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論與幼兒素質教育論文

  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與主張,在很多地方暗合了我們今天提倡的素質教育的做法,對幼兒教育有直接指導意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與幼兒素質教育》

  摘 要:“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針對舊中國的帝國主義“洋化教育”和封建主義“傳統教育”而提出的,基本內涵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與主張,在很多地方暗合了我們今天提倡的素質教育的做法,對幼兒教育有直接指導意義。

  關鍵詞:陶行知; 生活教育; 素質教育; 幼兒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1***4-122-001

  一、在陶行知教育理論體系中,幼兒教育***即學前教育***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他從人民大眾的立場出發,針對當時中國幼兒教育的實際,創立了比較全面的中國化的幼兒教育理論,成為我國現代幼兒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開拓者,在幼兒教育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儘管陶先生已遠去多年,但他對教育提出的多項主張和對幼兒教育的關注仍舊給我們以理論上的指引和行動上的指導。

  上世紀20年代,陶行知就提出必須重視幼兒早期教育的理論。如他在《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中指出:“幼兒教育實為人生之基礎”。所以,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應當明確工作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到教育的成效對幼兒的重要影響,對國家、對民族的長遠意義。

  二、“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針對舊中國的帝國主義“洋化教育”和封建主義“傳統教育”而提出的

  其主要思想是要求教育同實際生活相聯絡。儘管當年陶行知提出的理論具有時代的特點和需求,但今天如能深入理解和領會其理論的精髓和實質,同樣能給幼兒教育以科學的指引。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體系的基本內涵。

  什麼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回答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活即教育。2002年版的安徽幼兒教育教材,已明顯地體現了這種思想,它打破了歷來以學科知識為主線的教學內容、以傳授較抽象的學科知識為主要目的的傳統教育模式,開始強調以幼兒的發展為本,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健康地發展,在目標的制定上重視幼兒的情感、態度和情緒體驗。這就是按生活的樣子來進行幼兒教育,以適應生活作為目標來教育幼兒。這就要求教師要迅速提升教育觀念,改變教育思維定勢,掌握新的教育方法,達到新的教育目標。

  什麼是“社會即學校”,陶行知在1926年就曾指出“學校生活只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學校必須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學校裡面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由此可見,“社會即學校”乃是“生活即教育”的延伸。整個社會的活動,都是教育的範圍。我們必須把學校與社會更加密切聯絡起來,擴大學校對社會的積極影響,使學校教育的作用不侷限在學校之內。

  關於“教學做合一”,陶行知認為有兩層含義。一在方法上,主張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二就關係說“教學做”是一件事情,不是三件事情。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來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來說,做便是學。一個活動,對事情來說是做,對自己來說是學,對別人來說是教。陶行知特別強調“做”,認為“做是學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我們認為“教學做合一”的理論對幼兒教育有著特別重要的指導意義,因為幼兒年紀小,語言與思維發展水平低,我們不能像對成年人一樣主要通過語言作為中介來進行教學,而應主要通過示範來進行教學,老師一邊做,一邊結合恰當的語言講解,讓幼兒領會;幼兒一邊聽老師講,用語言領會,一邊學著做,在做中學習。另外幼兒好奇心強,好動好問,也喜歡動手動腦,因而在做中學,非常符合幼兒身心的發展規律與學習特點。

  三、近20年來,“素質教育”成了最熱門的教育名詞,成了教育理論探討的中心,也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

  儘管到現在,對什麼是素質教育還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科學定義,但隨著探索和研究,關於素質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已經清晰。其中對幼兒教育有直接指導意義的有兩方面。一是基礎性,基礎性是基礎教育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個基本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沒有基礎性就沒有素質教育。什麼叫基礎性呢?基礎性就是所謂支撐性的品質,指能夠活化的、宜於遷移和易於提升的品質,就是兒童將來學習、生活和做人的最基本的素質品質,如學習習慣、交往技能、求知慾、愛心和同情心等。二是內在性,這是素質教育的關鍵,加強素質教育,不能理解為在原來教育的基礎上一種外在品質的疊加,不是增加知識能力教育以外的東西,不是在學完語、數、外等課程外再加學鋼琴繪畫書法等。其實素質教育首先關心的不是有“多少”素質,而是有“怎樣”的素質。素質教育應該是內在品質的培養,是可以外化為學生個性和人格的教育。而這兩方面的特點在幼兒教育階段體現更為明顯,正如陶行知所說的,“凡人生所需要之重要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6歲以前培養成功”。換句話說,6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儘管陶行知在當時並沒有明確提出素質教育的口號,但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論與主張,在很多地方暗合了我們今天提倡的素質教育的做法。

  所以,根據上述觀點,我們的幼兒教育一定要堅持自己的特點與職責,要堅持它在一個人一生中所起的基礎性和內在性的重要作用,要在教育中全面促進兒童的發展,要注重培養對幼兒的將來和一生起重要作用的基本素質,如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和觀察力,對學習的渴望,對美的追求與感受力,對勞動的愛好,對誠實的堅持,對困難的態度,對未來的信心……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