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教學改革的方法

  怎樣才能上好一堂地理課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信這些文字對你會有所幫助的。
 

  中學地理課全面恢復近20年來,我國的中學地理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教師隊伍日益壯大,教師素質顯著提高,教材建設不斷加強,教學裝置漸臻完善,教學改革也逐步深入,這些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基礎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近幾年來,隨著全國各地相繼把地理確定為高考的非考科目之後,在突然失去升學“指揮棒”驅動力的情況下,中學地理教育的地位迅速下滑。在不少地區,產生了學生偏科厭“地”、家長冷眼看“地”、教師改行離“地”、領導投資易“地”的“地危機”,從而不利於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不利於黨的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和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為力圖克服這一不良傾向,鞏固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理教育取得的成果,努力完成世紀之交中學地理教改的重大課題。

  一、轉變觀念

  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質。在我國目前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關鍵時期,作為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學,能否經受住長期以來形成的“應試教育”思想的衝擊,堅定努力地把素質教育的思想貫徹於教學始終,這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是一場考驗。

  地理學科是中學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它以地理科學知識為基礎,結合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於一體,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的提高,其優勢地位是別的學科不可取代的。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的領導,應在努力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的前提下,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解決好當前中學地理教學方面存在的突出性問題。要督促學校嚴格按照中學課程計劃和地理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教學,堅決制止有些學校濫砍、濫佔、濫擠地理課時和壓縮地理教學投入的不良傾向;要有效地制止中學地理教師的流失,穩定教師隊伍;應迅速糾正少數學校對地理教師的不公正待遇,不得在評職、晉級、獎金、住房等方面人為地壓低地理教師,而妨害他們的切身利益,也不能在業務進修、教學研討、外出學習考察等方面,剝奪地理教師正當的工作權利。

  作為直接耕耘於中學地理教育陣地的每一位成員,在目前“轉軌”階段地理教育所面臨的困境面前,再不能永無休止地怨天尤人、消極悲觀和無視現實地盲目抗爭,也不能被動地等待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所涉及的教育本身和社會各方面深層次的問題都完滿解決後,來自然而然地走出困境,而是應當積極、理智且勇敢地闖出一條新路,首當其衝地從困境中“突圍”出去。這就需要站高望遠,在全國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認識到原來高考科目的設定方案,不可能成為一成不變的金科玉律。在高考已取消地理達數年之久的負效應面前,我們在積極多方爭取國家儘快地出臺一個合理的、科學的、有利於中學地理教學的高考新方案的同時,也決不能把地理教育的命運只附著在高考這一棵樹上,而是應當面對現實,充分利用高考不考地理的“鬆綁”機會,在認真總結過去地理教學經驗和不足的基礎上,根據變化了的教育、教學形勢,適時地抓住獲得生機、發揮優勢的各種有利因素,努力使中學地理教育由衰轉興。

  二、加強教研工作的力度

  近年來,擬訂中學地理教學大綱和中學地理教材改革的步伐很快,今後還將繼續改革。要適應這一變化,廣大教師就必須認真學習、領會地理教學大綱的基本精神,明確地理教學的目的和任務,以及完成這些任務的途徑和方法,使地理教學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科學的標準。 教師要特別重視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把握各知識點在結構中的地位,明確它們所處的層次和講授的深度和廣度。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設計科學的教學過程,實施大綱規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地理教學的實踐必須有理論作指導,才能健康順利地發展。目前一些新的教學方法都是在新的教育理論和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教研活動應注意把教學過程作為一個系統進行研究,教學時能夠力求選擇最佳的課堂教學模式,重視課堂教學的資訊反饋和總體控制,把握課堂教學過程的動態平衡,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作為教學管理人員和地理教研員,要及時發現和推廣教師在地理教學中的經驗和做法,努力牽線搭橋,溝通訊息渠道,提供條件,達到相互學習、共同研討提高的目的。

  學校應充分發揮教師的智慧,創造良好的地理教研環境。要加強和改進教研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提高教研活動的質量,使教研活動真正成為教師解決教學問題、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的基本形式。應在備課、講課和評估諸環節上制訂一套科學的管理和實施方案,以引導和推動地理教學的發展。

