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如何學習語文

  小學三年級是小學階段的一個轉折點,語文學科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三年級語文學習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三年級語文學習方法

  ***一***多積累|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在生活中、學習中不斷的積累。因此,可以讓學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時間去學習,看一點,記一點;積累一些零碎的知識,在不經意中建造自己知識的高塔。這種積累不一定是在書本上,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個片段,聽到他人說的一些好詞,都可以作為學生積累的素材。對於語文學科來說,只有知識的廣博積累,才有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語文學習的有心人,點點滴滴地學習,可以把語文學習變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當人們很隨意地學習東西的時候,依著自己的興趣學東西的時候,學習就會變成一件樂事。

  ***二***多記憶|

  每天晚上睡覺前,把當天學習的內容在腦子裡過一遍,加深記憶,這種方法對學好語文是很有幫助的。在回憶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想不起來的內容,此時要及時翻一下書,然後合上書本再回憶一遍。如果還沒睡著可以把當天的學習內容多回憶幾次。由於剛上完課,學生對大部分內容還有印象,往往用很短的時間就回憶完了。如果回到家,書一合,對所講的內容不理不睬,到期末複習時,對堆積如山的知識點會使學生“望題興嘆”。急來抱佛腳不如睡前多回憶來得好。

  ***三***多動筆|

  學習語文,是一個閱讀、思考、寫作相結合的過程,讀讀、思思、寫寫結合才能提高學習效率。許多學生在看書時只是看個熱鬧,即使有問題也不會做筆記,就這樣將問題“讀”過去。當再次學習時,在同一個地方還是會有問題,並且不清楚自己當時有沒有解決。所以,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善於動筆,將自己的問題、收穫一一記錄下來,這樣不僅可以節省不必要的時間,還會加深自己學習的記憶。

  ***四***多思考|

  學生做習題時,不要急於去做,一定要想一想老師講的例題是什麼意思或先看書,把所講的內容全部弄懂後,再做習題。這樣就會感到輕鬆自如。做練習是為了牢固掌握所學的知識,那些圖快、圖省事欲走捷徑的學生,似懂非懂,一味地為做習題而做,常常會到處碰壁,走進死衚衕。返回頭再看書,事倍功半。為了使書本知識真正變為自己的知識就必須教會學生遇到問題獨立思考。

  平時讀書時也要多思考,開啟自己的思維,不要僵化在老師和家長告訴的道理中,憑著自己的認知和學習到的知識去重新思考問題,這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多背誦|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背誦是記憶力的體操。適當背誦一些有價值的材料,猶如常做體操增強體力一樣,可增強記憶力。據生理學家研究,重複的刺激可以幫助條件反射的建立和強化。要求學生把有價值的材料背下來,對增強記憶力,提高學習成績很有幫助。同時,還要在大腦之外建立知識的倉庫。這種知識的倉庫,可以是書本、筆記、日記、摘抄本、電腦,平時經常翻看檢閱,就可以把外部記憶變為內部記憶,加深背誦的效果,把知識真正轉化為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很多知識只有經過不斷的反覆的強化記憶,才能在自己大腦裡紮根。知識積累的多了,才能從根本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小學三年級語文學習方法

  1.過度法——言傳身教。過度法是在基本學會一種知識或初步掌握一種技能後,不滿足於勉強記住或剛剛學會的程度,要再多複習、練習幾遍,達到進一步牢固掌握。這種“再多複習、練習”的時間和次數就是過度複習,或叫過度學習。心理學家指出:要想牢固掌握所學內容,任何學習都要過度學習。但過度學習要注意“量”,就是時間和次數要適當,不是過度得越多越好。例如,我們教學十個生字,經過認讀、書寫、記憶,有五遍就能比較準確地掌握了,這叫適度,心理學家認為,過度複習不要漫無限制,而要適可而止。太少了達不到鞏固的目的,太多了又浪費時間和精力。如背誦一首詩歌,誦讀第五遍剛好能背誦下來的話,再加兩、三遍就行了;一個生字,抄寫三遍剛好能記憶下來的話,多寫一兩遍就可以了。

  2.分散法——引導點撥。分散法主要運用於不斷學習新知識時對舊知識的回顧溫習。關鍵是指導學生正確選擇進行分散複習:一是複習的內容不算太多時,可採用平均分散的方法。如6個小時能複習完的內容,可以分散在三天中,每天覆習兩個小時。二是先多後少的分散方法。假如在階段複習中,需要在七天內複習五次的話,可在第一天覆習兩次,第二天覆習一次,第四天再複習一次,第七天再作最後一次複習。其中的第三、五、六天可安排別的複習內容。每次複習間隔的時間長短要根據複習的內容而定。複習新學的知識,間隔的時間可以短一些,不能間隔得太長,太長就要遺忘,給複習增加困難。複習的時間要分散,複習的內容要交叉,複習的方法也要靈活多樣。比如,把說的、讀的、寫的、算的、畫的、記的互相結合起來,穿插進行。有時要檢查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把動眼、動口、動腦和動手結合起來。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方法選擇的闡釋,以便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方法。

  3.歸類法——生尋規律。比如,字的歸類:①易讀錯的字;②多音字;③易寫錯的字;④易用錯的字;……。練習分段時,每閱讀一篇課文,先回想老師是怎麼分段的,根據是什麼,然後把類似的歸在一起,從中可找出三種分段方法。一是按照故事的時間變化順序分段,如《將相和》、《我的戰友邱少雲》等;二是按照事物不同型別或不同方面分段,如《蟬》、《動物的遊戲》等;三是按照空間位置或環境的變化分段,如《草原》、《彩色的翅膀》等。這樣對學過的知識重新組合,排隊串線,便於重點突破,掌握規律性的東西,防止機械重複,死記硬背。

  4.嘗試回憶法——激勵嘗試。嘗試回憶,即把課堂上老師講的知識回憶一遍。教師應在課末、單元末,有意識引領學生回憶新近內容。美國心理學家索裡和福爾特做過一個實驗:運用嘗試回憶去背誦的成績是不運用嘗試回憶去背誦的成績的兩倍以上。效果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回憶是大腦積極的主動的思維活動過程,複習中有回憶的參與,即增加了一個資訊反饋***對課堂所學知識的記憶的反饋***過程,這種反饋的次數又往往不僅一次,多次的強化剌激可提高記憶效果。指導學生運用嘗試回憶應與閱讀教材結合起來複習,即先回憶後閱讀;或回憶一段閱讀一段,直到努力把老師課上所講的知識全部回憶起來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