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讀書筆記精選

  故事梗概

  這是一個剖析了人物糾結痛苦的內心的非典型復仇故事。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從父親的幽靈口中得知娶了母后的新國王克勞狄斯正是將父親毒害的篡位者。想要復仇的哈姆雷特卻因為多慮而猶豫的性格無法直接向克勞狄斯復仇,他假裝發瘋來給自己偽裝,通過排演一出類似克勞狄斯毒死自己父親的戲觀察克勞狄斯的反應,又在向母親質問時意外殺死了大臣波洛涅斯。波洛涅斯之女奧菲利亞深愛著哈姆雷特,在哈姆雷特發瘋與父親被殺的雙重打擊下發瘋最終意外溺水。企圖把哈姆雷特送往英國殺死的克勞狄斯在陰謀沒有得逞後,聯合想要替父報仇的波洛涅斯之子雷歐提斯設計在一場比武中害死哈姆雷特,最終王后誤飲毒酒,克勞狄斯被哈姆雷特刺死,哈姆雷特則與雷歐提斯雙雙中毒劍而亡。

  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一個有著人文主義思想,思想深邃,行動卻顧慮重重,與所處的社會格格不入的孤獨者。他是本劇的中心人物,而劇中大量的獨白在一層層的剖析這個角色豐富而深邃的內心世界。

  哈姆雷特是一個理想的人文主義者形象,也具有人文主義者的弱點。他富有修養,為人謙遜,重視友誼,看重人的價值。他曾說:“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他有他的理想,自然是一個人文主義者所倡導的和平美好,人與人之間有愛的完美社會,因此當父仇的擔子落在他的肩膀上時,就像是約瑟夫坎貝爾在神話學中提出的“英雄拒絕召喚”,他的理想與現實全然不同,讓他無法適應。哈姆雷特知道父親的仇要報,但他在本我的逃避與自我的理智之中受著折磨,他才會說:“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黴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因此他不可能像是雷歐提斯那樣果斷造反殺入宮中,他不可能像綠林好漢一樣毫不在意的去殺人,他會考慮人的價值是不是真的那麼輕能夠輕易剝奪,同樣的,他哈姆雷特的價值,甚而至於一個人生前身後的名譽,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這所有問題都困擾著他,就如同在第三幕第三場中無法向正在祈禱的克勞狄斯下手一樣。因此他顧慮重重,“重重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在當時的環境之下,哈姆雷特的悲劇正是人文主義者的弱點所在,不能平衡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輕重。同樣的,在他的眼裡,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恨也被抽象化,母親的不忠在他看來已經上升到了女性群體上——“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而他的所作所為在他眼中也不僅僅是代表的一個哈姆雷特,而是代表著一個思考主體、一個行為主體的世界觀,他認為他對此是負有責任的。因此一個復仇的事件在哈姆雷特頭腦中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無論是國家的前途,人民的安康,家族的名譽還是個人的責任。一個身體拖著如此繁雜又沉重的思想,自然很難行動。

  哈姆雷特是一個缺乏行動力的人。在父親死後,他懷疑過克勞狄斯是弒君的凶手,他才會在得知時喊道:“我的預感果然是真的”。但他只是懷疑,如果沒有鬼魂出現,他也不可能去著手調查。當他心裡一方面決定要復仇後,他裝瘋、排戲,遲遲不能動手,最終被送往英國。回國之後他更是停止了復仇的行動,反而是在雷歐提斯與克勞狄斯對他的反覆仇中,他得到機會將克勞狄斯殺死。因此絕不可能說哈姆雷特是在“按部就班的復仇”,他沒有一個明確的復仇計劃。以舞臺表演做比喻,哈姆雷特這個演員知道了“做什麼”,但他不知道“怎麼做。”在第四幕第四場哈姆雷特看到福廷布拉斯行軍時,他感慨道:“現在我明明有理由、有決心、有力量、有方法,可以動手幹我所要乾的事,可是我還是大言不慚的說:‘這是該做的事情。’可是始終不曾在行動上表現出來。”這時的哈姆雷特彷彿受了大的激勵,決心行動起來:“從這一刻起,讓我擯除一切的疑慮妄念,讓流血的思想充斥在我的腦中。”但事情恰恰相反,但他從英國回來之後,他不但沒有著手復仇,反而幾乎把復仇忘了乾淨。

