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傳統教育體系中的特色教育內容,其特色在於從思想、道德、政治思想、價值觀和綜合素質方面對教育物件進行引導、培養、塑造。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摘 要:對幸福的追求是人類永恆不變的話題,而正確的幸福觀是實現幸福人生的重要保證。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力量。培養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有助於他們福而思進、立志勤學,既可以增強他們為個人的幸福事業而奮鬥的信心,也可以提高中華民族創造與感受幸福生活的能力。因此,幸福觀教育是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幸福觀日益受到重視的社會背景下,在借鑑有關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中學生幸福觀的現狀和影響因素,並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思想政治;中學生;幸福觀教育

  2012年以來,有一句話流行語是全國人民都熟知的“你幸福嗎?”這是中央電視臺在國慶期間進行的一項基層百姓幸福感調查。被調查者涉及城市白領、鄉村農民、外出打工仔、在校大學生等等各行各業人士,人們對幸福提出了自己不同的定義,我們把這些對幸福的不同定義界說為成為個人的幸福觀。作為社會特殊群體的中學生,他們的思想觀念代表著青少年人的主流和方向,也關係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影響著社會的文明和進步。而且中學階段正處於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期,此階段的學生對社會充滿好奇心,自我意識逐步加強,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但同時又缺乏一定的是非判斷能力。因此,在加強和改進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新形勢下,教育中學生理解、創造、並享受幸福,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影響中學生幸福觀的因素

  1.當前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個人物質生活水平的影響

  社會生產力水平和個人物質生活水平對人的幸福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人們的幸福觀是不同的。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物質生活資料缺乏,原始人以獲得食物作為生存的基礎,對幸福的認識處於一種尚未開啟的狀態;我國的封建社會時期和西方的中世紀時期,人們則把自己的幸福藉助於上天、封建統治者和宗教信仰中的上帝;到了近代工業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物質產品層出不窮,人們對幸福的追求也開始以物質的滿足為目標,幸福變成了物慾的象徵。而我們如今所處的現代社會,生產力更進一步發展,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了改善。但是當前我國依舊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處於發展中的水平,作為社會人的中學生及其幸福觀也深受當前生產力狀況的影響。

  2.傳統文化和新的社會思潮的影響

  根據一些調查研究顯示,當前中學生的幸福觀深受社會文化和社會思潮的影響。民族傳統文化以及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的傳入和滲透,產生了許多新的社會思潮,這些文化或思潮不僅影響著中學生的心理與生活方式,也影響著他們的幸福觀和思維方式。積極的文化因素和思潮能夠激勵中學生奮發向上,如“五四精神”“雷鋒精神”等可以有效地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樹立積極投身祖國建設的理想信念,把個人的幸福與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聯絡在一起。相反,落後、腐朽和消極的文化或思潮則會使中學生頹廢、墮落,產生功利主義、個人主義、極端自由主義的思想,影響著他們的積極幸福觀的形成。

  3.幸福觀教育的影響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正確感知幸福的能力。實踐證明:正確感知幸福,是一種需要磨礪和培養的能力,幸福觀與人們所接受的教育有明顯的相關性。中學生作為正在接受系統教育的群體,其怎樣認識幸福、感受幸福、創造幸福的能力都會受到其所受教育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既包括家庭的教育的影響,也包括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在中學生幸福觀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必然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需要良好的家庭、校園和社會環境。

  二、中學生幸福觀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的提出,“幸福”一詞也越來越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關於幸福感的各種調查也愈來愈熱。中學生作為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其幸福觀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相關學者的重視。根據這些調查研究顯示,中學生的幸福觀主流是正確的、積極的、向上的,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

  1.金錢至上的幸福觀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就是金錢至上,物質第一,而中學生的幸福觀也深受其影響。在有關學者的採訪調查中,很多學生對幸福的定義就是家庭有錢、吃高檔餐廳、穿名牌衣服、住高樓別墅、有名車接送上學、用品牌手機等等。據有關學者的調查顯示,很多中學生認為:“如果我有足夠的錢,我就會生活得很幸福”,“物質上的充裕就是幸福生活的前提”“有錢就有幸福,沒錢根本談不上幸福”,“只要有了錢,有了充足的物質享受,就是美好人生”,而對基本的精神修養則不屑一顧。

  2.個人主義的幸福觀

  當代中學生大多都是90後,甚至是00後的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和親人的溺愛。同時他們的出生和成長正處於中國社會的轉型時期,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西方社會思潮的湧入,中學生對西方文化價值觀認識中產生的一些偏差使他們對幸福的認識帶有明顯的個人主義和自私主義的色彩。以自我為中心,以實現個人的利益和快樂為前提,忽視他人和集體的利益,缺乏集體主義價值觀。

