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稅人員管理論文

  隨著各地經濟快速發展,地稅事業蒸蒸日上,地稅檔案工作作為地稅機關各項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稅收徵管、維護國家、集體和個人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全區地稅文化現狀與對策

  地稅文化是地稅人在特定的行業內和長期的稅收工作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具有鮮明個性的群體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現象的總和。它具有引導價值觀念、傳承文化成果、規範行為方式,從而增強人的滿意度、歸屬感、凝聚力等重要功能與作用。加強地稅文化建設,對於推進新時期全區地稅事業快速發展至關重要。但由於我區地稅文化建設實踐尚處在起步階段,難免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必須對其進行現實性的研究和分析。

  一、當前地稅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局不斷創新地稅文化新思路,豐富活動內容和載體,開展文體娛樂活動和地稅文化長廊建設,對稅務人員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導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這些問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地稅文化建設逐步深入發展所必然帶來的產物,又是它在發展中所不得不面對和加以解決的矛盾的累積。當前,這些問題主要凸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稅文化狹義化。部分基層單位將地稅文化誤認為一般的文藝娛樂活動,認為只要成立了領導小組,開闢了閱覽室,建設了文化牆,進行了文體比賽等活動,地稅文化建設就搞好了,這種認識偏離了地稅文化建設的本質,片面地強調了物質文化的需求,而勿視了內在的精神文化的需要,充其量只能算是地稅文化的某一很小的方面內容。

  ***二***地稅文化建設雷同化。許多單位在地稅文化熱的助推下,文化創新力度不夠,更未突出自身的文化個性,而是盲目效訪照搬其他地方文化建設的內容,從而導致地稅文化的共性多於個性,存在“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情況,使得本該五彩繽紛的地稅文化顯得蒼白無力。

  ***三***地稅文化建設個體化。由於目前地稅文化建設主要是自上而下層層推動,廣大地稅幹部職工大多是以動員性參與為主,這容易導致幹部職工在參與面前,要麼採取隨大流或被迫服從的消極心態,要麼造成一種逆反心理,不利於培養幹部職工獨立思考和理性評價能力,地稅文化建設的內在動力難以產生,致使許多人還不知道地稅文化建設的真正內涵。

  ***四***地稅文化功能弱化。地稅文化建設應該具有影響幹部職工精神品質、精神生活、灌輸核心價值理念等主要功能,能夠有效凝結幹部職工的思想觀念,它對整個稅務文化價值理念的培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當前的地稅文化建設中,幹部職工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的教育方式還是不多見的,更多的是注重通過從事地稅文化建設的職能股室或領導個人來從事文化價值理念的灌輸和培育,而這種教育方式,實際效果往往不明顯。

  ***五***地稅文化建設畏難化。個別基層單位視文化建設為“空中樓閣”,高不可及,不知從何下手,沒有認識到它是源於管理,在管理中發展、完善、再造而形成的,把有形的管理通過理念變成無形的文化管理,養成自覺的行為規範,形成集體自我管理的習慣。

  ***六***地稅文化建設差異化。表現有四個方面:一是上熱下冷。上面轟轟烈烈,斬釘截鐵,下面風平浪靜,猶豫不決,上下不同心,步調不一致,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二是內熱外冷。自身熱火朝天,大刀闊斧,外界悄無聲息,無動於衷,內外兩張“皮”,表裡難統一;三是前熱後冷。開始時摩拳擦掌,幹勁沖天,爾後放之任之,應付了事,前後涇渭分明,行事虎頭蛇尾,不能善始善終;四此熱彼冷。不能統籌兼顧,協調發展,而是盲人摸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頭熱一頭冷,顧此失彼。

  二、當前地稅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地稅文化建設要與時俱進,體現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要求。順應時代要求,把握時代脈搏,按照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要求,加快發展,是地稅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地稅組建十七年來,幹部隊伍結構與人的思想發生了變化,許多同志依然保持著創業時期的那麼一股勁,情注地稅,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然而也有少數同志激情不再,不思進取,碌碌無為。除來自我們隊伍的困惑外,更有來自社會的壓力,在市場經濟大潮下,全民創業風起雲湧,使地稅部門服務的範圍和物件越來越廣,社會對地稅部門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相反,我們的稅收管理和服務卻沒能和時代保持同步,重管理輕服務,甚至以管理者自居,造成納稅人自身地位無從體現,這些思想和行為嚴重束縛著地稅事業的發展。為此,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科學的先進的大眾的文化推進地稅文化建設,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地稅文化建設過程中,一方面要使地稅文化秉承遺傳基因而保留行業或區域特色,另一方面要使地稅文化在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放射出時代精神的光彩。