  哈姆雷特對於生活的環境,就像是一個異類。他看不慣挪威皇家的禮儀與鋪張浪費,看不慣大臣們阿諛奉承。在全劇中第一次出現時,正是宮廷婚禮普天同慶,他卻一個人“籠罩在愁雲裡”,說:“有些超乎常人的親人,卻又難以苟同。”之類的奇怪的話。而他幾乎比每一個人都更有修養,更有內涵,但就因為舉世皆醉我獨醒,反而讓他成為了一個異類。甚至可以說,莎士比亞在塑造克勞狄斯、波洛涅斯這些角色的時候幾乎是將他們設定成喜劇角色,要麼利慾薰心,要麼多嘴多舌,雖然是王公貴族卻像是市井小民一樣幾乎從不談論國家民族大事,說的都是些家長裡短。唯獨哈姆雷特,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深刻的人。他會考慮“生存還是毀滅”這樣的問題。因此他可以說是一個孤獨者,他的母親他無法信任,“我也不能禁止您因為他給了您一兩個惡臭的吻,或用他玩兒的手指撫摸您的頸項,就把您所知道的事情一起說給了他”;他的朋友們一個個的背叛他;大臣們只會奉承拍馬,而他心愛的奧菲利亞卻太過於單純甚至被當作這場鬥爭中的棋子。哈姆雷特以一人之力在對抗整個環境,他孤獨的走在復仇的道路上,卻還要忍受著內心中更大的鬥爭。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一個內心及其複雜的有血有肉的人。行動力不足,可以說他是優柔寡斷,也可以說他是謹慎小心;過多的獨白,可以說是不沉穩沒有決心,也可以說是思想的波瀾衝破了嘴巴的堤岸。說他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中的矮子”未免又過於誇大其詞,哈姆雷特並不懦弱,當幽靈出現在城堡上時他毫不猶豫的追了上去,當雷歐提斯提出比劍時他也毫無畏懼,但就像是給一匹千里馬套上了過小的鞍韉,馱上了過多的重物,它只會止步不前,想著:“怎麼辦?”

  奧菲利亞

  奧菲利亞是一個被捲入這場鬥爭中不幸犧牲的單純天真女孩子。她一方面沒有任何行動來挽救無論是她所愛的哈姆雷特或者她的親人,但她的存在或去世卻給了哈姆雷特、埃涅阿斯、雷歐提斯等人行動的心理依據。她在無意中成為了本劇許多事件間接的推動者。

  奧菲利亞是個生長於花園之中的貴族小姐,在父親與哥哥的呵護之下對社會上的事情一無所知,在全劇開始前哈姆雷特向她表白了真摯的感情,但在第一幕第三場雷歐提斯出發前對她叮囑年輕人的情感可能只是一時衝動,加上父親嚴厲禁止她繼續與哈姆雷特交往,乖巧順從的她只好答應並推回了哈姆雷特的禮物,還充當了父親與國王試探哈姆雷特的工具。

  哈姆雷特是愛她的,在奧菲利亞的墓前他憤怒的喊道:“我愛奧菲利亞!四萬個兄弟的愛合起來,抵不過我對她的愛。”甚至要不顧一切的要與雷歐提斯拼個你死我活,但哈姆雷特也是無奈的,在復仇的重擔之下,他無法兼顧對奧菲利亞的愛情,畢竟奧菲利亞的父親埃涅阿斯是站在克勞狄斯一邊的,如果繼續保持對奧菲利亞的感情,反而會對她產生威脅。失去了愛情的奧菲利亞變得鬱鬱寡歡,但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教育之下她不可能具有自覺意識,她無力改變,只能接受不幸的“命運。”

  在男權社會下,作為一個未成年的女兒奧菲利亞在國王與父親面前是沒有話語權的,她只能按照別人的要求來履行自己作為子民女女兒的義務。在這場鬥爭之下她無力干涉,只能看著自己的心愛的人痛苦或死亡。她所受到的教育讓她沒有任何辦法去阻止這個局面,但對她來說最痛苦的莫過於看著自己心愛的人掙扎而自己無力幫助。在這場鬥爭之中,沒有人真正關心過她的內心中的痛苦,先是美好愛情的破滅,戀人的瘋狂,再到父親的慘死,各種世間的苦難向她劈頭蓋臉的打過來,但哥哥不在身邊無處訴說,她最終走上了一條與她所愛的人一樣的道路“發瘋。”奧菲利亞的發瘋,可以理解為在男性社會下女性的解脫,她不用再受到禮儀、道德、名譽的束縛,她能暢所欲言,想唱就唱,得到了一種可悲的自由。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奧菲利亞不幸的遭遇反而從社會批判的角度上證明了這句話。一個在當時社會環境之下的女人,無力面對政治上的大風大浪和男人們你死我活的鬥爭,只能像是一隻綿羊一樣坦然的面對突如其來的悲慘境遇。當她投水自殺時“她的衣服都散開,她就像美人魚一樣漂浮水上”,安詳的離開了這個無力抵抗的監獄般的時代倒也算一件幸事。

