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各娛樂節目的收視率研究分析論文

  電視收視率是指某一時段內收看某電視訊道***或某電視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佔電視觀眾總人數***或家戶數***的百分比。作為“注意力經濟”時代的重要量化指標,它是深入分析電視收視市場的科學基礎,是節目製作、編排及調整的重要參考,是節目評估的主要指標,是制定與評估媒介計劃、提高廣告投放效益的有力工具。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臺灣各娛樂節目的收視率研究分析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臺灣各娛樂節目的收視率研究分析全文如下:
 

  如今臺灣各娛樂節目大多都是以提供觀眾朋友們一個娛樂,休閒,消遣的目的,以談話,玩樂,美食,歌舞,遊戲為重要內容,以獲取觀眾朋友們的認同度,來確保其收視率。從整個環境來分析,臺灣的媒體環境較為特殊,這就與大陸的媒體環境有著本質的區別,不論是在媒體新聞界,還是傳播環境中,都體現出與大陸文化氛圍的差異。這就從根本上導致了臺灣的娛樂節目製作風格比大陸尺度大,內容廣。比如臺灣的娛樂綜藝節目可以拿政治人物開玩笑,言辭也相對開放。

  當然,臺灣的娛樂綜藝節目有其自身的生存法則,都是以收視率說話,而電視臺和娛樂公司之間聯絡最為密切的也是收視率。為了提高收視率,今年來臺灣各娛樂節目都相繼採用幾種固定的方法:

  第一,以節目內容吸引觀眾來提高收視率。

  從整體分析,幾年來臺灣娛樂節目的節目內容,版塊設計更加精於其形式。在眾多娛樂節目,其節目的背景一般以情景劇形式為主,對節目的道具沒有過高的要求,更多的在於其節目流程的創意和場景的創新來吸引大眾。在臺灣各娛樂節目內容中,十分重視“節目效果”,以此來做為賣點,吸引大眾。其中以“無厘頭搞笑,欣賞美的事物,爆料奇事”為訴求點。

  正如《大學生了沒》,雖從2007年才開始首播,但由於節目內容以大學生討論時下年輕人不一樣思想觀,而且每期都會請來明星一起探討,話題也是無限制,如拜金女、搞笑王、兩性等等。所以其節目往往帶來許多笑料,主題也很生活,貼近觀眾,使節目效果青春,真實,新穎。根據AGB尼爾森收視率調查,節目的平均每分鐘收視率,從陶子主持時高達9萬5500人。①這種頗高收視率印證了節目內容貼近民眾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觀看。

  因此在近幾年中,各節目自身特質尤為重要。臺灣娛樂節目普遍特質是以其談話內容真實,尺度大,各種遊戲和體罰相結合,促使節目產生極強的可看性和娛樂性。在各娛樂綜藝節目裡,大爆藝人八卦,藝人互揭傷疤,被主持人調侃,追問其身經?事等等,都是臺灣娛樂節目的主要內容。

  第二,以參與節目的藝人,主持人來吸引觀眾。

  近年來,在臺灣娛樂節目的製作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座談聊天的模式進行。這種情況往往是以主持人的主持方式來給節目定位。一個能吸引觀眾的主持人,是提高整個節目收視率的保證,因為主持人的主持風格與表現,能夠帶動整個節目受眾的喜愛程度,所以目前臺灣娛樂綜藝節目都傾向於利用一線主持人搭檔主持,吸引觀眾眼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S和蔡康永搭檔主持的《康熙來了》。在臺灣其每晚收視率為1.2%~1.3%,每週吸引超過500萬觀看人次,這麼高的收視率是以小S和蔡康永的完美組合為保證的。小S性格開朗,言語隨性大膽,搞笑幽默,而蔡康永知識淵博,沉穩而不失幽默,兩個人巧妙的結合,完全即興的提問和無底線的開放話題總是讓觀眾充滿驚喜,《康熙》甚至連身為政治人物的連戰也攜妻子來參加節目的錄製,而且反響非常不錯。

  所以如今出現了 “通告藝人”的現象。“通告藝人”常是屬於過氣或是人氣不足、沒有特定公司簽約的過氣明星或是非一線明星,有的乾脆是某位明星的家人。這些人不在某一固定攝影棚或是錄音室內工作,而是每天穿梭在各個電視臺的攝影棚之間,靠講冷笑話和被主持人調侃為生,並且談圈內八卦或是流行新聞及自己和其他藝人的小祕密等等,博大家一樂。因此如今很多藝人都以奔波於各種娛樂節目來提高自己的宣傳效果,同時又能滿足觀眾所需,媒體所需,一舉兩得。