  ***二***地稅文化建設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思路。地稅文化建設要體現中國先進文化的方向,而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方向,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的目標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公民,地稅文化建設必須確立“以人為本”的思路。首先,要把滿足幹部職工的多方面需求作為開展地稅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做到“以人為中心”。其次,要把“人的塑造”這一地稅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貫穿於地稅文化建設始終,並通過多種形式,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建立活動,著重解決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致力於提高地稅幹部職工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文化水平,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再次,要大力推進地稅文化制度化建設,營造健康向上的地稅文化氛圍,大力培育“和諧聚力、誠信服務、爭做第一”的地稅文化核心理念,不斷推進新時期地稅文化建設。

  ***三***地稅文化建設要成為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和幹部職工道德建設的有效載體。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德治國”思想的具體落實,是“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的具體體現,如何把《綱要》所要求的公民基本道德規範落實到基層,我們認為,積極搞好地稅文化建設是一個重要的有效載體。因而加強地稅文化建設的好壞,對於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尊重科學、崇尚科學、反對愚昧、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對於加強基層廣大地稅幹部職工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形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培育高尚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觀念,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四***地稅文化建設要依靠納稅人的支援和參與,注重對地稅文化多樣性的培育。地稅文化作為一種稅務文化經過高度的整合、抽象之後,往往被濃縮成為支撐稅務文化發展的基礎。然而,地稅文化的發展在現實中又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色。因此,我們在大力推進地稅文化建設的同時,應該探討如何避免地稅文化建設中人為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局面的出現。而解決這一現狀的辦法,一是要改變單純由某個科股室或領導個人辦文化的組織形式,摒棄關門辦文化的思想,除抽調專業人員、成立專門機構、下撥專項經費外,還必須緊緊依靠廣大納稅人的力量,包括利用轄區內的企業資源、學校資源、家庭資源及其他資源建設地稅文化,走“共識、共建、共辦、共榮、共享”之路,這樣既可以解決地稅文化建設形式單一的問題,吸他人之長補已之短,同時又能擴大地稅影響,提升地稅形象,永葆地稅文化的生機和活力,此所謂一舉多贏。二是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地稅幹部職工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廣泛參與地稅文化建設,考慮到地稅行業的特點和地稅人的不同需求,可以使地稅文化體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真正做到地稅文化建設一定要把先進性要求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的精神。因此,我們在進行地稅文化建設的程序中,要放低門檻,運用多種載體,採取廣大地稅幹部職工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內容上堅持現代文化與稅務文化相結合,地稅文化與和諧文化相結合,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相結合。要堅持地稅人的首創精神,鼓勵創新,為地稅文化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同時又注意引導,提高和昇華幹部職工的思想境界。

  ***五***地稅文化建設要覆蓋整個地稅事業發展程序,成為構建和諧誠信地稅的精神支撐。地稅文化屬於柔性管理範疇,具有強大的激發力、凝聚力、感召力,是建設和諧誠信地稅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地稅文化覆蓋整個地稅事業發展始終,是地稅工作的主線,脫離了文化的發展是一種沒有靈魂的發展。要把地稅文化看作是一個地方地稅事業發展的“軟實力”,搭建地稅文化建設的體系框架,明確地稅文化建設的角色定位,把握地稅文化建設的核心理念,形成地稅文化建設的相關制度,辦出地稅文化建設的地方特色。在推進地稅文化建設程序中,要與其他工作有機結合,上下聯動,步調一致,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整體推進,常抓不懈。要通過地稅文化建設,強化誠信觀念,用誠信來構建融洽的工作環境,用誠信來推進地稅事業的發展,培養和打造具有商州地稅特色的文化品牌。

  範文二:稅務論文

  摘 要

  所得稅會計是研究處理會計收益和應稅收益差異的會計理論和方法,是會計學科的一個分支。我國所得稅會計則還處於起步發展階段。本文從我國所得稅會計發展的成因、所得稅會計的基本概念、存在的問題、解決的方法等幾方面對所得稅會計進行論述。闡述了所得稅會計基本概述,分析了我國現行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和存在的問題,並且提出了具體改進措施,以其為有關會計工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所得稅會計 處理方法 缺陷 改進方法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1.引言

