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識點重點複習

  想學好地理,就要做好背誦內容的準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1.經緯度對中國氣候的影響:中緯度為主體,南北所跨緯度大,以中緯度氣候為主體。

  2.海陸格局對中國氣候的影響:亞歐大陸的東部,太平洋西岸,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風氣候──東亞季風。

  3.地形因素:中國山地眾多且高大,走向複雜,對氣團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種作用,致使氣候分異複雜。

  4.下墊面因素:中國地理空間下墊面環境複雜多樣,且存在著許多性質較為均一的大地貌單元,形成了許多特徵典型的地方性氣候。

  5.洋流因素:中國近海以黑潮暖流為主體,對過境氣團有增溫增溼的作用,加強了夏季風的勢力。

  6.青藏高原的影響: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勢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許多聳立於雪線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高原的外緣,高山環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於周圍盆地、平原之上,襯托出高原挺拔的雄偉之勢。高原面積250萬平方千米,東西長3000千米,南北寬1500千米,跨15個緯度。而且高原幾乎佔冬季中緯度對流層厚度的1/3以上,成為中緯度大氣環流中的一個龐大的障礙物。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無疑起著巨大的作用。

  ***1***阻擋高原兩側冷峻氣流的交換,擴大西風帶的影響範圍

  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沒有露出水面的大石頭對河流的影響一樣,使冬季500mb***3~4千米***以下的西風帶發生分支、繞流,形成南北兩支氣流。北支氣流一部分沿阿爾金山成東風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連山成西或偏西北風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東部匯合成西北氣流,流線呈反氣旋彎曲,形成動力高壓脊,使高原地面冷高壓進一步加強,並有利於冬季風南下。高原的約束使冬季風的勢力較強。南支氣流在高原西南面為西北氣流,繞過高原南側轉為西南氣流,流線呈氣旋性彎曲,產生動力性低壓槽,在槽前暖溼氣流的影響下,我國南方與北方冬季氣候有較大差異。南北兩支氣流在長江中下游匯合,形成北半球最為強大的西風帶。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冷空氣由於受高原地形的阻擋和擠壓,向我國東部地區傾瀉到更南的緯度。高原東側的西南地區,地處高原西風帶的背風位置,風速較小,天氣、氣候別具一格。

  青藏高原的動力作用還表現在它對於近地面氣流的屏障作用。東西方向上,它阻滯了隨西風氣流東移的天氣系統,南北方向上它直接阻擋著我國西部對流層冷暖空氣的南北交流。冬季高原阻擋冬季風南下,使南側的印度與同緯度其它地區相比溫度高,氣壓低,氣溫年較差小。同時西風帶氣壓系統受高原阻擋在其西側停留、減弱、消亡,而東側的四川盆地一帶則又相對平靜,氣流擾動較少,風力較弱。高原北側又不易受南來暖溼氣流影響。有利於冷空氣堆積,進一步加強蒙古高壓的勢力,進而產生對我國東部地區的強寒流影響。而高原阻擋海洋溼潤氣流進入我國西北盆地,形成少雨的燥熱天氣,使我國新疆極端乾旱,成為少有的少雨區和無流區。

  ***2***高原季風的出現,使我國季風性氣候尤為突顯

  青藏高原表面的物理性質和同高度自由大氣相比有很大差異。夏季高原成為熱源,氣流在高原面上輻合,形成青藏熱低壓,這個熱低壓從春季就逐漸發展、演化,到5、6月初基本形成,盛夏達到最強盛,它的形成破壞了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的連續分佈。冬季高原面降溫迅速,加上地勢高,冰雪面積大,形成低溫高壓中心。夏季高原熱低壓的形成有利於高原面上氣流的輻合,而冬季又有利於高原面上氣流的發散。氣壓場的季節性變化引起了區域性環流的季節性變換,夏季高原周圍氣流流向高原,冬季高原上氣流又流向四周,從而形成高原季風。

  冬季冷高壓加強鄰近地區氣流的下沉,高原冷高壓與蒙古高壓的迭加使高原北側的蒙古高壓得以加強,勢力尤為強盛,冬季風影響大半個中國。夏季高原熱低壓吸引大氣向高原輻合,使高原南側的印度低壓進一步加強。與太平洋副高和南半球副高產生了更加強大的氣壓梯度,加強、加速西南和東南季風。冬夏季高原面上氣壓場的配置所形成的氣流場與亞歐大陸冬夏季氣壓場及其所形成的氣流場剛好吻合,從而加強了中國冬夏季風的強度。也改變了我國氣壓場的形勢,增加了我國季風氣候的典型性、廣泛性和複雜性。

  ***二***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範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

  3、岩石成因分類:岩漿岩***噴出巖和侵入岩***、沉積岩***層理構造、有化石***、變質岩。

  4、地殼物質迴圈:岩漿冷卻凝固→岩漿岩-外力→沉積岩-變質→變質岩-熔化→岩漿

  5、地質作用:

  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6、地質構造的型別: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巖塊-地壘、下沉巖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10.外力作用與常見地貌:

  ①流水侵蝕--溝谷、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彎曲的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積--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③風力侵蝕--風蝕溝谷、風蝕窪地、蘑菇石、風蝕柱、風蝕城堡等

  ④風力沉積--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黃土高原;

  11、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絡、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境要素都體現出乾旱特徵。

  12、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有:

  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1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①山地所處的緯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陽坡、陰坡;④迎風、背風坡。

  14、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

  1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佈、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16、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兩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②地質災害的防禦:提高建築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三***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層大氣組成:穩定比例的幹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氣溫隨高度變化氣流狀況其它特徵與人類關係

  對流層越高越低對流佔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天氣現象

  平流層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範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晒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例項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瞭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圖示及例項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2***大氣運動形式:

  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圖示及說明***;舉例:城郊風;海陸風;季風主要原因

  熱力環流分解:冷熱不均引起大氣垂直運動

  水平氣壓差

  水平氣流由高壓流向低壓

  大氣水平運動***風***:

  形成風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壓差***或水平氣壓梯度力***

  影響風的三個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風向的決定:

  1力風***理論風***--垂直於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

  2力風***高空風***--平行於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

  3力風***實際地表風***--斜穿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實際地表氣壓場中的某點風向的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