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獨群體同質性團體心理援助模式研究論文

  失獨群體,指的是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他們大多50歲以上,很難再生養孩子,又叫失獨者。目前“失獨者”的群體尚未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關於“失獨者”的研究幾乎處於一片空白地帶,尚未有完整的資訊能夠反映這個群體的真實情況,顯得非常陌生,我們只能從媒體若干報道中挖掘後面的資料。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失獨群體同質性團體心理援助模式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失獨群體同質性團體心理援助模式研究全文如下

  一、失獨群體的基本現狀

  “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是指獨生子女發生傷殘或死亡、未再生育或收養子女的家庭。也就是家庭中的獨生子女因疾病、車禍、犯罪、工作、自殺、災害等原因而死亡我們通常稱之為失獨家庭,這是我國獨生子女計劃政策實施下出現的特殊社會現象。根據官方統計,2013年全國特殊計生的特扶物件共67. 1萬人,其中獨生子女死亡的特扶物件407萬人。這些失獨群體而臨著眾多喪子之痛和養老等迫切的現實問題,其養老和生活問題正逐漸被國家政府所關注,自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訓一劃生育法》第二十七條明確規定“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幫助”。

  之後明確在政策和實施執行層而加大了政府的投入力度,國家衛生訓一生委等五部委2013年12月18日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經濟動態增長機制,提供基本的生活、養老、醫療服務以及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導服務,逐步建立社會關懷的長效機制。同時指出,他們在不同程度上由於失獨而存在心理創傷,表現出無助、悲傷、適應不良等,他們所而臨的心靈創傷如果未能及時處理可能導致其產生嚴重心理創傷,並可能產生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影響社會的穩定和諧,因此失獨群體的心理創傷履需社會心理學領域的關注。建立合理規範的心理援助機制,能有合理的疏導方式,以便撫慰他們的心靈傷痛,需求得到滿足,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執行。

  當前關於“失獨者”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失獨者的社會救助制度和政策法規視角。穆光宗從人口學視角提出失獨家庭本質上是風險家庭,並提出獨生子女傷亡家庭現象的系統理論。口王秀銀等人從人力資本理論的角分析了獨生子女意外傷亡對家庭造成的影響。從社會學角度,王j等考察了獨生子女死亡家庭父母的適應性問題,失獨直接影響到情感能量的積累,並進一步影響社會再適應與生存狀態。方曙光基於社會重建理論,提出重建失獨老人社會生活和社群融入的具體對策和可操作性的程序。晏華認為應該建立失獨家庭的近端支援、遠端支援和失獨家庭形成良性互動的社會支援系統。

  馬芒提出建立社群應急支援網路、初級群體支援網路、互助支援網路以及志願者支援網路。從心理學視角,顏能從失獨者的孤獨自卑等問題提出社群國家等完善相關救助和保障制度、社會體系援助的呼籲。趙鶴玲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提出針對不同失獨家庭的差異需求做出相應的養老對待。從上述內容看口前已有的文獻,中國知網涉及失獨群體心理問題只有極其的有限文獻,且尚未有研究提及團體心理輔導的模式在失獨家庭中的運用。

  二、失獨群體的心理現狀剖析

  1失獨成員的創傷後應激障礙。

  失獨群體容易出現的創傷典型特徵“侵入記憶、睡夢或噩夢中反覆再現創傷償命,在“麻木”感和情感遲鈍的持續背景下發生與他人疏遠,對周圍環境淡漠無反應、快感缺失以及迴避易使人聯想起創傷的活動和情境。常有自主神經過度興奮伴有過度警覺,一種增強的驚跳反應和失眠。病程成波動性。

  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對心理創傷提出:“由異乎尋常的威肋、性或災難性心理創傷,導致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在失獨群體中發現成員會盡力避免與創傷經歷有關事務的接觸,焦慮和抑鬱常與上述症狀和體徵有關。創傷性聯想與日常聯想聯絡起來,產生恐懼泛化,經常將日常生活場景以最簡單的方式與創傷過程同化,例如有個失獨母親,由於孩子出生兩年後疾病死亡,對親友孩子的普通的生病過度隴慮其嚴重後果,極度抗拒再度懷孕,擔心再生孩子依舊會出現疾病症狀。

