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經濟管理論文

  隨著城市經濟與社會的不斷髮展,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居民對公共產品的數量、種類以及質量的需求也不斷升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

  淺析公共事業管理對城市經濟學的認識

  摘 要:在公共事業管理中,城市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科學,存在著跨學科的向度。城市經濟學的的性質也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作者從瞭解城市經濟學的性質入手進而推出了自己對城市經濟學的獨到見解。

  關鍵詞:城市經濟學;公共政策;應用經濟學;城市化;經濟發展

  一、城市經濟學的誕生

  就歷史而言,城市經濟學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是與經濟理論從微觀經濟學到巨集觀經濟學再到中觀經濟學這一發展歷程一脈相承的。1965年美國湯姆遜的《城市經濟學導言》問世,標誌著城市經濟學在美國首先誕生。雖然城市經濟學作為中觀經濟學的重要學科之一隻是經濟學體系中的後來者,但它一經產生就體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和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此後,城市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西方得到較快發展。20世紀80年代,城市經濟學在我國興起和傳播,經過20多個年頭的風雨歷程,城市經濟學在我國已經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二、城市經濟學的性質

  城市經濟學是發展中的經濟學。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曾經出現了一系列實際問題,但傳統經濟理論面對這些城市問題卻束手無策。隨著世界範圍內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在各國經濟發展中越來越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僅是國民經濟的支點、區域發展的中心,更是巨集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紐帶。與此同時,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經濟問題也日趨複雜和深化,使得城市經濟學的研究範圍進一步擴充套件到城市化、城市空間結構、城市區域、城市管理、城市經營、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等諸多方面。

  城市經濟學是綜合性邊緣學科。城市經濟學的研究物件為城市系統,重點是城市經濟系統,而城市經濟系統是多層次的,它包括微觀城市經濟系統、巨集觀城市經濟系統和城市經濟管理系統,研究物件的多層次性決定了城市經濟學是一門內容豐富的學科,是一門邊界寬廣的學科。它是把許多的部門經濟學應用到城市經濟系統之內,並對其內涵和外延加以豐富和發展所形成的綜合性學科。

  城市經濟學是公共經濟學。世界範圍的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使城市公共經濟關係顯得更為複雜和重要,公共經濟對企業經濟的促進和制約作用已經日益明顯。城市經濟學以其獨特的視角,“不僅從企業角度出發,而且,更多的是從城市和區域經濟整體執行盛壅塑 皇出發研究經濟問題。因此,公共部門的投入產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構成了城市經濟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城市經濟學重點研究城市公共經濟的地位、作用、內容體系,提出調控的方法和公共經濟政策,如通過對城市土地的開發與利用、城市基礎設施、城市文化設施、公共福利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和住宅建設等問題的研究,為政府配置公共經濟資源,提高公共經濟效益提供理論和決策依據。因此,城市經濟學是完全不同於企業經濟學的治市經濟學,是市長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是新型管理經濟學。城市經濟管理是城市經濟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經濟管理既不等同於以企業為核心的微觀經濟管理,也不等同於以國民經濟管理為內容的巨集觀經濟管理。城市經濟管理將微觀經濟管理和巨集觀經濟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城市管理職能也大大地豐富了傳統管理學職能的內涵,所以,城市經濟學是新型管理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也是應用經濟學。城市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而不是理論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是為了把握城市系統經濟執行、經濟關係及其規律,並以此來指導城市經濟和城市管理的實踐。

  三、對城市經濟學的認識

  筆者認為,城市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日趨活躍。我國城市經濟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在中觀層次和空間範疇上對城市經濟問題進行了跨學科、跨部門的綜合性研究。研究方式的多樣化和研究手段的現代化。近年來,我國的城市經濟學研究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出現了“個性化研究”的方式。與“個性化研究”方式相對應的是“群體化的跨空間協作研究”也正在興起,出現了跨地域乃至跨國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這與網路化數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的應用密不可分。城市經濟學研究方式的個性化、多樣化,有力地促進了學科發的創新與突破。城市經濟研究的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日趨活躍。

  我國城市經濟學發展存在一些問題。城市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存在不足,城市經濟理論基本觀點的表述存在不規範,城市經濟理論研究與實踐部分分離。城市經濟學研究存在薄弱環節。對城市化問題、城市經營與管理問題的研究存在不足,對城市競爭力問題研究不足。

