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如何學習更有效

  中學階段,很多學生犯了一個很嚴重“錯誤”,認為懂就會、會就對、對就透。但事實上數學學習卻是懂不一定會、會不一定對、對不一定透。也就是聽懂≠學會≠做對。

  那麼我們怎麼樣才能讓“聽懂≠學會≠做對”變成“聽懂=學會=做對”?一起來看看:

  一、何為聽懂

  聽懂什麼?聽懂一節新課知識重難點,一節複習課的知識要點,一節習題課易錯點等等。

  全國各地初中數學課堂每節課時間一般在40--45分鐘之間,老師要在這麼短時間內講授新知識,解決重難點,又要鞏固練習等等,這時候需要學生較強的注意力,及時跟上老師的教學進度,“聽懂”一節課。

  思維跟上老師的教學思路和板書;及時做筆記,記錄自己需要的知識;耳朵聆聽,嘴裡默述,大腦運轉,充分利用眼、耳、嘴、手等通道接收知識。這樣聽懂一節課、一個知識點就會很容易。

  二、何為學會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以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那麼學會的標誌是什麼呢?

  學會釣魚方法,自己會釣魚,就是“學會”。數學學會就是“能給自己解釋清楚或給別人講懂”,而不是半生不熟、似懂非懂,講到一半講不下去。

  三、何為做對

  考試是一件很現實的事情,只看分數,而不是看你懂不懂。考試時把題做對才給分,懂了會了都不給分。那麼怎樣才能做對呢?

  做題目要看清楚所給的條件,很多學生為了趕時間,超進度,題目看的很隨便,一目十行。

  做題目是根據題目所給的條件去做,所以要根據所給的條件,想一想該用哪些學過的知識,靈活運用,進行計算。解題時,就是啟用你的知識儲備,把你學會的用起來。一道題目可以分解成幾個小題,我們只需要把每個小題都一一解決即可。

  考試過程中,做完一道題之後第一件事情最好不要急著做下面的題目,而是將計算結果帶進去驗算一遍,尤其是數學中的解方程。但在考試中很多學生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更談不上有時間檢查了,就不去檢查。其實時間不夠用,那說明你還不會。

  如果有時間檢查,我們再回過頭檢查,發現與第一次結果對不上,要確定哪個結果對,還需要再做一遍,那麼多耗去的時間是原來的2倍。

  有時間直接檢查,至少整個題目剛做過,思路還是“熱”的,檢查起來會事半功倍。

  學好數學只要做到先聽懂、在學會、去做對,把“聽懂=學會=做對”連起來,數學學習就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