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群管理論文

  農村社群,是社會的基礎單元。農村社群治理具有瑣碎性、複雜性、實時性、地域性的特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農村社群自然災害管理現狀分析

  摘要:在當前社群災害治理已成為世界各國災害管理趨勢的大背景下,農村社群災害管理的現狀尤其是各主體參與的現狀尤其值得關注。本文以廣州市從化區為例,運用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對該區自然災害管理中各主體的參與現狀進行分析,發現該區雖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災害治理格局,但仍存在社會組織參與力度低、基層政府行為短期、村委會職能錯位、村民災害意識薄弱、其他社會組織參與意識不強等問題。

  關鍵詞:農村社群;自然災害管理;多元主體

  自然災害一直是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具有災害種類多、地域分佈廣、爆發率高、損失重等特點。自1994年第一次世界減災大會以來,世界各國都將社群作為防災減災的重點,我國政府也非常重視社群災害管理工作,《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提高社群尤其是廣大農村社群和民族地區的防災減災能力,是最大程度降低災害影響的核心,也是防災減災工作的基礎。”然而,當前我國“農村社群的防災減災管理還處於比較被動的狀態,社群防災減災管理的主體地位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社群的自救互救能力還比較弱。”從農村社群的實際情況來看,災害管理依舊是政府行為,社群減災模式單一,社群其他群體的參與性較弱。因此,在踐行以社群為本的災害管理模式時,如何讓農村社群居民、村委、上級政府、非政府組織等有效的參與到社群災害治理中,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社群災害治理的功效,提高農村社群的災害管理水平,值得特別的關注和研究。

  1研究物件與方法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收集資料,選取廣州市從化區為調研區。從化區處於珠江三角洲到粵北山區過渡地帶,屬典型的丘陵地形,南亞熱帶季候風氣候。全區下5個鎮3個街道,總人口約56.58萬人,農業人口42.18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74.5%,總耕地面積32.46萬畝,城鎮化率較低,是經濟相對落後的以農業為主的地區。使用自編“農村社群自然災害管理多主體參與現狀”問卷,從基本資訊、自然災害影響、多元主體參與度等三個方面進行調研。採用整群隨機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從從該區北部、南部、西部和中部4個群中隨機抽取了4個行政村***菜地塱、何家浦、神崗、石明***的350名村民進行調查,收回有效問卷322份,有效回收率為92%。其中男性150名***46.6%***,女性172名***53.4%***;年基本收入5000元以下25名***7.8%***、5000~10000元129名***40.1***、10000元以上168名***52.2%***;務農者100名***31.1%***、個體戶91人***28.3%***、打工106名***32.9***、從事其他職業25名***7.8%***。採用SPSSforwindows19.0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還先後進行了兩次訪談收集資料,第一次訪談是在問卷編制之前,採用半結構式訪談在從化區菜地塱村選取6名村民、4民村委會幹部進行訪談,為問卷編制提供資訊;第二次訪談是在在調查過程中隨機選擇村民、村委幹部、社工及志願者***共23人***進行開放式訪談。

  2從化農村社群自然災害基本情況及影響

  ***1***從化農村社群主要災害型別

  在問卷中,設定了一道農戶對當地自然災害發生情況認知的題目。調研結果顯示,調查區域內主要的自然災害有水災***63.04%***、低溫冷害***29.19%***、雷災***4.37%***等;部分處於山區的農村,也會在強降雨季節出現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性災害。龍捲風災害的則僅限於區域西部,且相對次數較少,受影響農戶不多。

  ***2***從化農村社群自然災害減災形勢

  調查顯示,66.8%的農戶反應近年來災害對其影響有所增加,18.6%的農戶認為是“大大增加”。在具體影響因素上,半數以上的被訪者認為災害對生產、生活、收入的影響“大大增加”和“有所增加”,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房屋受損、農作物減產、田地被損等,導致其經濟收入減少,生產投入資金困難。農業生產是從化農村地區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頻發的災害已經對其生產、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威脅,加強對該地區自然災害的治理,減輕災害帶來的影響已是形勢所在,必須引起各界的廣泛重視。