  我國的所得稅制度是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進行確立和發展起來的。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我國原有的稅制不僅會影響稅收作用的發揮,並且也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因此,我國對稅制進行了改革和調整。我國自1992年頒佈《稅收徵管法》和1993年頒佈《企業所得稅條例》開始,就確立了會計制度服從稅法的計稅原則,1994年財政部下發的《企業所得稅處理的暫行規定》是我國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的主要依據。新稅法的頒佈,使稅法標準與會計準則的差異不斷擴大,我國會計和稅法的改革正朝著各自獨立的方向發展。

  所得稅會計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存在的差異致使所得稅會計產生。會計收益和應稅收益是經濟領域中兩個不同的經濟概念,分別遵循不同的原則,規範不同的物件,體現不同的要求。因此,同一企業在同一會計期間按照會計準則計算的會計收益與按照國家稅法計算的應稅收益之間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故在計算所得稅時,不可能直接以會計收益為依據,而要以所得稅法規定對會計收益進行調整後,才能正確的計算出應稅收益,因而就產生了調整這一複雜過程的專門的所得稅會計。

  2.所得稅會計概述

  2.1所得稅會計的屬性

  首先,所得稅會計是稅務會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得稅會計是嚴格按照所得稅法的規定和要求核算企業的收支盈虧,計算企業在納稅年度的應納所得稅款,並定期編制和提供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其次,所得稅會計是財務會計中的一個專門處理會計收益和應稅收益之間差異的會計程式,其目的在於協調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之間的關係,並保證會計報表充分揭示真實的會計資訊。概括地說,所得稅會計是以國家稅收規定為準繩,以應稅所得為核心,以會計技術為工具,利用財務會計資料,加以整理、分類、計算、研究和處理會計所得和應稅所得的差異,並正確申報繳納稅款的會計理論和方法,是一種專門的會計程式。

  2.2 所得稅會計的目標

  財務會計是一個以提供財務資訊為主的經濟資訊系統,所得稅會計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財務會計的基本目標是向會計報表使用者提供有助於他們作出決策

  的會計資訊,而所得稅會計是為了調整會計利潤和納稅所得額的差異而產生的,這就決定了所得稅會計必須圍繞財務會計的總目標服務,真實反映會計利潤和納稅所得之間的差異。?

  2.3所得稅會計的基本原則

  所得稅會計原則內在的關鍵性要素包括時間性、一貫性、確定性、可預見性四項。據此可歸納出,在財務報告日期對所得稅進行會計處理時,需遵循下列基本原則:非獲得批准,納稅人必須一貫地採用某些會計處理方法;納稅人採用的財務會計方法必須清晰明瞭地反映納稅人的所得;對於已在會計報表中確認的全部事項的當期或遞延稅款,應確認為當期或遞延所得稅負債或資產;根據現行稅法的規定計量某一事項的當期或遞延所納稅款,以確認當期或未來年份應付或可退還的所得稅金額;為確認和計量遞延所得稅負債或資產,不須預計未來年份賺取的收益或發生的費用的應納稅款,或已頒佈稅法或稅率變更的未來執行情況。

  3.我國現行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

  財務風險存在的前提條件是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我國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原因很多,包括企業可控的及不可控的、企業內部及外部的等等,而且不同種類的財務風險形成的具體原因也不盡相同。總體看來,財務風險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於財務活動本身及其環境的複雜性,人們認識的滯後性以及財務管理可控範圍的侷限性。具體有如下型別:

  3.1應付稅款法

  應付稅款法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產生的差異均在當期確認所得稅費用。這種方法的特點是,本期所得稅費用按照本期應稅所得與使用的所得稅稅率計算的應交所得稅,即本期從淨利潤中扣除的所得稅費用等與本期應交的所得稅。時間性差異產生的影響所得稅的金額均在本期確認所得稅費用,或在本期抵減所得稅費用,時間性差異產生的影響所得稅的金額,在會計報表中不反映為一項負債或一項資產。在應付稅款法下,不管稅前會計利潤多少,在計算交納所得稅時均應按稅法規定對稅前會計利潤進行調整,調整為應稅所得,再按應稅所得計算出本期應交的所得稅,作為本期所得稅費用,即本期所得稅費用等於本期應交所得稅。

