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作品讀後感

  顧城是我國著名是詩人,其早期的詩作充滿著孩童的天真浪漫。 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範文,希望大家喜歡。

  ***一***:

  心

  ——讀《顧城的詩》有感

  在我的印象裡詩人的情感是非常豐富的,並且也是多愁善感的。有一種“羅紗輕遮伊人面,眼目含情似無情。櫻脣欲語又還羞,婷婷嫋嫋似煙飛。”的神祕氣質。

  顧城也不例外,可能有很多人都會問:“他為什麼走到哪兒都會帶著一頂帽子?”顧城的帽子是用他的一條牛仔褲的褲腿做的, 在訪談錄中張穗子也曾問過顧城:"為什麼你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永遠戴著這頂帽子?" 顧城說:"當我完全不在意這個世界對我的看法時,我就戴著這頂帽子,也就是說,我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不過這頂帽子確實是我和外界世界的一個邊界,戴著它給我一種安全感.它像我的家.戴著帽子我就可以在我的家裡走遍天下."這是為了避免塵世汙染的思想,也是想保持自己有一顆純潔,乾淨的心。

  一首《遠和近》最觸動我的心靈。雖然只有短短的兩段,簡簡單單的兩個表示距離的用詞,卻能確切地表達出,人心與人心之間的距離,和社會的現狀。就如作者所說:“這首詩很像攝影中的推拉鏡頭……”在實際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要比人與雲之間的距離要近很多,但卻是”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可見人心與人心之間的戒備,信任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現在的人們都是為了利益拼搏,自私得甚至不惜傷害身邊的人,原本一顆單純,懂得信任的心,在鏡頭的推拉中,漸漸地,越來越模糊,越來越扭曲,甚至失去了當初的模樣。信任已無存,何來單純?就像一塊純潔無暇的碧玉,在戰

  火紛飛的戰場,被摔得支離破碎,又被煙燻得烏黑,變得一文不值。戒備心也是如此恐怖:它帶走了人性的美,帶來了人性的惡;它帶走了純潔的友誼,帶來了笑裡藏刀;它也代替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苦短,每天如此勾心鬥角,不如快快樂樂的過,多去為別人著想著想,收穫心靈的快樂,這也不嘗是給自己最大的回報。

  人心與人心之間的距離遙遠,但“你看雲時很近”。這雲代表的是大自然,可見人們對大自然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戀,對大自然的崇敬。大自然的鳥語花香,可以使人拋開一切凡塵俗世的雜念,來淨化心靈的聖地,它可以讓你敞開心扉,大聲傾訴自己的心聲與難以說出口的苦衷。站在原地,讓鳥兒的歌聲來安撫你的心靈,把疲憊的雙腳伸進涼爽的清泉,撫平浮躁的心,微風帶來一陣陣花朵的清香,時刻圍繞著周圍,就像一片片柔軟的花瓣,輕輕地落在身上,盡情的把自己融入大自然,放鬆心情,這世界就與你無關了。

  《一代人》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是一種對黑暗的抗衡,對光明的渴望。黑暗想要吞噬光明——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但這黑暗反而激起眼睛要尋找光明的渴望這是一種叛逆,這是一種反抗,對光明的嚮往。黑暗與光明的對立,可見顧城的清澈,純淨的心,是一種與生俱來,也是對心靈上的光明的憧憬,就像泥土對水分的憧憬;就像花朵對陽光的憧憬;就像大人們對童真的憧憬。

  塵世紛雜,便多給自己留一席清淨之地吧。

  ******二***:

  很早就買過顧城的詩集,印象裡的是人應該是執著於“黑暗的夜給了我黑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的朦朧詩人。他就像一個純粹的藝術家,將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意象與色彩轉化為飄忽、絢麗的詩句,童話般明媚,還帶著些許憂傷。我始終記著形容他的那句話:“當代僅有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說的很矯情,卻又很妥帖。

  大眾印象裡的顧城總是戴著一頂用褲腿改造成的帽子,為什麼呢?按照他的解釋,是為了避免塵世汙染了他的思想。因為他的靈魂告訴我們,他的詩歌告訴我們,他眼中的世界總會蒙上一層層薄薄的灰塵,而他的高潔卻是與生俱來的。拿頂帽子,讓他遠離了世界,也親近了世界。

  ***三***:

  讀顧城的詩歌總是讓人感到一種挑戰想象力的快意,因為他筆下的世界是與我們所在的世界完全不同的童話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讓你在五彩斑斕之間忘記了現實。

  他的詩裡,所有的令人慾解不得又欲罷不能的奇幻活潑的想象,並非詩人刻意為之的技巧,事實上,真正的詩人是拒絕技巧的,詩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觸控本真的感覺,他只是在記錄,而不是在創造。換句話說,詩不是他靈感的產品,詩是對面飛來的精靈,她可能來自叢林,可能來自溪水,可能來自蝴蝶輕輕舞動的翅膀,可能來自神祕的時間深處。

  《許多時間,像煙》這一首詩,也會就會喚醒我們的這種奇妙的感覺。時間,以及與時間相關的往事,當我們站在某一個地方驀然回首的時候,常常能有煙波浩渺之感。秦觀的《滿庭芳》中有“多少蓬萊往事,回首處,煙靄紛紛。斜陽外,歸鴉萬點,流水繞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時間裡的浪子為之唏噓不已。西沉的落日,萬點的歸鴉,無語東流的水,藏在大山裡的小村,一切都被朦朧的煙靄中輕輕地裹著,彷彿是一幅以追憶逝水年華為主題的水墨,讓人想來就有無涯的落寞。

  而與這種落寞緊緊地綰結在一起的,就是時間。時間是永恆的,但是與往事相關的時間又是飄忽不定的。而我們生活的每一分鐘又都在變成往事,這就是我們的命運,每一刻都生活在煙雲籠罩之中。

  與昨夜相關的時間,已經像隨風漂走的煙的花朵一樣消失了,帶走的還有詩人無法挽留舊夢的嘆息。可是,對於生命來說,光是一條永遠流淌的溪流,已經走了千年之久,而且還將永遠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擁有光的人們,還有必要為昨夜的逝去而嘆息嗎?青蔥的歲月,金色的年華。如煙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們不忍割捨。正如我們在童年的夏天裡,赤腳行走在水裡的清涼,或者在狂暴的風雨裡騎著自行車瘋狂地賓士和放歌。正如年輕時候和心愛的姑娘所牽手走過的綠蔭,共同擁有的月色,以及無數次的誤會與眼淚,還有無言相對的身影。這都是我們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實即使在火苗最美麗最溫暖的時候,讓人忘記時間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奢望過,它能一直伴我們走過如此富有詩意的長夜,我們只是看著空中綻放的煙的花朵,祈禱著,能在黎明後的某一個時候,擁有一個有你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