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護理教育論文範文

  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改變,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不斷的增加,對護理的要求也日益強烈,標準日益提高,護理人員的從業標準也正由單一性向多元化延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護理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手術室護理教育的研究進展

  一、選擇合適的帶教老師

  帶教老師在帶教過程中不僅傳播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護生的醫德醫風。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所以在護理帶教時護理操作嚴格要求正規化,標準化,程式化,不能帶有不規範的習慣性操作。科室還要定期組織帶教老師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以講課的形式瞭解國內外護理新動態,掌握護理新知識,新技術;定期開展教學經驗交流座談會,將帶教經驗進行交流,相互學習,剔除一些較為難以接受的而吸取各自帶教方法中的精華來進一步提高帶教老師的帶教能力。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帶教方法

  帶教方法是提高手術室護生教學素質的重點,目前護生教學形式多種多樣,關鍵是如何靈活運用,使得帶教和護生都受益。剛剛走出校門的護生,雖然進行了醫學理論知識的學習,但缺乏系統的專業技能培訓,因此與臨床實踐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由於不瞭解醫院的規章制度,工作程式,不熟悉醫院環境,特別是手術室專業性強,技能操作多,要求高,絕大多數護生進入手術室後感到學非所用,茫然不知所措,加上器械裝置多,無菌技術要求嚴,許多護生望而生畏,一言一行唯恐不當,因此壓力非常大。

  1集中授課

  內容包括護生入科崗前培訓,介紹手術室的工作制度、手術室的操作規程並列印成冊,觀看視訊資料,要求學生熟記,熟悉並掌握,以儘快瞭解手術室的工作;介紹手術室環境,包括手術室的佈局無菌區、清潔區、汙染區的劃分以及行走路徑和工作程式。強調無菌概念,如更衣換鞋,戴口罩帽子進手術室以及手術常用鋪巾、鋪單的摺疊和術中傳遞方式、手術包的準備與常規縫針、縫線的型號及用途;手術後如何脫手術衣以及無菌手套;介紹手術間的常用裝置如多功能手術床、電刀、電動吸引、顯微鏡、升降器械托盤等的清潔、保養維修和消毒方法。及時複習手術室洗手操作規範、洗手護士以及巡迴護士規章制度等。

  2跟班帶教

  首先跟隨器械班護士學習,熟悉常用手術器械的名稱、保養和消毒,掌握常用敷料等物品的準備、製作和各種消毒的方法和使用,無菌物品的存放與拿取原則,無菌持物鉗的使用,模擬進行穿脫手術衣、戴無菌手套、無菌包的開包使用和手術刀片的裝卸以及器械的傳遞,掌握消毒液的使用與配備。然後進行臨床手術帶教,先行臺下配合,再臺上跟班實習。囑咐多練習術前刷手、穿手術衣及戴無菌手套,術中的穿針引線等。下班後並且及時補齊跟班實習時的重點做好記錄適當複習,為日後的上臺洗手打下基礎。

  3護理教學查房

  由護士長與帶教老師出席,針對當天配合的手術病例,通過讓護生介紹病情參與術前討論。討論前1d要求主持護理查房的護生要複習相關護理知識、查閱相關文獻和病理資料;熟悉患者的相關資訊以及評估患者的臨床現狀。在採集資料後對患者的心理進行分析,提出相關護理問題,手術中易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案。通過提問、討論的方式,來掌握基礎知識、手術內容、相關護理知識及健康教育,以豐富學生的臨床知識。

  三、儀器的使用與防護

  1正確掌握使用方法

  護理人員使用前認真閱讀使用說明,對相關特殊貴重儀器要對護理人員進行相關培訓,嚴格按照規章制度操作並在記錄本上登記使用及檢查情況。如有損壞操作者應按照維修費用進行相應的賠償。真正做到手術室管理制度化、作業程式化、人人有責,操作有記錄。

  2加強效能監控

  手術室大量器械使用率較高。應根據不同裝置進行不同方式的日常維護。對器械活動部件進行檢查,看是否有零件的損壞,是否保持備用狀態,適時用潤滑油擦拭。麻醉機、血壓計、監護儀及搶救裝置如除顫儀要定時進行檢查要處於備用狀態。對器械狀態存在疑惑要及時排除隱患,部件損壞則要及時維修更換。

  四、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

  徐燕嬌等將100名護生分為兩組,分別進行情景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帶教研究,採用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發現情景教學法可明顯提高教學質量,激發護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學習興趣。方靜等將48名護生分為個性化帶教組和常規帶教組分別進行教學,結果發現,個性化帶教組明顯優於常規帶教組,個性化帶教方法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效果的提高。董麗等則對對照組24名實習大專護生採用傳統教學方法,實驗組24名實習大專護生採用互動式教學方法,結果實驗組明顯好於對照組,她們認為互動式教學法能重視護生和老師的平衡發展,體現了人性化的教學理念。因材施教是指對不同學歷者採取不同的帶教方式,可以在學歷高的一批同學中試行新的帶教方式,如多讓這些同學進行一些操作的實習然後總結試行下來的結果。與護生一起探討新方式的利弊,詢問意見以制訂新的更符合學生髮展規律的計劃。

  五、實習護生的心理分期

  1實習初期

  護生初到手術室,由於對手術室的環境與工作流程感到陌生,且作為實習生在進入手術室這個特殊的科室之前尚未接觸到很多實際情況。所以對一些急診危重患者或是自帶各種導管如引流管、氧氣導管還有一些搶救器械、藥物的患者感到焦慮與害怕,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帶教應及時發現問題,調整學生焦慮的心態。