  城市經濟學基礎研究。一是在重視對特定城市進行實證研究的同時,關注統領全域性的城市經濟基礎理論研究,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資訊化快速發展的新背景下,對城市化和城市經濟執行的規律性研究及城市經濟學理論、方法、工具、經濟模型的研究。其趨勢是完善城市經濟學基礎理論體系,明確城市經濟學的性質、研究物件、範疇、結構等問題,建立相關經濟模型,提高研究的規範性和增強其實踐的可操作性,規範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規範相關概念的使用。

  在完善城市經濟學學科體系與內容上,我們應融會多個學科的理論方法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內涵和外延。如可探討建立科學的城市政治經濟學,包括城市及城市區域的生產繫上層建築、社會福利和行政區劃等在內的問題,將制度性和社會性因素視為經濟分析的內生變數,將所有權的分配、經濟組織結構乃至社會政治制度結構都理解為城市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包括城市發展政策、城市產業政策、城市人口政策、城市戶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會治理的方針政策等。要加強以生產力為轉移的城市化規律的研究、以經濟發展水平為依據的發展階段性的研究和國情與地區差異的研究。二是研究城市化程序中的具體措施,特別是政府定位及其作用的發揮。

  我們要研究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契機,加快落後地區經濟發展,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問題。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較少關注落後地區的城市化問題,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用城市發展的成本效益進行分析。從巨集觀的角度看,應加強對不同地區城市規模結構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城市規模效益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區域差別擴大與縮小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大城市化與城鎮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區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規律等問題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較研究。如發達國家許多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可資借鑑;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做法和經驗也極具參考價值。

  城市化不單單是一個經濟過程,也是一個國民生活方式轉變、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因此,有必要加強城市化對國民生活觀念的影響及應對措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設的規劃研究。應加強城市建設創新性與國際性關係的研究;加強民間建築與公共建築協調性的研究;加強城市建設方法論的研究以及城市規劃法制性與指導性的關係等問題的研究。

  筆者認為,城市規劃建設與城市管理問題研究可羅列以下三點:

  一是,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中政府的職能與定位。這是城市建設與管理的首要和基本問題,相關的研究已有很多,但還不夠清晰明確,指導實踐的能力也不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強。

  二是,城市經營與管理過程中“三個效益”的統一問題。下一步的相關研究將集中在確立實現“三個效益”統一的原則和相應機制的形成與完善上。

  三是,城市發展中的文化傳承與保護。在追求所謂“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從經濟學角度確立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的機制,平衡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的矛盾。

  四是,城市文化與城市文明的建設。研究精神文明與城市發展的關係;探索政治文明的推進措施;建樹“倫理經濟”和“道德經濟”的產業文化觀念;剖析城市環境的人文價值和經濟價值;科學制定城市文化發展戰略,積極探索發展城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新途徑。

  範文二

  論加強公共經濟管理與改善民生的關係

  引言:

  公共經濟管理在改善民生上有著無法忽略的重要因素,並且,公共經濟管理也成為了優化百姓生活的主要方式。這對於社會的公平分配起到較大的影響,通過加強經濟管理來優化民生,提升我國百姓的基本福利,為我國社會的健康化發展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

  一、公共經濟管理在改善民生中體現的作用

  首先,有利於加快民生需求的實現。

  由於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使得民生範圍和內涵也在持續擴大,在以往主要包含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而發展至今,除卻以上內容,還包含了教育、衛生乃至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從而令改善民生已經變成了實現社會穩定及百姓利益的基本需求。

  當前,民生的內容十分繁瑣且龐大,所以,產生的問題也較多,在實施公共經濟管理工作中,需要擔負公共服務和產品的供給、財務方面的支出乃至公共事務管理等層面的職責,而且需要有效結合民生內涵的所需,通過良好的解決方式處理民生問題,儘量實現民生需求,由此來看,公共經濟管理對於改善民生方面有著較大的作用。

