信用風險機制為基礎的風險預警機制,因而導致商業銀行將借款管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抵押貸款上,而未能建立出有效的分散管理機制,以及具有防範、轉移信用風險作用的衍生產品。

  1.3、嚴重缺乏信用風險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

  信用風險管理工作具有非常強的技術性、複雜性,要求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人員必須經過嚴格的專業培訓,且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否則將對相關產品及業務存在的風險性質難以進行充分理解,更無法採取及時有效的防範風險對策。因此,相比於現代化的風險管理要求,商業銀行現有的信用風險管理技術人才及複合型金融風險管理人才顯得尤為缺乏,給銀行的經營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制約作用。

  2、商業銀行信用管理體系建設的完善對策

  2.1、加強風險管理資訊系統的建立

  商業銀行為實現自身信用風險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就應加強風險管理資訊系統的建立,並落實到銀行日常的業務運營管理中。為取得良好發展,商業銀行應將信用風險管理作為接下來資訊化建設的重心:首先,加大風險管理資訊化建設力度;其次,在做好風險管理資訊系統建設工作的基礎上,完善銀行內部評級工作。商業銀行應將資產評級制度的完善與改造作為基礎,進而逐步建立起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經營導向的信用風險識別管理體系;最後,根據當前信用環境實際情況,開發出具備反欺詐功能的一套風險檢測體系。同時,運用科學的模型對信用風險進行計量,建立出完善的資訊資料庫,加大新型度量模型的開發利用力度;進一步完善信貸檔案管理,確保資料的完整性,派專人進行負責。除此之外,商業銀行還應同相關科研機構及政府部門進行協作,改建信用風險的度量模型,使其充分滿足我國當前風險管理需要。

  2.2、建立健全的銀行內部評級體系

  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中應用內部評級法時,應嚴格按照具體的實施條件與步驟,一方面,在貸款審批許可權結構的制定、貸後管理,及貸款組合報告與分析三個方面應用;另一層面,應用在信用風險限額的設定、貸款損失準備金的確定、風險定價、分配資本以及績效評估方面。對於前一層次,可在近期實現,而後一層次則需要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方可實現。

  2.3、加大高素質風險管理人才的培養

  商業銀行的合理有效運營需以合理裝置機構為基礎。在設定機構過程中,需嚴格遵循相互協調、合理分工、權責一致的原則,在加強銀行內部稽核機構建設的同時,實現完善風險管理部門的建立。在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中,風險管理為其核心技術,為實現信用風險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銀行就必須加強高素質風險管理人才的培養與鍛鍊。在現代化風險管理理念下,相關技術人員需充分掌握計算機應用,精通經濟學、金融學、數學等多門學科。因此,我國相關高等院校及商業銀行應成立專門的機構,加強對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人才的培養,通過為其提供充分的理論學習及實踐鍛鍊機會,進而充分適應現代銀行風險管理需求。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重視信用風險,並建設相關體系對風險進行防範、管理。在商業銀行中,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的目標則為通過信貸業務進行預警,進而採取及時有效的解決辦法,最終實現信用風險的量化計算。在我國當前金融體系下,為促進商業銀行的進一步發展,就應當對銀行信用管理體系存在的建設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並探尋出行之有效的完善措施,從而將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