  2實習後期

  此階段護生對手術室環境已經熟悉,工作模式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和適應。對於手術室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已經掌握,沒有了初期對於手術室的神祕感。並且帶教最初的嚴帶期已經過去,學生對於帶教的畏懼等已經相對於之前有所下降。這一階段的學生沒有之前這麼拘謹,可以學到很多相關知識。然而心理上的放鬆、對於自己能力的自滿並錯誤的認為護士的工作簡單輕鬆就會容易造成差錯。所以這一時期是臨床事故的易發時期。在這一階段帶教應適時調整學生的心理,教導他們養成不懂善問的良好習慣,切記不能帶著疑問上臺洗手。

  六、小結

  為提高手術室護生的臨床帶教質量,採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專科操作技能和知識綜合運用能力,這樣可使手術室的護理配合得到系統的培訓,激發護生的學習興趣,並感受學以致用的樂趣,同時促進帶教老師的不斷學習,達到雙贏的效果,這對提高手術室的教學質量和培養護生臨床思維具有重要意義。

  二:護理模式轉變與護理教育的研究

  一、護理模式轉變

  1.1功能制的護理

  在傳統的護理模式下,護理人員的護理方式主要是進行功能制的護理。功能制的護理模式十分被動,其最大的缺點就是工作中只重視任務的完成,而忽視了患者的個體差異以及疾病所含的社會因素,對患者的心理感受更是缺乏重視,導致患者對醫院產生了恐懼感和陌生感,這將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

  1.2整體護理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現代護理逐漸向整體護理方向轉變。整體護理的特點主要表現在護理工作是以患者為中心,護理過程中重視對患者身心需求的滿足,並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作用,從而有計劃地採取合理的措施解決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主要是採用1名護士對幾個患者進行固定管理,通過長時間的接觸和溝通交流,培養患者對於護理人員的信任,消除患者的恐懼感和陌生感,使患者能身心放鬆,從而積極地配合治療,這對患者的恢復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護理人人員也由傳統的護理給予者轉變成為了集服務、觀察、交流溝通、管理、教育為一身的綜合性的專業技術人員。這對護理人員的綜合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人員除了要具備精湛、豐富的專業知識,掌握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預防醫學以及康復醫學等多學科知識,還應具備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宣傳教育的能力等。近年來,世界各國的各類醫療機構均採用了這種以護理程式作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大量實踐證明這種護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醫院的護理質量,改善了醫院及護理團隊的整體形象,更好地體現出了護理的價值。由此可見,推廣應用整體護理模式十分必要,是現代醫療護理學科的必然發展趨勢川。

  二、護理教育現狀

  護理模式的轉變對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知識儲備和綜合素質等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醫學模式和護理模式的轉變。

  2.1護理專業課程缺乏專業特色護理學與醫學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內容又具有其特殊性。目前,很多護理專業的醫學課程設定與醫學專業類似,多為醫學專業課程的縮小或者翻版,缺乏專業特色,護理學專業知識以及技能訓練方面的特色未得到很好的體現。

  2.2缺乏職業道德教育目前,很多院校關於職業道德以及行為規範等方面的課程還比較缺乏,有的學校甚至根本沒有開設,導致學生在從業過程中缺乏責任心和認真負責的態度。而很多的護患矛盾都是由於護理人員的態度冷漠、缺乏責任心或者操作馬虎等造成的。醫護工作的特殊性要求醫護人員在工作中能夠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從身心上給予患者幫助。

  2.3缺乏禮儀教育和人文知識相關課程護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服務性的工作,工作內容比較繁瑣,不僅要幫助患者康復,還需要給予患者各種周到的服務。因此,護理人員除了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外,還需要具備豐富的人文知識以及較好的禮儀和涵養。目前,我國護理專業關於禮儀和人文知識相關專業的課程開設還不夠,很多畢業生在工作過程中,對醫囑的理解不準確,在進行護理時與患者的溝通不好,在交際中的禮儀、心理、服飾、藝術欣賞以及語言技巧等方面的知識都還比較欠缺,而這些都有可能加重護患矛盾。

  2.4臨床見習不足護理學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醫護教育必須加強臨床實習和見習。由於很多見習或實習基地的場地、患者、裝置設施以及師資等都還比較缺乏,學生見習實習安排較為困難,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效果。僅通過教學很難讓學生切實地掌握操作技能,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很難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過程中,在解決問題方面缺乏靈活性和高效性。

  三、加強護理教育改革的對策

  3.1改革教育理念教育直接關係著社會與人的發展,改革和創新教育觀念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現代化人才的必然途徑。傳統的護理教育嚴重存在著重理論輕臨床、重知識教育輕人文和素質教育的現象,教育觀念滯後,教育模式陳舊,教育效果不好。因此,必須進行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手段等的改革,樹立現代化的教育理念。

  3.2加速課程改革改變傳統的以醫學教育為嚮導的課程體系,加強護理專業的特色建設,突出護理專業特色,加強人文教育和禮儀教育,全面建設新課程體系。護理教育應合理地改變並完善教學目標,以體現專業需求和護理教育價值觀。尤其應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地激發學生的潛力,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和崗位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在課程安排上,可以借鑑和學習國外護理專業的安排,適當地加設心理學、倫理學、教育學、美學、法學、社會學、人類學及經濟學等課程。

  3.3加強臨床護理實習應加強臨床護理教育實習帶教,使學生在實習中實踐,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進一步鞏固學生的護理知識和技能。同時,使學生能夠將在校學習到的醫學、護理學、社會學、人文和禮儀知識等運用到臨床實踐中來,培養護理生的溝通能力和護理水平,提高護理整體素質。

  總之,進行轉變護理模式是社會及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而護理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則是順應護理模式轉變的必然要求,應打破傳統的臨床及護理教育模式,全面提高護理的整體素質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