  第三,通過投入大筆的節目製作經費來吸引觀眾。

  雖然從近年來的臺灣娛樂節目的發展現狀分析,其節目的製作經費與收視率高低並不成正比關係。但有些外景美食節目還是會投入較大手筆讓觀眾一飽眼福,以此來增高收視率。早期製作一集綜藝節目大多在一兩萬新臺幣左右,而如今比較有名氣的節目製作以高達20萬一集,費用中主要包含了主持人的出場費,嘉賓的出場費以及各種場景道具的費用和工作人員的費用。而在這些製作費用中,主持人以及藝人的出場費用所佔比重較大。可想而已,如今臺灣的娛樂節目爭搶收視率的手段主要還是在內容和參與人員上。臺灣無線臺的棚內節目,其經費分配通常是以造價2、3百萬大型的佈景搭設,以豪華的佈景與道具,吸引觀眾目光。

  第四,通過網路帶動收視率。

  隨著如今網路視訊的發展和普及,兩岸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也不斷深入,臺灣各娛樂節目不僅通過電視,也通過各網路以及各媒體播放器來進入大陸和其他國家地區,從而提高節目知名度,獲得網路收視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此開始追捧臺灣綜藝節目。那些常常出現在節目中的通告藝人也成了網路媒體的明星。一些名不見經傳的邊緣人也因為綜藝節目在大陸爆紅,當然也有大陸的藝人在上了臺灣的綜藝節目之後成為網路上討論的熱門人物。所以,臺灣各娛樂節目拼的不僅僅是電視收視率,還有網路收視率。

  除了以上四種方式來提高收視率,臺灣如今的選秀節目也是娛樂節目提高收視率新創造的模式之一。如近幾年非常火的《超級星光大道》,由陶晶瑩主持,其每屆都與不同唱片公司合作,比賽時間長度約為半年左右。這種新的娛樂節目模式是臺灣娛樂節目史上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泛的歌唱類選秀節目,其影響力還擴散到臺灣以外其他地區,因此吸引了各國熱愛唱歌的年輕人來參賽。這檔節目的收視率連續數個月高居第一,每場比賽錄影棚現場也是觀眾爆滿,其每屆冠軍都可得到一張唱片合約以及新臺幣幾百萬元的獎金,在比賽中所湧現出的優秀選手組成的“星光班”成員也備受媒體關注。這種良性迴圈發展來擴大宣傳效果和收視率的方法是如今臺灣娛樂節目的創新。

  從以上幾個方式分析臺灣的娛樂界競爭收視率,其節目相對於大陸的娛樂節目有成功之處在於臺灣文化多元並存的格局。由於臺灣的娛樂節目表現出來的民俗習慣讓大陸觀眾在觀看的時候總是有一種濃濃的親切感。他們為了收視率的提高在節目製作方面也適當以大陸觀眾口味進行錄製。另外,臺灣受到來自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先進文化的影響,使得臺灣的娛樂文化顯得非常時尚新潮,這一點也得到了大量年輕人的追捧。於是在多方面文化影響下的臺灣娛樂節目開始形成商業性和傳統性為一體。

  當然在其發展在近幾年臺灣娛樂節目發展狀況來看,臺灣這種為了收視率而制定的各種使節目低俗化,平民化的娛樂模式也開始產生不好的效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保衛曾指出“收視率是把雙刃劍。使用適度,他會使媒體更好的考慮觀眾需求;運用過度,就會使媒體走上一味迎合低階趣味的俗話之路。”臺灣地區的綜藝節目都沒有什麼大的發展,做什麼節目都是一窩蜂,同質化趨勢太過嚴重。

  造成這些不利因素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近幾年媒體在娛樂界的市場化和產業化過程當中出現某些觀念的偏差和失誤,正是這些偏差和失誤影響了媒體正常社會責任的發揮導致娛樂行業缺乏自律,在製作傳播電視節目的時候往往將媒體所應該具有的職業操守和專業要求弱化,而一味的追求收視率。

  二是傳媒管理體系缺乏約束力或者管理不當,使得傳媒行業對職業操守越來越不加重視甚至是忽略。

  因此臺灣娛樂節目要形成一種良性迴圈的發展模式就必須注意要避免這樣的狀況出現,這就需要傳媒主體和相應的監管部門共同營造一個良性的電視環境;同時適當的讓其節目不斷創新,形成其特有的節目品牌,創造一種適合觀眾的節目理念,不僅注重節目的收視率,同時注重節目的質量;同時針對不同的娛樂綜藝節目實行分級制,使得有的頻道不對未成年人開放,以避免某些節目對未成年人的不良影響。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臺灣娛樂節目行業蓬勃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