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高效課堂計劃

  教師們應該制定怎麼樣的一種教學計劃來促進自己的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供大家閱讀。

  

  一、要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基礎和特點進行分組。

  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是不同的,所以我們要了解每個學生的這種差異性。首先了解學生個性。大多學生的個性是在學習中他們最愛得到老師的誇獎,因此,經常開展一些小型競賽活動,可激發其學習興趣,增強其競爭意識。同時我也將不同層次的同學進行分組,實行競賽,每次考試比一比,落後的小組給先進的小組買一個小禮物。其次瞭解學生原有認知基礎和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便於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和有針對性的進行團體學習輔導和個別學習輔導,搞好提優補差工作。

  二、形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初中階段正處於培養習慣的過渡時期,我們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習慣養成包括兩方面:

  1、行為習慣養成:學生要會聽講、會學習,也就是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數學課堂教學關鍵是要讓學生會思維,因而思維習慣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掌握學習規律,通過想一想、說一說、動一動等活動,讓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責任心的培養必須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入手。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以極其認真的態度全身心的投入,如: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問題,認真審題,按時完成作業,計算後,要認真檢查“一步一回頭”,認真書寫等,逐漸學生養成了自覺、主動、認真的學習習慣。這些都是高效課堂的基礎保障。

  三、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在日常教學中,我經常對學生說的是數學是一門好玩的學科,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育孩子在快樂中學習,要求孩子學習和作業時有效率,不能拖拉,在規定的時間裡去完成任務,並確保正確率。若錯得太多,採取錯一罰三的方法,只要做錯一題,就得再做三題。每個人都想偷懶,孩子也是如此,所以孩子往往為了少做一些而更認真,長時間下來,學生的學習效率有顯著提高。孩子們星期天的作業大部分在學校的時候就已經完成,所以很少出現不完成作業的現象了。

  四、問題設計要科學。

  數學是以課堂思維為主的,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探索,進行的是有意義的思維訓練。在設計問題時不要出現下列情況:教師設計好每一個細節問題,學生順著教師解題思路解答;有的還是一問一答……,這些設計都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更不利於學生的創新。那麼在講解新的數學概念時,教師儘可能地從實際中引出問題,使學生了解這些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應用於生活實際,從而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同時,教師也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從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中提煉出數學問題,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打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把學生帶入富有現實意義的生活情景中。

  五、應用拓展反饋

  針對教材內容的要求和前面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典型問題,設計適當的問題***情境***來檢測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掌握情況是十分必要的。這裡的問題的設計要遵循如下原則:***1***要著眼於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檢測;***2***要針對學生前面數學學習中的不足設計跟蹤性問題;***3***要設計有助於學生拓展知識和視野對後序教學有影響的問題;***4***要設計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反思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通過這種模式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形成師生之間合作學習、互動學習、探究學習的風氣。

  注:課堂教學操作方式:

  1、時間劃分:10+30+5分鐘。

  2、全體學生是否充分自主學習***上課時學生可以在教室裡自由討論問題***;

  3、是否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在方法指導下學習;

  4、課堂教學是否簡潔明快、適用高效、當堂解決問題。

  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也為了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根據縣教育局和鄉中心學校的有關檔案、通知精神,特制定個人課堂教學改革——構建高效課堂規劃,具體理論學習、觀念跟新、模式形成、運用實際等學習規劃如下:

  一、認真學習關於構建高效課堂的原則、理念等理論知識***內容略***

  二、觀念跟新,從思想的高度認真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內容略***

  三、認真學習教學準備、上課、課後輔導三環節之要點***內容略***

  四、形成模式,運用實踐,進行交流***內容略***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反思

  1、創設情境。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課堂教學開始,教師創設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適應的問題情境,造成學生的認知衝突,可激發學生的參與慾望,使學生迅速沉浸於自主探究、欲罷不能的境地,從而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

  2、自主探究。圍繞問題情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而在過程中開發學生的智慧,展示主體的個性、創造性、能動性,提高學生的素質。這是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自我創新的重要環節,是主體參與教學的重要基礎。

  3、合作交流。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適時引導學生同桌合作、小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啟迪、相互彌補、相互質疑、相互競爭的效果,這是實現課堂教學多維互動的重要環節。

  4、建構知識。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體驗感悟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髮現、概括,完成新知識的建構。要鼓勵學生個體進行能動的思維、富有特色的理解與加工,並把新知識納入個體已有的認知結構,找出新知識與新方法的難點、疑點、關鍵點,能動地建構完整、清晰、正確的新知識。

  5、拓展運用。新知識的運用與拓展,需要教師設計合理的問題層次與序列,讓學生在知識運用與創新中體悟、總結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規律,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其中體驗成功,感受創新的快樂。要不斷引導學生:你是如何想出來的?你的根據是什麼?還有別的方法嗎?哪個方法更好?

  6、反思歸納。新知識的建構、拓展、運用,並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否則,我們就會錯失一個提高的良機。此時,要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的知識與方法,反思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關鍵所在,比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個性,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錯誤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認知轉化與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