  3.功利主義的幸福觀

  目前許多中學生對自身狀態和現實利益的關注越來越明顯地傾向功利,講求感觀的快樂。努力學習的動力是考上名牌大學,取得功名利祿。而很少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精神幸福理想;幫助別人也摻雜著一定的目的性,失去了“助人為樂”的道德幸福追求。

  4.感知幸福的能力不足

  有時候幸福就在身邊,很多小事都可以提升個人的幸福感。中學生的抽象感知思維能力還不夠成熟,所以對身邊的許多幸福感受能力不強,就會出現有的中學生認為自己沒有富裕的家庭,沒有優秀的學習成績,沒有出眾的外貌等而陷入自卑之中,覺得自己生活不幸福。   三、對中學生進行幸福觀教育的對策

  1.加強精神幸福觀的教育

  精神幸福觀教育就是指超越純物質愉悅的層次,站在精神愉悅的高度來體驗幸福的幸福觀念。精神幸福觀並不排斥人們追求物質生活的優越性,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人對其生存享受和發展的客觀條件的依賴和需求,完全是正當的,滿足正當需要是人不可剝奪的權利,尤其是處於身心成長中的中學生來說追求物質享受更是人之常情。但是作為教育者應該讓學生明白,如果一個處於生命盛年的人只知道單純的吃喝玩樂,只知道金錢享受,那麼他就如同動物一般,這種幸福感也只能是動物水平的幸福。作為有理想、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來說,就要在物質追求的基礎上注重精神需要,注重文化修養,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高層次的幸福感。

  2.加強集體主義幸福觀的教育

  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強調個人幸福與集體幸福的雙向統一。個人有權追求和滿足自己的正當利益,實現自身的幸福追求。但同時個人的幸福只有在集體幸福的情況下才能實現,為大多數人著想,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這是個人獲得幸福的保障。教育者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如專題講座、課堂教學、觀看影片、社會實踐等活動培養中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幸福感,促進他們集體主義幸福觀的形成。

  3.加強思想道德修養的教育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金錢、地位、名聲、享樂等只能是獲得幸福的一種外在的輔助性手段,而要想得到持久的幸福,就必須擁有良好的德性。好的道德修養能使人心胸開闊,保持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積極應對人生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和矛盾;能使人樹立崇高理想,樂於幫助別人,體驗給予帶來的快樂,達到心靈的寧靜和愉悅,從而產生髮自內心的幸福感。相反,如果缺乏道德修養,人的歸屬感常常難以得到滿足,就會產生孤獨感、壓抑感和失落感。行為上表現出心胸狹隘、人際關係緊張、缺乏前進動力,最終陷入迷茫和痛苦,他們就不可能有真正幸福感的體驗,也就更談不上形成正確的幸福觀。因此,在中學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就應該注重對學生道德修養的加強,從而促進他們正確幸福觀的形成。

  4.培養感知幸福的能力

  培養中學生感知幸福的能力,首先要樹立多元的幸福觀,讓學生明白幸福的來源有很多方面,身邊的每一個物質和精神條件都可以帶來幸福,比如,家庭不是足夠富裕,但是溫馨和諧這就是幸福,外貌不是美麗動人,但是身體健康這就是幸福,學習成績不是名列前茅,但是努力認真這就是幸福,等等。讓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小幸福,身邊的簡單幸福,不斷提高感知幸福的能力,提高幸福指數。其次,要對學生進行感恩練習,心理學調查研究顯示,把自己感激的事物說出來和寫出來能增加一個人的快樂。因此,讓學生每天記錄下自己感謝的人和事,從而提升他們的快樂感,使他們精力充沛,產生幸福感。再次,對學生進行快樂療法,讓學生每天寫下幾件自己認為快樂的事情的起因和過程。這樣經過幾個月之後,學生的快樂會增加而壓抑會減少,他們也能學會從生活中尋找快樂,珍惜生活中所有能帶來快樂的事物。

  5.營造良好的幸福觀教育環境

  中學生的幸福觀教育需要良好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首先,營造一種和諧寬鬆,充滿愛的家庭氛圍,同時要加強父母的幸福觀教育,構建和倡導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其次,要規範學校秩序、美化校園環境,創設高尚的辦學精神和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再次,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法制建設,在新舊觀念更迭和中西方意識形態碰撞中不斷豐富中學生的精神生活,促進他們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學生獲得幸福”,而我們中學的很多課程都是在教學生如何更好地思考、如何更好地閱讀、如何更好地寫作,很少有課程教學生如何更好地感受幸福、快樂的生活。21世紀,是一個充滿壓力的時代,對於身心發展不成熟的中學生來說,需要接受必要的幸福觀教育,從而提升和發展他們健康的精神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