  3.2遞延法

  它是指在稅率變動情況下,運用納稅影響會計法確認所得稅費用的方法。它確認時間性差異,比應付稅款法有了進步。但當稅法或稅率變動後,本期發生的時間性差異影響所得稅的金額按現行稅率計算,以前發生而在本期轉回的各項時間性差異影響所得稅的金額按原有稅率計算。

  3.3損益表債務法

  是指在稅率變動情況下運用納稅影響會計法確認所得稅費用的方法。遞延稅款餘額反映的是按現行稅率計算的由於時間性差異產生的未轉銷影響納稅金額。

  3.4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該法以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和負債專案為著眼點,逐一確認資產和負債專案的賬面金額與計稅時歸屬於該資產和負債的金額之間的暫時性差異。與損益表債務法所不同的是,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的暫時性差異所反映的是累計差額,而非當期差額,因而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反映的是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其“遞延稅款”科目更具現實意義。

  4.我國現行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的缺陷

  4.1採用應付稅款法的缺陷

  目前,隨著我國會計體制改革和稅收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以及一系列稅收法律法規逐步趨於完善。由於會計制度、會計準則與稅法二者的目標和行為規定不同,所以它們之間的差異也越來越大,表現在所得稅上就是應稅所得與會計利潤的差異越來越大,這種差異大部分都是時間性差異。此時,若繼續採用應付稅款法進行會計處理,當期不確認時間性差異而影響的所得稅金額,不符合會計的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因為,所得稅作為企業獲得收益時發生的一種費用,應同有關的收入和費用計入同一會計期間,以達到收入與費用的配比。但是,應付稅款法不確認當期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顯然不符合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

  4.2採用遞延法的缺陷

  遞延法有著本身的不科學性和不合理性。因此,資產負債表上的遞延所得稅可能不表示所得稅的實際結果,即列入資產負債表的遞延所得稅金額不具有應收應付的性質,也符合資產和負債的定義。遞延所得稅借項或貸項並不真正意味著未來年份可少交或應補交的稅款;也就是說,它並不完全代表企業所擁有的一項資產或負債。

  4.3採用損益表債務法的缺陷

  損益表債務法是以損益表為導向,注重時間性差異,而非暫時性差異,所以,它提供的會計資訊和揭示的差異範圍窄小。此外,損益表債務法無法恰當地評價和預測企業報告日的財務狀況的未來現金流量

  4.4會計制度與稅法不一致帶來的問題

  容易引起稅源的流失。由於稅法與會計制度規定的不一致,或者說,稅法的改革滯後於會計制度的改革,對會計制度明確規定可以計入成本費用且並沒有規定其限額或比例的,而稅法卻沒有明確規定是否可以或不可以確認其計入成本費用的,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往往全額確認為企業成本費用,這樣就會造成國家稅源的流失。如企業改制中確認評估增值時,稅法並未規定按增值額扣除物價指數納稅,造成稅源流失。

  造成納稅調整專案增多。凡是會計制度中規定應確認的收入或費用,而稅法中規定不應確認的收入或費用;凡是會計制度中規定不應確認的收入或費用,而稅法中規定應確認的收入或費用,在申報納稅時都要調整;這種差異稱之謂永久性差異。與此同時,會計制度和稅法規定的比例不相一致時,在納稅時應予調整,這種差異稱之謂時間性差異。總之,當會計制度與稅法的規定不一致時,均需要進行納稅調整,會計制度與稅法相分離越多,調整專案就會愈多。

  會計制度規定合理合法,而稅法未確認的,影響納稅人的合法權益。如現行企業會計制度賦予企業選擇會計政策較大的空間,如折舊政策、計提減值準備等;企業有權根據會計制度選擇和制訂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但企業的會計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一旦變更需按規定披露。這些政策和規定從巨集觀上講,有利於保護稅本,增強企業發展的後勁。但企業根據會計制度規定核算的權益與稅務會計根據稅法核算的權益不一致時,進行納稅調整便影響了企業的權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的合計,確認為當期所得稅費用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下,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後各期,所得稅被視為企業在獲得收益時發生的一項費用,並應隨同有關的收入和費用計入同一期內,以達到收入和費用的配比。時間性差異影響的所得稅金額,包括在利潤表的所得稅費用專案內,以及資產負債表中的遞延稅款餘額裡。