  3從化農村社群自然災害參與主體分析

  3.1參與主體總體情況

  根據多中心治理理論,政府在治理災害中起主導作用的同時,還應引導和動員社會其他力量,包括營利性組織、非營利性組織、公民、新聞媒體、宗教團體、民間組織乃至國際社會,積極參與到災害管理中,發揮各自優勢,形成統籌協調、有序協作的救災合力。調查顯示***見表1***,該地區農村社群災害管理已初步形成以政府主導的多元主體參與的自然災害管理模式。

  3.2各參與主體行為分析

  ***1***基層政府行為

  調查結果顯示,73.1%的農戶認為鎮政府沒有采取任何災前防禦措施,44.8%的農民認為,災害預警資訊、動員社群和村民抗災是鎮政府常見的災害事前管理行為,僅有一成的村民認為政府進行農田水利改造和災前應急措施演練等相關措施。菜地塱村D村官認為,“基層政府進行災害資訊釋出的目的僅在於緊急動員,雖然制定了應急預案,但幾乎未組織過村民進行演練”,64.3%的村民證實了這一說法。 在被訪農戶眼中,基層政府在災害發生後的應對措施稍好於其事前應對行為。47.8%的農民認為基層政府進行了救災賑災活動;其中農田水利的改造、農業技術培訓、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等措施的居民感知程度均高於事前,但所佔比例較低。總之,基層政府的災後應對行為主要為救災與救助,而對於基礎設施改建等長效性減災措施的實施力度不足。在問及村民應對災害所面臨的困難時,資金不足***80.2%***、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落後***78.5%***與農技及防災知識不足***54.7%***是農戶應對災害三個主要困難因素,其次才是自然環境和防災資訊不對稱。在村民看來,政府在災害發生後最應該做的就是發放補助、對農田及水利設施進行改造、提供災後發展優惠政策,而不是簡單的救災。

  ***2***村委會行為

  當前,我國農村社群的劃分一般以行政村的界限為主。社群在災害管理中起著“紐帶”作用,上接政府、下聯農戶。由上表可見,村委會在社群災害管理中主要的行為是災情資料上報和爭取救災物資,而在災害管理過程中提倡的災前演練與預防、災後重建的舉措明顯不足。

  ***3***村民行為

  從圖3可知,村民在災害前主要是加強田間管理、搶收作物等“個體行為”,而在他們眼中改造水利、調整結構等是全村人或政府才能做的事情,與他們無關。村民的災後應對行為與災前相比,稍顯積極。未採取任何措施的比例明顯低於災前,但其最普遍的行為還是田間管理等短期個人行為,採用“技術—組織”等系統減災措施比例依舊偏低。

  ***4***其他社會組織參與行為

  調查顯示,村民在關於企業、社會及宗教捐助參與等相關問題的回答是空白,這其中除了調查過程中訪談的技巧及被訪者某些自私想法等主觀因素外,也在客觀上反映了從化地區農村社群災害管理中社會力量的薄弱。

  4從化農村社群災害管理多主體參與現狀討論與分析

  隨著參與式管理理念和社群災害管理實踐在我國的發展,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群災害管理的認識逐漸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和推崇。在調研中,政府、受災村民、村委會、社會組織等都參與到從化農村社群災害管理過程中,初步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多元主體參與的自然災害應對模式。但就調研結果來看,各參與主體在參與自然災害治理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

  ***1***社會組織參與力度不足,政府缺乏對其他力量引導,各主體間欠缺協調合作,尚未能形成救災合力

  政府在該區農村社群自然災害管理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政府的行政主體作用,但也從側面反映出,受全能型政府模式的影響,政府依舊習慣於獨自承擔治理責任,喜歡命令式的行政動員,忽視了其他社會力量的參與,非政府組織和其他非受災公眾參與度相對較低,甚至有部分鄉鎮政府並未將政府外救災力量納入救災計劃和應急體系中。

