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期末會考資料

  地理知識背誦之餘還要會理解,不然是無法拿到除了選擇題之外的分數的。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一***

  冰島北歐國家,西隔丹麥海峽與格陵蘭島相望,東臨挪威海,北面格陵蘭海,南界大西洋。首都雷克雅未克。地理上冰島經常被視為是北歐五國的一員。

  面積為10.3萬平方公里,為歐洲第二大島。是歐洲最西部的國家,位於北大西洋中部。冰島1/8被冰川覆蓋,冰川面積佔80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約4970公里。 整個冰島是個碗狀高地,四周為海岸山脈,中間為一高原。大部分是臺地,臺地高度大多在400至800米之間,個別山峰可達1300至1700米,冰島最高峰是華納達爾斯赫努克山***2119米***。低地面積很小,西部和西南部分佈有海成平原和冰水沖積平原,平原面積佔全島的7%左右。無冰川流過的海岸線不規則,多峽灣、小海灣。其他沿海地區主要為沙灘,岸外的沙洲形成潟湖。

  冰島有100多座火山,以“極圈火島”之名著稱,共有火山200至300座,有40至50座活火山。主要的火山有拉基火山、華納達爾斯火山、海克拉火山與卡特拉火山等等。華納達爾斯赫努克火山為全國最高峰,海拔2119米。冰島幾乎整個國家都建立在火山岩石上,大部分土地不能開墾,1963年至1967年在西南岸的火山活動形成了一個約2.1平方公里的小島。

  冰島是世界溫泉最多的國家,所以被稱為“冰火之國”。全島約有250個鹼性溫泉,最大的溫泉每秒可產生200升的泉水。

  冰島多噴泉、瀑布、湖泊和湍急河流,最大河流錫尤爾騷河長227公里。冰島屬寒溫帶海洋性氣候,變化無常。

  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較同緯度的其他地方溫和。夏季日照長,冬季日照極短。秋季和冬初可見極光。冰島有“火山島”、“霧島”、“冰封的土地”、“冰與火之島”之稱。地熱資源豐富,溫泉廣佈。

  ***二***

  凍土分佈區氣候嚴寒或幹寒,且有永凍層,土壤自然肥力很低,不經改造不宜於農用,冰沼土上生長有鹿的主要飼料——地衣,所以發展養鹿業乃是利用冰沼土的重要途徑之一。

  凍融作用

  凍土地區氣溫低,土層凍結,降水少,流水、風力和溶蝕等外力作用都不顯著,凍融作用則成為凍土地貌發育的最活躍因素。隨著凍土區溫度週期性地發生正負變化,凍土層中水分相應地出現相變與遷移,導致岩石的破壞,沉積物受到分選和干擾,凍土層發生變形,產生凍脹、融陷和流變等一系列複雜過程,稱為凍融作用。它包括融凍風化、融凍擾動和融凍泥流作用。

  在凍土地區的岩層或土層中,存在著大小不等的裂隙和孔隙,它們常被水分充填,隨著冬季和夜晚氣溫的下降,水分逐漸凍結、膨脹,對圍巖起著很大的破壞,使裂隙不斷擴大。至夏季或白晝因溫度上升,冰體融化,地表水可再度乘隙注入。這種固溫度週期性變化而引起的凍結與融化過程交替出現,造成地面土***巖***層破碎鬆解,這種作用稱為凍融風化。凍融風化不僅造成地面物質的鬆動崩解,形成了凍土地區大量的碎屑物質,而且在沉積物或巖體中還能產生冰楔、土楔等冰緣現象。由於地表水週期性地注入到裂隙中再凍結,使裂隙不斷擴大併為冰體填充,形成了上寬下窄的楔形脈冰,稱為冰楔。冰楔的規模大小不一,小的楔寬只有數十釐米,深不足1米;大的楔寬可達5~8米,最大深度可達40米以上。當冰楔內的脈冰融化後,裂隙周圍的沙土充填於楔內,形成沙楔。沙楔也可能是地面凍裂以後,沒有形成脈冰,砂土就直接填充在裂隙中。

  融凍擾動一般發生在多年凍土的活動層內。當活動層於每年冬季自地表向下凍結時,由於底部永凍層起阻擋作用,結果使其中間尚未凍結的融土層***含水土層***,在上下方凍結層的擠壓作用下,發生塑性變形,形成各種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融凍褶皺,又稱冰卷泥。

  融凍泥流是凍土地區最重要的物質運移和地貌作用過程之一。一般發生在數度至十餘度的斜坡上。當凍土層上部解凍時,融水使主要由細粒土組成的表層物質,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從而使上層土層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融凍介面向下緩慢移動,形成融凍泥流,年平均流速一般不足1米。由於泥流順坡蠕動時,各層流速不一,表層流速大於下層,所以有時可把泥炭、草皮等捲進活動層剖面中,產生褶皺和圓柱體等構造形態。

  ***三***

  通俗地說,就是水錶有冰層,且破裂成塊狀,冰下有水流,帶動冰塊向下遊運動,當河堤狹窄時冰層不斷堆積,造成對堤壩的壓力過大,即為凌汛。

  中國多數江河的暴雨洪水發生在伏秋大汛期,有密切關係,所以各地區汛期的起止時間不一樣。汛期***主要指伏秋大汛***起止時間的劃分,一般用該時段洪水發生的頻率來反映。以暴雨洪水的季節性與雨帶南北移動和颱風頻繁活動超過年最大洪峰流量多年平均值的洪水稱為“大洪水”。汛期時段的確定,是要保證90%以上的“大洪水”出現在所劃定的時段內;主汛期則以控制80%以上的“大洪水”來確定時段。例如:江南地區4~9月是汛期,5~6月是主汛期;珠江4月中旬至9月為汛期,其中4~6月為前汛期,7~9月為後汛期,5~6月是主汛期;長江5月至10月中旬為汛期,7~8月是主汛期;淮河6~9月為汛期,7~8月是主汛期;黃河7~10月為汛期,7~8月是主汛期;海河7~8月為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主汛期;松花江7~9月為汛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主汛期。分析表明,中國各地汛期開始時間隨雨帶的變化自南向北逐步推遲,而汛期的長度則自南向北逐漸縮短;珠江、錢塘江、甌江和黃河、漢水、嘉陵江等有明顯的雙汛期,前者分前汛期和後汛期,後者分伏汛期和秋汛期;7~8月是全國大洪水出現頻率最高的時間。

  世界各地汛期各不一樣,例如非洲的尼羅河每年的7~10月為汛期,美國的密西西比河2~5月為汛期,南美洲的亞馬孫河6~7月為汛期。

  另外,由於暴雨比洪水超前,加上防汛工作的需要,政府部門規定的汛期一般要比自然汛期時間長一些。如政府部門規定珠江汛期起止時間為4月1日~9月30日,長江為5月1日~10月31日,黃河為7月1日~10月31日,松花江為6月1日~9月30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