  5.我國現行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初步改進措施

  5.1貫徹費用關在所得稅會計上的需要

  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成為投資多元化的獨立實體。企業須向作為社會管理者的國家納稅,稅後淨利潤才是企業真正的所有者權益。因此,所得稅應是企業為獲得一項收益***淨利潤***而發生的一項支出,它應該屬於費用的範疇。

  5.2加快會計國際化的需要

  由於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比較科學,並且實用性強,計算簡單,因此它被國際會計準則和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採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越來越多,其在我國境內的投資額也越來越大,同時,由於我國經濟的發展,在國外投資業務也越來越多。因此,應根據國際資本市場的需要,適應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的大趨勢,實現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慣例的充分協調。因為,在全球範圍內對相同的經濟業務進行相同的會計處理和報告,讓投資者對資本市場上不同國家的公司作直接的、及時的比較,不僅能夠提高公司的透明度,而且可以幫助公司降低資本成本。所以,我國應加快會計國際化的程序,當然會計國際化也包括所得稅會計處理國際化。?

  總之,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程序的加劇,國際間各種形勢的經濟合作迅猛發展,國際貿易愈發頻繁,國際投資不斷增加,客觀上使得參與國際經濟互動的主體越來越多地關注別國的財務資訊和會計方法。我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誌著我國已成為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盟者,因而應實質性地與國際會計準則進行協調。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順應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趨勢,積極參與國際協調與一體化,更好地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改善我國的投資融資環境,以提高會計資訊在國際社會的認知度。

  6.結論

  企業會計制度與稅法之間可以保留必要的、少量的不一致。由於會計制度與稅法規範的物件和目標不同,兩者在會計處理上的差異不會消除,因而納稅調整也是國際通行的做法。會計制度儘管在遵循會計一般原則的前提下,應儘量減少其與稅法的差異、減少納稅調整事項,但因兩者目標差異的存在,卻不可能做到完全同步。由此帶來企業納稅調整是必須的,企業進行納稅籌劃也是必然的,這些都可以由稅務會計來承擔。財務會計應該保持其基本規範,不能再因“財稅合一”而影響會計資訊質量。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當按照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核算,在計算繳納所得稅時按稅法規定進行納稅調整。如果不實行會計與稅收相分離,會計的“穩健”等若干會計原則將無法貫徹。

  隨著會計準則與新企業所得稅法的相繼頒佈,兩者之間的差異出現了新的情況和新的內容。在企業會計所得稅處理中,我們必須對這些差異進行充分地認識,以確保企業會計核算和企業所得稅調整的順利進行。會計和稅收是經濟領域中兩個不同的分支,分別遵循不同的原則,規範不同的物件。會計遵循的是公認的會計原則,反映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變動。稅務遵循的是稅收法規,其目的是課稅,以調節經濟、維護國家財政收入。

  稅法中有些政策急待明確。因此,建議:一是對現行企業會計制度中已有規定,而稅法尚未作出明確規定的,稅法應及時作出規定;二是我國正處於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出現一些新的經濟情況,會計制度和稅法都應該及時作出必要的反映;三是對能預見的經濟事項,會計制度和稅法也應該在能預見的情況下,作出相應的規定。同時,建議企業所得稅法可實行“寬進嚴出”的原則,即對繼續經營的企業和新開辦的企業,在課稅物件的計算上從寬規定,而對結業清算或分立、改組、合併的企業從嚴核實,把企業遵循謹慎性原則而穩健執行的增值所得,於企業結業時徵足所得稅。這樣,既有利於會計制度與稅法的統一,增強投資者的經營信心,也有利於正確處理國家與企業的收入與分配關係,保證財政收入。

  參考文獻

  [1]宋為民.淺析所得稅會計[J].會計之友,2004,***11***:53.

  [2]劉曉北.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探討[J].財會研究,2006,***02***:32.

  [3]陳偉珍.所得稅會計及其核算方法[J].會計之友***中***,2006,***04***:23.

  [4]朱新彥.所得稅會計理論有關問題研究[J].交通財會,2004,***08***:43.

  [5]邵奇鬆 淺議所得稅會計及其處理方法[J]稅務與經濟,2001,***12***:25-27.

  [6]王言 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辨析[J].財務會計, 2002,***1***:17-18.

  [7]陳留平 企業會計制度中若干涉稅事項的研究

  [8]張榆.鄢濤 廈門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1年06期 我國企業所得稅的會計處理方法現狀分析

  [9]李永紅. 阜陽教育學院《中文核心期刊要目覽》2001年05期 所得稅會計處理的辦法及其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