  ***2***基層政府災害管理行為短期,忽略了災害管理工作全面化、常態化的宗旨

  鄉鎮政府作為最基層的一級政府組織,是農村社群自然災害管理的主導者和落實者,但在調研中發現,鄉鎮政府下設的應急辦,常常處於“尷尬”的地位,其行為取決於“‘一把手’是否重視”和“上頭要求”,而非依據各鄉鎮具體情況及需求開展工作。其災害管理工作多是上級政府統一部署,上面安排就幹,不安排就不幹,缺少農村社群災害管理的長期應對規劃,對災前防護和災後重建中所起的作用群眾並不滿意。鄉鎮政府在實現國家關於減災防災政策時,主要還是依賴於上級的專項撥款。對於從化這樣經濟相對落後的社群而言,鄉鎮政府的財政壓力本來就大,在救災資金的分配上自然出現僧多而粥少的現象,導致鄉鎮政府在災害管理時沒有過多的資源用於災害的長期防控。

  ***3***村委會職能錯位,行為“任務化”“功利化”

  在我國,村委會屬於基層群眾性的自治組織。但近年來在政府職能轉變、部分法律、法規授權的作用下,村委會也在無形中具備了行政主體資格,以自己的名義獨立行使某些職權,做出具體的行政行為。因此,在農村社群災害管理中,被訪村委會基本上把自然災害的管理界定為“行政任務”,其管理行為的出發點僅在於“完成上級交代任務”,對於“災情上報”等既能“爭取上級資源”又能緩解村民矛盾的行為非常熱衷,而對於預防宣傳、安全演練等“收效不大又花錢”的長期防治措施的實施,行為動機不足。此外,村委幹部文化素質相對低下,也是出現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

  ***4***村民災害意識薄弱,主動參與意識不強。

  當前,我國許多農村地區常駐村民都是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文中調查區域也不例外。所以,在農村社群災害管理時,有知識或有體力的青壯年因務工無暇顧及,而留守者既因“無知而無畏”又抱著“無利益、不作為”的原則選擇性參與。

  ***5***其他社會組織參與治理意識不強、力度不足、方式單一。

  在從化農村社群,直接參與農村社群災害管理第一線的NGO組織僅有社工、志願者團體以及相關高校。其所做工作僅是在災後幫助淤泥清掃、心理撫慰等災後重建活動,雖也聯絡高校及其他銷售平臺對該村進行技術支援與農產品銷售,但更多是出於“扶貧”的目的,災害管理行為單一。另一方面,由於從化區主要發展生態農業和旅遊業,其轄區內所屬企業數量較之其他區而言較少,也是企業參與度不高的客觀原因。

  5結語

  從化農村社群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共同應對”的治理格局,但若想達到社群災害治理的理想效果,還需依據民政部2015年11月《關於支援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救災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健全防災減災救災等災害管理體制,加大相關法律建設,加大對各參與主體的統籌與協調,全方位、多層次、有針對性的制定相關策略,以進一步提高災害管理整體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農村社群減災能力建設研究報[R].2009.

  [2]張紅梅,魏電信.我國西部農村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內容構建的初步探討[J].生態經濟,2011***10***.