  其次,有利於確保社會分配的公平性。

  實施公共經濟管理工作是為了強化國民總體福利,實現公平分配。由於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國民收入乃至財富總值正在逐漸遞增,社會各界逐漸加強分配的公平性,看待一個社會的成熟度不只是公共需求的增長,也在於公共服務以及產品的公平分配等方面。

  近年來,對於公共經濟發展而言,人們逐漸加強改善民生、全民共享的原則,以公共政策為方向,實施了相關的政策法規,儘量體現出整體社會的利益,從而遏制了政策落後和欠缺人文關懷等問題的發生。以公共財政方向來講,建設支出的比例正在逐步降低,社會性的支出比例正在逐漸提高,政府財政正在朝著公共財政轉型,在某種方面加快了公共財政的整體發展,強化了民生的改善[1]。

  二、加強公共經濟管理對改善民生的推力

  1、國家公共經濟的發展給百姓給予更多的公共產品並改善民生

  民生的發展無法脫離國家公共經濟的支撐,政府透過協調支出情況,分配更多的資金使用在公共設施的完善和確保百姓的基本生活方面。例如:近幾年來,我國執行的低保制度就是公共經濟支援民生的表現。

  低保制度是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個分支,可以確保低收入者以及無收入者能夠保障自身的基本生活。令我國大多數百姓都可以實現生活的最低溫保。這個制度的執行,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民生,可是,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範圍以及力度依舊和城市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較大的差距,沒有真正顧及到農村百姓的生活情況以及收入情況,這樣不僅不利於我國完成共同富裕的目標,還對民生的完善發展非常不利。

  2、國家公共管經濟的主要職能為調整公共經濟的發展,監督社會公平,改善民生

  近幾年來,我國在經濟發展方面更加關注民生問題的改善,公共經濟的發展也更為重視民生的投入,例如:政府有效調整財政方面的支出,積極改善民生的資金投放,完善社會保障的各項制度,有效改革社會保障模式,強化公共經濟的資金管理,積極改善民生等。

  從表面來看,政府的眾多改變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民生問題,可是並沒有從根本上處理民生問題。公共經濟對於民生而言更加註重效率的提升,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只是追尋效率而忽略公平。這樣的公平包含了城市收入較高者和收入較低者相互間的公平、城市和農村相互間的公平。因此,在公共經濟對改善民生而言,應當有目的的進行支援,切不可盲目實施。

  3、協調政府公共支出填補市場的欠缺,保障改善民生

  市場經濟已經取代計劃經濟變成了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市場經濟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給予了更多的機會,成為了我國改革開放後在經濟發展方面的有利支柱,可是,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具有較多問題,也為政府在管理經濟方面加大了難度。

  所以,在發展公共經濟的過程裡,應該綜合民生問題的狀態,更為積極的協調政府支出情況,及時降低或加大政府的支出,以便更好的綜合市場經濟相互間的關係,調動經濟的發展,通過市場經濟的作用來轉變民生,激勵一些私人企業融入到改善民生的團隊當中,加大改善民生的動力。

  可是,因為市場協調自身存在滯後性、自發性以及盲目性等問題,政府在運用市場力量並改善民生的同時,也要注重規避市場調節的問題,要實現政府公共經濟和市場經濟相配合來實現民生的改善[2]。

  4、政府公共經濟管理體制建立完善成為了改善民生關係的有效保障

  政府公共經濟管理主要在政策和資金方面對改善民生給予支援。政府在改善民生的資金投放方面的開支較大,政府應當更為注重資金的管理以及流向問題,不應當只將資金投放到改善民生方面,而應當確保資金真正用在改善民生上,確保資金真正用在需要扶持的地區,只有如此,才可以真正確保民生問題能夠改善。因此,政府應當建立完善的公共經濟管理制度,確保資金流出的數量和資金的流向。

  5、政府公共經濟的發展要逐步趨向法制化,確保改善民生在制度方面的保障

  政府公共經濟的發展要制定出有效的法律、法規,確保政府部門在資金流出方面的數額,從根本上掌控政府公共經濟對改善民生方面的支撐,並且,針對資金流向脫離原本軌道的狀況,要依照相關法律條例做出嚴厲的打擊,確保政府公共經濟在改善民生支援資金方面能夠真正投入到民生當中,真正做到通過最少的資金獲取最大的利益。

