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資訊科技教學方法初探論文

  資訊科技的跨越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資訊科技教育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初中資訊科技的教學在於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並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資訊科技理論和操作過程。但是,從目前的初中資訊科技教學成效來看,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教師不斷地改進資訊科技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效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初中資訊科技教學方法初探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初中資訊科技教學方法初探全文如下:

  摘 要:資訊時代已經到來,資訊科技的使用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資訊科技的廣泛使用已經是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因此,在教育教學領域,應該對資訊科技課程予以高度重視,在新課標改革程序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從理論和操作兩方面紮實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資訊科技課程的課堂效益,讓學生從課堂上收穫充實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做一名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

  隨著資訊社會的到來,尤其是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生活、工作以及學習方式。資訊的獲取、分析、處理、應用的能力成為衡量現代人能力和素質的標誌。從小培養學生掌握和應用現代資訊科技,是資訊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資訊科技這門課程對我們提出的要求。

  一、教師要有科學理念和全域性觀,要應該認真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節,要建立良好、融洽的新型師生關係

  教學理念是教育工作者從事教學實踐活動的靈魂,沒有科學的教學理念就不可能探索出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方法。資訊科技作為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並讓教師的教學理念得到不斷更新。

  1、教師要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有全域性觀

  ***1***樹立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是終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明確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明確素質教育的實施,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明確創新教育也是終身教育。

  ***2***樹立全新的教學觀。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使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產生了重大變革。

  ***3***在資訊科技教學中,要與全新的教育、教學觀念相整合。

  ***4***不斷加強對課程整合的理解:《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討論稿***》中指出,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資訊科技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我們應該利用資訊科技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積極開展資訊科技與各類課程的整合,通過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發揮裝置的最大潛力,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實施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2、教師要重視和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節

  重視每一個教學環節,優化教學效果資訊科技課是一門應用性特別強的一門課,實際操作的機會也很多,但是在上實際應用課的過程中,一部分學生進行一些與學習無關的操作,將電腦用於娛樂。因為實際操作課的時間很有限,因此就要告訴學生在上課時不要把時間都浪費在無用的操作上。通過耐心講解,絕大部分學生都會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做到專心致志。老師在講課時要做到精講多練,多給學生練習機會,對基礎書面知識在每一階段進行測試,對存在的問題耐心給學生講解清楚。對操作部分進行測試時,合格的學生安排進行操作下一部分,不合格學生的進行單獨指導,直到合格為止。

  3、培養良好、融洽的新型師生關係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習?D?D並不是教師機械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首先是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教師的態度。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發現,一旦師生間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就會產生愉快的教學氣氛,師生間就會相互感染、互相促進,就會使學生樂學、願學。因此,作為教學組織者的教師,應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通過啟發、點撥、設疑、解惑,激發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方面應尊重學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學生,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對學生中出現的錯誤要有適當的寬容態度,並及時幫助他們改正和克服。教師要給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對學生的每一次進步或發現都要給予肯定,使學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視以及成功的自豪感,這樣學生的情緒會不斷提高。

  二、對學生實行因材施教,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其主體性,加強網路道德培養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1、採取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面向全體學生,不得不承認層次之分,所謂“分層次”是指學生在學習等各個方面綜合素質的動態分層。教學的物件是人,而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人的個性特徵及心理傾向不盡相同。學生在智力上有差異,在觀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等方面也不相同。如果在教學中採用“一刀切、齊步走”的教學模式,就會造成優等生“吃不飽”,中等生“提不高”,後進生“吃不了”的局面,這樣勢必加大兩極分化,難以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分層教學的理論依據就是承認人的個性特徵與差異,實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師應吃透教材,選準起點,合理設計梯度,採取合適的方法,重視資訊反饋,實施分層教學模式,使優秀的學生得到進一步提高,中等生得到充分發展,後進生得到及時補救,實現現代教學注重人的全面、和諧、持續、創造性發展的原則。

  2、注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資訊科技課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應當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工具軟體,進行拓寬知識面教學,資訊科技課本中的知識畢竟有限,而實際應用卻是無限發展的,軟體的開發應用日新月異,能否利用工具軟體進行加工處理所需資訊,是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體現,如圖形影象的製作、聲音檔案的處理、簡單動畫製作、網頁製作、防毒防毒等,拓寬這些知識面對學生的發展能起促進作用,因此,教學中要有意穿插工具軟體教學,教學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讓學生對各種物件處理有一個瞭解也就足夠了,這些工具軟體的學習不僅不會給教學效果帶來不利,而且能鞏固所學知識,促進各種基本操作及應用能力的發展。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多給學生思考的機會和探索的餘地

  沒有積極主動的學習,就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我們要創設各種機會,鼓勵學生去主動參與,把他們智慧的火花盡量激發出來。在課堂中,由於時間有限,傾向於訓練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課外則可以讓學生們自由發揮,教師要有意識的加以引導,把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延伸到課外,把課外這個第二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得課外成為課內所學知識有益的鞏固、補充,從而促進課堂教與學,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4、不斷加強學生網路道德的培養

  當今的社會各種資訊層出不窮,既有大量的、豐富的學科知識、動人事蹟等資訊,也氾濫著一些不科學、偽科學、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資訊垃圾;計算機犯罪、計算機病毒肆虐、個人隱私遭到威脅等都是資訊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消極後果,因此在進行資訊科技課程中,加強對學生使用資訊科技的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養學生鑑別資訊真偽的能力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就顯得非常重要。

  5、可採用以優帶困,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促進學生情感交流,減輕教師輔導壓力

  資訊科技課大部分時間是在機房上課,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大部分同學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特別是在剛開始上機操作的時候,教師忙不過來,也就挫傷了未能輔導到的同學的積極性。因此,我大膽地採用學生輔導學生的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注意觀察哪些學生能順利地完成任務,然後運用廣播功能展示他們的成績,予以表揚,並宣佈由他們作為老師的助手,一人或兩人負責輔導一組同學。這樣做減輕了教師的輔導壓力,使教師能有重點地輔導某些方面的問題或某些同學,解決了輔導不過來的問題,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時的指導,保護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不好意思問老師的學生,可以問同學,既解決了問題,又增進了同學問的友誼,且學生間的輔導自有特點,也易於交流,有時比教師指導的效果還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