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地學文化閱讀答案

  地學文化是人類在研究與利用地球資源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它是人地關係在文化上的反映。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被忽視的地學文化》閱讀材料

  20世紀地球科學在認知宇宙和地球重大地質事件、勘查礦產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減災防災、推進社會進步、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地球科學誕生100多年後,附加於其上的巨大文化價值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所謂地學文化,是人類在研究與利用地球資源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它是人地關係在文化上的反映。

  地學文化內涵豐富,外延廣闊。如黃山、九寨溝、長江三峽、桂林山水、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地質旅遊景觀,每年吸引著大批遊客。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的廬山,不但是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發源地,而且其濃厚的文化氣息,最終使這個風景名山成了獨一無二的旅遊勝地。

  地學文化以地球科學為主體,以包含在地學史、地學人物、地學思想、地學理論、地學事件、地學景觀中的精神文化現象為內容,是一種特殊的人文資源,它折射了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過程中所出現的衝突與矛盾,與其他文化資源既有相同之處,又有自身特點。

  地學文化資源既可以表現為有形的地質地貌景觀和人物形象,也可以表現為無形的地學知識、地質災害現象、地學歷史記載等,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可以表現超大的時間跨度和空間尺度,也可以進入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和難以預知的未來世界。從這一點來看,地學文化資源的開發潛力很大,同一題材可以衍生出多種產品。如地震題材,既可以開發成科教片,也可以成為小說、戲劇、電影和電視的主題,還可以做成卡通動漫。

  在美國,以科幻為中心的科普旅遊已成為一項舉足輕重的產業,其中不少是和地學文化有關的。而在我國儘管地學文化資源極其豐富,但進行深度開發的卻很少。淺層開發和零散利用,如隨意在自然風景區內建人文景觀、按主觀意願改變地形地貌等做法,浪費並破壞了地學文化資源的整體性,降低了它們應有的價值。孰不知,地學文化資源開發不同於人文資源的開發,需要尊重其資源特點。在這方面,美國國家公園的管理理念可以給我們不少啟示。他們努力保護公園荒野的原狀,為現代都市人提供精神上的需要。而我國常常在自然景觀內加入太多人為因素,使自然變得不自然,魅力大減。

  文化的力量不僅僅取決於其自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於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地學文化最根本的任務是在地球科學與公眾之間架起橋樑,滿足公眾的科技文化需要,提高公眾的地學文化素養。因此,地學文化產品應該讓科學家走近公眾,知道公眾想要什麼;讓公眾走近地球科學,瞭解地球科學與自己有什麼關係。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與民眾的需求,更是地學生存發展之本。

  張中偉研究員認為,地學文化向“大地質觀”“大眾文化”方向進行戰略延伸,是提高13億中國人科學文化素質的需要。

  當今,隨著公眾對生存環境、地質災害、資源國情等地學知識和資訊需求的日益增加,必須讓知識創新與知識傳播這兩隻翅膀同時強壯起來,地學文化才能展翅高飛,走出被遺忘的角落。

  《被忽視的地學文化》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對“地學文化”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所謂地學文化,是人類在研究與利用地球資源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它是人類與地球關係在文化史上的反映,是地球科學的主體部分。

  B.地學文化內涵豐富,外延廣闊。如黃山、九寨溝、長江三峽、桂林山水、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廬山等地質旅遊景觀,在地學上都有著特殊的內涵,同時也都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所以每年都吸引著大批的遊客。

  C.地學文化是一種特殊的人文資源,它的主要內容是包含在地學史、地學人物、地學思想、地學理論、地學事件、地學景觀中的精神文化現象。

  D.地學文化與其他文化資源既有相同之處,又有自身特點,它既反映了人類千百年來與自然的矛盾與衝突,也反映了“人”“地”和諧共處的情景。

  小題2:對文中劃線的句子中“這一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地學文化資源可以表現為有形的地質地貌景觀和人物形象,前者如廬山山勢“雄、奇、險、秀”,是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發源地;後者如曾登臨泰山的孔子、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是泰山重要的地學文化資源。

  B.地學文化資源也可以表現為無形的地學知識、地質災害現象、地學歷史記載等。

  C.地學文化資源可以表現超大的時間跨度和空間尺度,也可以進入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和難以預知的未來世界。

  D.如地震題材,既可以開發成科教片,也可以成為小說、戲劇、電影和電視的主題,還可以做成卡通動漫。

  小題3: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地球科學在認知宇宙和地球重大事件、勘察礦產、保護生態環境、減災防災、推進社會進步、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已經發揮了巨大作用。

  B.我國的地學文化資源極其豐富,但目前多停留在淺層次的開發和零散利用上,並且常常在自然景觀內加入太多的人為因素,這對地學文化資源是一種浪費。

  C.文化的力量不取決於其自身價值的大小,而取決於它是否被傳播和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因此必須讓知識創新與知識傳播這兩隻翅膀同時強壯起來,地學文化才能展翅高飛。

  D.地學文化最根本的任務是在地球科學與公眾之間架起橋樑,滿足公眾的科技文化需要,提高公眾的地學文化素養。張中偉研究員向“大地質觀”“大眾文化”延伸的觀點正是最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

  《被忽視的地學文化》閱讀答案

  小題1:C

  小題2:D

  小題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