  結構分析

  哈姆雷特是一個鎖閉式結構的劇本。其閉鎖式的特點主要通過如下幾個特點表現出來,

  1、有完整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以第一幕鬼魂出現向哈姆雷特講述祕密作為開端,引入了哈姆雷特的人物行動線:復仇;發展部分主要圍繞著哈姆雷特的種種復仇行動:裝瘋、排戲、與母親對峙,但非但沒有向復仇靠近還使得自己被送到英國,懸念被進一步提升;在高潮部分,渴望復仇的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兩人比劍,在外部動作達到高潮的同時,觀眾知道克勞狄斯與雷歐提斯在比賽中暗中設計要毒害哈姆雷特,懸念也被提到了最高。結局最終哈姆雷特與雷歐提斯雙雙中毒劍,王后誤飲毒酒而死,哈姆雷特臨死前將克勞狄斯殺死,所有主要人物基本死去。哈姆雷特成功復仇,但也換來了一個悲慘的結局。

  2、情節有突變突轉。哈姆雷特在第一幕決定復仇後,全劇最大的懸念就是他能否復仇。觀眾能看到他的一個個行動,但在哈姆雷特誤殺埃涅阿斯後,克勞狄斯有了正當的理由將哈姆雷特送往英國並暗中指使英國國王將哈姆雷特殺死。哈姆雷特似乎徹底斷絕了復仇的可能,而且性命將受到極大的威脅。這將逐漸進行的復仇行動忽然急轉直下,觀眾的懸念被提了起來。但哈姆雷特在幕後展現了他另一方面的性格:機智、勇敢,他偷使臣的信件,並跳到海盜船上得救,他重新回到了丹麥。這個突轉的結局使得讓克勞狄斯的形式更加緊迫,才設局暗害哈姆雷特。所有人物都被逼到將要劇烈碰撞的高潮上。

  3、劇情一般從臨近高潮的地方開始,前事用回敘的方式引入。全劇開始時時值老丹麥國王去世,新王也就是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勞狄斯***娶下嫂子,新婚的快樂氣氛在掩蓋喪葬的悲傷,哈姆雷特作為一個聰明敏感的人,已經開始懷疑克勞狄斯,並對母親的不忠大感不滿。憤怒與憎惡在他心裡醞釀,即將爆發但缺少一個契機。鬼魂的出現成為了全劇的導火索,它將克勞狄斯毒害老國王哈姆雷特的前情告知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開始復仇。

  本劇有多條線索貫穿,最主要的一條是哈姆雷特的復仇,另外還有雷歐提斯的復仇與福廷布拉斯的復國。雷歐提斯的復仇源於哈姆雷特將埃涅阿斯誤殺,由哈姆雷特而起,最終將哈姆雷特直接推到了殺死克勞狄斯與被殺的結局上,是本劇非常重要的一條線索。而福廷布拉斯兩次直接出現,多次在人物的談話之中談及,他與哈姆雷特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兩人最大的不同就是行動力,福廷布拉斯為了向丹麥復仇在國內秣馬厲兵,由帶著軍隊為了榮譽與瑞典人爭奪一塊彈丸之地,哈姆雷特誇他說:“統帥的是一個嬌養少年王子,勃勃的雄心振起了他的精神,使他蔑視不可知的結果。”在第五幕結尾哈姆雷特復仇成功但已經搭上了太多不必要的生命的時候,福廷布拉斯班師回朝,哈姆雷特臨死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可以預言福廷布拉斯將被推戴為王,他已經得到我這臨死之人的同意,你可以把這兒所發生的一切事情告訴他。此外別無它言。”可見哈姆雷特的眼裡,福廷布拉斯是值得肯定的,甚至可以說是自己所理想的,勇敢、果斷,有行動力。

  之所以說哈姆雷特是一個非典型的復仇故事,因為《哈姆雷特》圍繞的並非是“哈姆雷特的復仇”,而是“想要復仇的哈姆雷特”。如前所述哈姆雷特不是有果斷的行動力的人,他復仇的最大障礙並非是克勞狄斯有多麼多的護衛或者多麼提防他,而是他自己——思想與行動之間的不調和。作為主角他是被捲入整個事件之中的,他“不得不”復仇,他才會說:“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黴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全劇主要圍繞的不是他的復仇行動,而是他的內心變化與掙扎:他得知父仇後的氣憤但又不情願,裝瘋,向克勞狄斯排戲試探,責問自己的母親,看見英勇的福廷布拉斯自比後的懊惱,心愛的奧菲利亞死時的痛苦與憤怒。哈姆雷特對抗的並非是一個個人,而是作為一個異類在與環境抗爭,因此他選取的行動似乎不能為大眾所理解,他為什麼要排戲看克勞狄斯的反應?為什麼把自己裝瘋的事情告訴有可能報告克勞狄斯的母后?但實際上他的躑躅不前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有著不似世俗的人文主義者的思想。這是理解哈姆雷特這個人物最需要深入角色體會的複雜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