  三、開展地理教學改革

  教師是教學改革的主力軍。廣大地理教師應儘快從因高考出現不諧之音造成的失落心態下解脫出來,挺起腰桿、振作精神,很好地順應全國實施素質教育的大潮,以新的機遇、新的起點、新的追求,積極開創地理教學的新途徑,努力探索地理教學的新模式,使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學能搶先一步走出“應試教育”弊端造成的誤區,以結束那種狹隘、陳舊的教育思想和死板單一的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素質的危害,大刀闊斧地進行地理教學改革。當前,圍繞素質教育的實施這一主題,中學地理教學改革應注重以下十個方面:面向結果的教學與面向過程的教學並重;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並重;一般能力培養與創造品質形成並重;知識的形成與品德的培養並重;教師指導與學生學會學習並重;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手段並重;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並重;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並重;必修課與選修課並重;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並重,努力使中學地理教育成為提高民族素質的重要途徑。

  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地理教材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教師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要善於根據不同學段,緊密結合教學實際,很好地發揮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並強化學生的現代觀念和現代意識。在這方面,應進一步搞好以下幾方面的教育:

  1.通過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新中國成立前、後全國和家鄉各條戰線發生的巨大變化,來弘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如通過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的比較,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科學技術成果的比較,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成就的比較,家鄉人民文化、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較,特別是通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用事實雄辯地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道理。

  2.以國情教育為依託,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地理教學中,既要善於通過展示我國地理國情的優勢,來激發和強化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善於通過指出我國地理國情的劣勢,例如:山區面積廣大、自然災害多發;許多地區環境嚴重汙染,生態條件惡化;人口壓力大,人均資源和各種產品佔有量偏少;同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相比,綜合國力還待於進一步加強,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等等,使學生在產生必要危機感的基礎上,激發學生難得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以上兩方面的教育,達到讓學生逐步樹立無限熱愛祖國,立志建設祖國,改變祖國面貌的雄心壯志。

  3.通過地理教學,使學生充分認識人口、資源、環境等世界性的重大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強化學生的全球意識、憂患意識、未來意識、開放意識、開發意識和創新意識等,從而促使學生思想素質的健全和提高。

  五、改進課堂教學

  當前,由於受來自家庭、社會和學校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一些學生中存在著厭學地理的傾向,這直接影響著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要克服這一問題,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很好地改進教學方法,並要善於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精心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注意教學藝術,以努力捕捉學生的求知慾望,使每一教學環節能緊扣學生的心絃,磁石般地吸引住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針對高中地理理論性、綜合性強,兼具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二者的特點,在教學中應改單向的“注入式”為雙向的“反饋式”,在課堂中變單純的“聽講式”為多法“啟導式”,知識的傳授從“封閉式”的照本宣科轉向“開放式”的旁徵博引。針對初中地理區域性、實踐性強及學生好動、好勝的心理,合理、巧妙地安排“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動手練習”等活動內容。

  總之,使學生變“靜聽”為“動學”,有效地實施“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持續性。其次,教師要密切結合課堂教學,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包括科技活動在內的課外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例如:觀看地理影片、錄影,編輯地理牆報,舉行地理講座,召開地理主題班會,指導製作地理學具,開展地理遊戲,進行地理科普宣傳,組織地理參觀採訪,鄉土地理考察,撰寫地理小論文,組織地理夏令營等,由專業到普及,從校內到校外,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鍊。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又能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個性特長和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六、易化教學難度

  地理教學內容所涉及的物件往往具有複雜性、廣闊性、漫長性和認識上的間接性,使學生難以認識、理解和掌握。中學地理教學中必須加強直觀教學,而地圖、各種直觀教具、電教媒體的充分利用,是直觀教學的重要途徑。應努力創造條件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同時,地理教師要結合實際,儘可能地勾繪地理板圖和自制簡便易行的教具,以彌補購置教具的缺陷和不足。只有儘可能地發揮各種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作用,才能很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迪思維,拓寬地理視野,加深知識印象,以達到提高學習效率、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