  範文二:新型農村社群文化建設

  摘要:

  在我國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的發展程序中,文化建設的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環節,不僅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生活提高了群眾生活的質量,而且對於推動新型農村社群的服務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對新型農村社群文化內涵及必要性進行了探討,對我國目前新型農村社群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新型農村社群文化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群文化建設;問題;建議

  新時期我國在積極進行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提高了對社會文明的重視,現階段建設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新型農村社群文化建設,也由此促進了新型農村的社群建設,促使農民群眾的業餘生活更加豐富,在精神生活得到滿足的基礎上,生活質量及幸福感也得以提升,在新型農村社群全面建設和發展中有著重大很深遠的意義。

  一、新型農村社群文化的內涵及必要性

  1、內涵新型農村社群文化指的是農村居民在社群活動

  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行為及思想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生態系統,其內容相對廣闊,既包含日常生活方式,也擁有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更高生活質量的追求,同時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娛樂方式、價值觀念等都是重要的組成。是由農村社群主管部門牽頭組織引導的一種群眾性文化活動,有著特有的地方印記和群眾特點,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新型農村社群形成了新的產業體系和新的鄉村文化形態,人們的勞動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發生轉變,促使整體從從事以上活動而產生的文化也發生了變化,如交往及勞動文化等,但是不管新型農村社群文化的形態和層次如何改變,人文精神始終是新型農村社群文化的中心。

  2、必要性

  首先,有助於利用先進文化構建新型農民。在不斷深入發展新型農村社群過程中,廣大農村居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漲,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新型農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擁有相對專業的文化和技術知識,同時能夠善於經營,從而促使其整體素質得以提升。”加強新型農村社群文化建設,逐漸提升農民的文化和專業知識,促使其思想境界能夠同新文化保持高度的一致,促使新型農民能夠從整體上擁有良好的素質,由此才能夠通過提升農民的智力和專業能力促使農村經濟得以更快更好的發展,同時廣大農民群眾能從中領悟到到積極向上、文明健康的文化所帶來的價值,並不斷的完善自我,在思想和理念上得以更新,並構建優秀的社群景象。其次,有利於促進社群活力的提升。新時期,我國在進行小康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加強了對文化產業建設的重視,同時這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社會經濟的重要內容之一。現階段,較大的發展潛力存在於農村文化市場當中,農民在接觸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增加了對文化消費熱情,在積極構建新型農村社群文化的過程中,促使當地文化產業得以建設,在促進剩餘勞動力得以解放,提升農民物質生活當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一舉措還能夠促使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和進步,有效優化我國經濟結構。最後,有利於新型農村社群凝聚力的提升。廣大農民朋友能夠在統一的活動下聚集於新型農村社群,大家在共同生活的過程中能夠通過合作提升生活質量及工作效率,這一過程中大家能夠進行更深入的交流,精神生活得以滿足,同時提升了農民的歸屬感,大家在新型社群中感到快樂,就能夠更加團結來維護社群利益。

  二、現階段新型農村社群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不足

  現階段,我國在進行新型農村建設的過程中,積極探索新思路,促使新型農村建設能夠符合我國農村發展現狀,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援下,新型農村社群文化建設已經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不足之。

  1、新型農村社群文化基礎設施不足

  新型農村社群文化設施建設一般都是以社群投入為主,但是由於村級集體經濟普遍較弱,對文化基礎設施以及活動經費投入有限,目前,農村基層文化設施雖然通過村莊整治有明顯好轉,但仍不能適應所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需要,各個地區在發展上也極不平衡,文化設施並不多,一些地區宣傳窗、閱報欄、圖書室、活動室等傳統文化陣地也不健全,更不要說一些科技化、新穎化的文化設施,如果這些基礎文化設施跟不上,社群的文化發展就會受影響。

  2、新型農村社群文化建設資金投入力度不夠

  新型農村社群文化建設需要投入一定資金作為保障。現階段資金也是影響我國多數地區新型農村社群文化建設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不健全的社群文化建設制度。建設過程中對於民間資本的引用程度較低,主要資金來源仍然是政府,因此無法及時滿足基礎社群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國的新型農村社群建設還不夠成熟,沒有及時健全相關基礎設施,文化建設更是不足;最後,不配套的產業設施。緩慢的專案招商,無法有力支撐相關產業,造成財政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3、缺乏專業新型農村社群文化建設人才