  三、公共 經濟財務 管理和改善民生的關係

  改善民生主要包含了百姓的基本生活,而百姓的經濟基礎則為公共經濟。所以,民生建設的包含面較廣、資金投入較大,資金是否獲得規範 應用會對百姓的自身利益有著較大的影響。

  因此,公共服務部門應當有效進行監督及服務,強化民生資金方面的監督力度,令民生資金的效益得到最大化的體現。可是,對於公共經濟管理而言,這僅僅是一方面,想要對其在改善民生積極性方面進行探究,就要對二者的關係進行分析。

  ***一***公共經濟管理的效率直接影響到民生方面的改善

  改善民生的根本在於其對目前的公共產品的滿意程度。由於經濟的持續 發展,人均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百姓在基本的生存方面需要獲取充分的滿足。可是,國民對於醫療衛生、 教育等 社會方面的福利需求逐漸提高。由於公共經濟資源主要是通過公眾對本身經濟權力的讓步所構成,因此,應當給予可以符合人們所需和自身認為有意義的公共服務及產品,來不斷改善百姓的生活品質以及生活水平。

  一旦公共服務部門在 財政方面的效率過低,就會令公共管理效率以及公共財政效率出現負面的作用。使得公共管理經濟在效率上無法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效率。然而,對於公眾的付出以及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所得方面的不匹配,會令大眾在滿意度方面出現負面的效果,進而影響到公共部門的公信力。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當有效加強公共經濟在財務方面的管理力度,為大眾的所需提供應有的公共產品及服務,為改善民生做好鋪墊[3]。

  ***二***公共經濟管理協調民生關係

  針對我國民生關係的影響因素而言,最為關鍵的則是公共經濟管理,在公共管經濟管理方面,我國目前時常會產生責任人模糊的問題,沒有專門設定人員進行管理,在分工方面較為混亂,較易產生濫用職權的問題,令百姓降低對公共管理部門的信任程度。政府想要積極發揮出公共經濟管理的作用,就一定要建立良好的市場機制,透過相應的政策對公共管理部門的資金分配方面進行監督,合理有效的運用公共資金,消除無謂的資金浪費。

  ***三***公共經濟財務管理可以對市場調節中產生的問題進行補充,進而保障改善民生

  目前,對於社保、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產品以及服務方面而言,主要通過政府補助的形式進行。例如:提供補助津貼、貸款方面的優惠政策、降低或免除 稅收等直接投入。通過分析公平及效率之間的相互關係,公共部門應當持續規範市場秩序,以便透過支出預算安排的運用來構成相應的刺激,並積極引導市場資源配置的公共產品以及公共服務等方面。

  可是這並不代表只透過市場刺激,就能夠完成高效配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存在相應的功利性及盲目性,這會在某種程度上令公共分配產生問題,進而對改善民生產生不利因素。如此便需要加強公共經濟在財政方面的管理,特別是公共產品對財政支出方面的力度。這不僅能夠保障公共產品獲得有效的供給,還可以填補市場盲目調節的問題,保障公共產品需求的公平性,為改善民生提供應有的保障[4]。

  ***四***將公共經濟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

  由於政府逐漸加強民生問題的重視度,應當先將民生制度以及公共經濟管理制度進行完善,針對公共經濟管理部門在財務方面的支出進行監督和管理,保障所有資金能夠合理投放,加強醫療以及教育方面的管理力度,對百姓生活中的問題及時進行幫助,改善公共經濟管理和百姓之間的關係。

  ***五***建立法治化公共經濟管理,保障改善民生制度

  對受託管理進行分析,公共部門裡的財務管理人員實質上是公共代理人,這樣的代理權的構成是由於人們對本身權利的實現,因此,公共經濟管理應當給百姓辦事,而且為百姓負責,才不枉百姓的信任。在百姓誠信建設中,應當有效提倡信用 文化。對於誠實信用理念的確定過程,應當讓公共經濟管理更加規範,保障公共經濟管理做到有法可依。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公共經濟管理的強化可以令百姓的生活獲得良好的改善,百姓所需的公共品通過政府進行補給,發揮出政府在經濟方面的職能作用。對於市場來講,公共經濟支出在某種程度上具有調節的作用,令市場消費經濟持續下降,完成改善民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