  2失獨成員的適應障礙。

  由於失獨這一重大的應激性生活事件,通常導致失獨群體心理極度痛苦和情緒紊亂,影響到他們的社會活動,在日常行為中表現出適應障礙。以特定的心理觀念為核心、抑鬱等消極情緒誘發了她們以特定的行為習慣為行為方式,對周圍環境和人際關係形成特定定向社會適應心理結構。他們受到失獨這個應激源刺激,表現出緊張、焦慮、憂鬱、消沉、淚喪等消極情緒,同時自我認知出現偏差,歪曲的社會認知系統、特定的反應機制決定了對事物的分析綜合、認知歸因、心理感受與行為反應,並最終影響社會適應。失獨已經影響或摧毀了這個群體社會網路的完整性,原有的社會支援和價值系統架構也分崩離析,導致不同程度的處理日常事務能力的嚴重受損,例如在團體中多數人都曾經因此無法走出失去孩子的痛苦,無法走出家庭與人交流,正常工作無法延續。逃避與孩子有關的原有環境、不願意而對親友鄰居同事,有些人甚至離職,刻意切斷與這些原有熟悉的社會支援系統的溝通與聯絡。

  三、構建同質性團體心理援助模式的必要性

  同質性團體是指“團體成員的年齡、性別、學歷、生活經歷、心理問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團體成員因為背景條件的相似性而有許多共同語言、共同體驗,互相之間容易溝通,能互相關心,不會感到孤立,而且可以從其他成員人的經驗中得到解決問題的啟發。’,回在同質性團體中處於類似境地、帶有類似身份的其他融入者之間進行的交往互動。而異質性團體的成員之間彼此的背景條件、個人特質或遇到的問題的差異性,難以建立溝通和信任關係,阻礙了成員的融合和團體的發展。

  失獨是構成同質群體強關係紐帶的基礎,通過相同處境群體的聚集和互助找到共同語言和生活狀態,這是失獨群體社會融入和適應的有效途徑。同質性團體輔導的互動關係能為他們提供重要的社會生活和活動空間,有效緩解他們自我邊緣化的體驗,降低社會融合的不適。同質交往為社會融合奠定了基礎,這是社會融入的關鍵,理想的社會融入是同質交往向異質交往擴充套件的過程。同質交往是整個社會融合和適應過程中的理想方式,才能拓展為同質性社會群體的依託向社會融合交往的跨越,能否真正融入社會是積累社會融合經驗的重要方式。

  四、同質性團體心理援助模式探索

  失獨群體的心理援助只是剛剛開始起步,沒有可以借鑑的現行存在運作成熟的模式,筆者結合個人多年心理諮詢的實踐經驗和深入失獨群體逐步探索搭建出團體心理諮詢的基本框架,再根據其失獨群體的具體特點逐步細化、充實,從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心理援助模式。

  同質性團體心理援助的效果在失獨團體中通過每個不同家庭的失獨經驗分享心路歷程的討論方式,通過不同階段成員的分享,檢視自己與創傷情景相關聯的可能導致自我妨礙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增強自我與他人的新的覺察力,觀察他人的示範和變化,預防及減少未來心理問題的發生概率,促使其獲得正確的自我觀念,修正偏差態度和行為,掃除其社會重新融入過程中的障礙,習得積極的社會適應態度,產生新的應變策略,從而獲得情緒穩定,消除心理創傷的焦慮,減少情緒困擾和心理偏差行為,促成良好的發展,逐漸重新修復人格及協調的人際關係。

  總之,通過同質性團體的心理支援力量幫助失獨群體走出心靈創傷的模式探討,有利於建立失獨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的預警系統,為訓一生等相關部門對失獨家庭的危機干預提供依據。從生態系統觀的視角研究社會適應的影響因素,有助於失獨群體積極主動地提高自身融入感,參與社群活動,完成社會心理、社會角色和生活方式的平緩適應和過渡,明確社會適應發生、發展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