  專業及文化程度較高的隊伍是建設新型農村社群文化的基礎,日常工作中,這支隊伍能夠有力的組織相關文化活動、促使農村文化事業蒸蒸日上。現階段在進行新型農村社群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專業人才嚴重缺乏,再加上不充足的社群服務以及鬆散的人員管理等現狀,新型農村社群文化建設過程中嚴重缺乏層次性,文化活動過於單一。主要體現在:首先,管理人員不足。沒有專業人員積極進行文化活動的組織及宣傳。二是文化專業人員缺乏。各種文化活動當中,沒有專業不斷舞蹈、唱歌及書畫等教師積極引導活動順利進行,而且基層文化專員缺乏專業培訓,與文化建設要求的業務素質相距甚遠。4、農民積極性不足現階段我國在進行新型農村社群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仍然以黨和相關領導人員的號召為主,農民在日常生活中對該建設專案的重要性沒有能夠深刻認識,同時更加註重能夠創造更多經濟效益的生活活動,因此在社群文化建設中農民的積極性不是很高,未能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

  三、促進新型農村社群文化建設的對策

  1、多方籌措,加大投資力度,加快社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是我黨在十四屆六中全會中提出來的,指的是物質保障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多方籌措和加大投資力度是保障新型農村社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社群文化整體發展的必要前提,必須在體制和工作方法方面探索新途徑,構建有效保障機制,增加物質物質投入,以充足的物質投入促進農村文化建設。增加物質投入的過程中可以按一下步驟進行:首先,建設新型農村社群文化應當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增加資金及物質投資,對農民公平享有公共文化產品的權利進行充分的保證;其次,挖掘地域優勢和特色文化產業優勢,比如啟用龍頭企業帶動文化產業,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積極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創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建立投入體系,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為輔;最後,提高資金使用率。構建資金使用效益評估機制和資金節約機制。

  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整合社群文化資源

  隨著新型農村社群的整治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村容村貌有所改變,農民的衛生意識、生態意識和文明意識也提高了很多,在此過程中,必須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裝置,例如建設圖書閱覽室、體育專案裝置等,應用不良好的環境全面建設社群文化,並且因地制宜,建設特色文化,對當地及民族的傳統及優秀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

  3、培育社群文化服務人才,發揮農民群眾主體作用,加強社群文化服務隊伍建設。

  首先,通過招聘,擇優錄用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的工作人員,其在日常工作中應當擁有極大的社群文化事業工作熱心,能夠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其次,加強社群文化工作人員的培育,使之成為社群文化活動的主力軍,開發業餘文化人才,壯大業餘文化人才隊伍,免費培訓文藝骨幹,適當給予獎勵,使社群文化全面活躍起來。最後,要健立培養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將主體地位歸還給社群居民,促使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文化建設當中。現階段我國農村社群居民對文化建設的意識程度不夠,因此可以積極採取以下措施:首先,通過社群活動提升居民的社群意識。加強對廣播及電視等媒體的應用,構建專欄進行社群文化知識報道,宣傳過程中應應用多種形式及途徑,同時充分發揮娛樂活動的優勢,活動中能夠促使居民不自覺的進行交流,從而提升居民凝聚力;其次,提高資訊宣傳力度。及時報道國農村社群文化建設取得的成就,增加居民對社群的瞭解和社群意識,激發其社群參與的行動。三是開展社群文化活動,以廣大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開展文化活動,促使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來,並將自身的創造力進行充分的發揮。綜上所述,在時代的發展下我國應積極進行社群文化建設,滿足居民需求的基礎上,應用創新精神,促使社群文化不斷提升高度,促進和諧社群的建設。

  參考文獻:

  [1]費孝通.文化與文化之間[M]..群言出版社,2010.

  [2]王建新.關於新型農村社群文化建設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103,***3***.

  [3]吳理財.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社群文化的變遷[J].人民論壇,2011,***24***.

  [4]門獻敏.城鄉統籌語境下農村社群公益性文化建設路徑選擇[J].咸寧學院學報,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