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技術的研究論文

  食用菌栽培技術的不斷髮展,使得食用菌不僅成為了富含人類生活所需的各種蛋白質,還能夠廣泛用於醫藥等領域。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食用菌栽培技術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食用菌栽培技術論文篇一:《食用菌***平菇***的溫室栽培技術》

  摘要: 食用菌的生長髮育是由其生長習性和所處環境兩種因素共同影響的,這兩種因素共同作用影響著食用菌的產量和質量。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進而導致人們的消費需求大幅度增加,從而對於食物的要求也從原來追求的吃飽轉向吃好,大都講究營養均衡。食用菌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青睞。生產食用菌的廠商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也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由此開始採用溫室栽培技術培育食用菌。本文以平菇為代表,從平菇的基本情況、鄂爾多斯達拉特旗王愛召鎮地區的氣候、地理位置條件出發,對食用菌溫室栽培的技術要求和益處進行了綜合論述。

  1 平菇的基本情況

  1.1 型別 平菇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傘菌目、口蘑科、側耳屬。

  1.2 品種型別多 除了平菇之外,還可以栽種許多側耳屬科目的菌類,例如鳳尾菇、紅平菇等等。

  1.3 營養豐富 平菇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研究表明,平菇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豐富的維生素,食用後可以給人補充豐富的營養,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食用價值。

  1.4 藥用價值高 平菇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例如平菇可以抑制人體內癌細胞的產生和發展;降低血液中血脂、膽固醇等物質的濃度;促進人體腸胃蠕動,從而幫助消化;可以起到改善人體生理機能、促進新陳代謝等作用。

  2 內蒙古鄂爾多斯達拉特旗王愛召鎮地區的概述

  2.1 地理位置 內蒙古鄂爾多斯達拉特旗王愛召鎮地區位於鄂爾多斯高原北邊、黃河中游地區的南岸部分,是“金三角”經濟中心地帶的中心處;並且當地所跨地形區域型別複雜,由此導致海拔相對高度差較大,進而使得溫差較大,還有就是內蒙古鄂爾多斯達拉特旗王愛召鎮地區經濟發達,綜合下來可以很好地滿足食用菌溫室培養所需的溫度、水源、交通、經濟等方面的因素,非常有利於食用菌的買賣流轉。

  2.2 氣候條件 內蒙古鄂爾多斯達拉特旗王愛召鎮地區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具有冬冷夏熱,晝夜溫差大,全年乾燥少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日照時間長等氣候特點。特別是在冬季時節,晝夜溫差大,更有利於子實體的分裂分化,促進食用菌的生長髮育。

  2.3 人口因素 內蒙古鄂爾多斯達拉特旗王愛召鎮地區土壤資源豐富,灌溉便利,是我國有名的糧食產地和農業開發區。而且是經濟發達的中心地帶,人口聚集,人口數目眾多。人口眾多,對食用菌的需求量較大。

  3 食用菌溫室栽培的選用標準

  3.1 位置要求 在冬天,溫室栽培是最有效的栽培方式,應將大棚位置選在比較冷的地方。在比較冷的地方可以實行管道、暖氣或者人工供暖,應採用最適合的供暖方式,冷暖的交替,可以促進子實體的生長髮育,實現低成本、高利潤的栽培。且在冬季栽培出來的平菇等食用菌病蟲危害少,產量高、質量好、營養價值高。

  3.2 原料要求 生料栽培是平菇溫室栽培的首選方法。搭配合適的比例,將營養料在適當的條件下加工進行平菇栽培。讓平菇在高溫的條件下快速生長。

  3.3 管理措施 平菇等食用菌應採用定位出菇法,且裝袋時應該提前留出孔,為食用菌提供氧氣供其生長。還有就是定位出菇法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平菇質量受損等現象,這種方法的應用有效地提升了食用菌的質量。

  4 食用菌溫室栽培的技術要求

  4.1 營養要求 平菇等食用菌生長髮育需要吸收的營養包括:有機酸、酶類、無機鹽、氮元素、碳元素和其他微量元素***磷、鉀、鈣等***。

  4.2 溫度要求 平菇等食用菌生長髮育需要在適宜的溫度範圍內。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達拉特旗王愛召鎮地區晝夜溫差大,可以促進平菇的子實體快速分化,但需注意溫度要保持在平菇的承受閾限內。

  4.3 水分和溼度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對於菇類也是如此。平菇的生長對於水分和溼度的要求比較高,在栽培中,應該將大棚內的水分和溼度控制在合適的範圍內。達拉特旗王愛召鎮地區位於黃河中游的南部,水資源豐富,易於灌溉,對平菇的培育生長極為有利。

  4.4 空氣要求 平菇好氧。要保證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氧氣濃度應較高。應選擇在通風條件良好的地方利於空氣的流通轉換,並定時地進行通風。如果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過高,會抑制子實體的呼吸活動,從而影響其生長髮育。

  4.5 光照要求 適度的光照對於平菇的生長髮育極為重要。強光會影響到平菇的生長髮育,溫室大棚裡邊應該將光線調到較暗的狀態。因為強光會刺激到子實體的分裂生長。

  4.6 管理要求 要致力於追求規範化、精細化的管理。在食用菌的生長髮育階段應對溼度、水分、光照強度等指標做好監控記錄工作,將其嚴格控制在食用菌生長的最佳範圍內,以此來確保食用菌的健康生長。

  4.7 播種要求 將已經按比例調配好的培養料按照嚴格的標準鋪好,且相互之間的寬度間隔應合理規劃,最後應該覆蓋上保鮮膜進行栽種。

  4.8 採摘要求 食用菌成熟後的採摘工作也是一項技術活,應該嚴格按照採摘標準來進行。且應該對食用菌是否成熟進行正確的評判,當食用菌菇蓋的顏色由深變淺,孢子處在尚未放射的狀態時就是成熟了,此時是進行採摘的最佳時機。

  5 食用菌溫室栽培的益處

  食用菌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食用後會給人們的身體帶來極大的好處。食用菌溫室栽培可以滿足較高的產量需求和質量要求,通過調節溫室大棚內的光照、溫度、溼度、水分等條件讓其達到食用菌適宜生長的最佳範圍,以此來促進食用菌的生長髮育。這是一種通過人為調控影響食用菌生長因素的方式來促進其生長的辦法。這種方法既促進了食用菌產量的增加,質量的提高,又給人們增加了收入,提升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此外,溫室栽培食用菌的方式也打破季節的限制,打破了人們對新鮮蔬菜需求的限制,讓人們能夠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美味的食用菌,避免了自然因素的影響。

  6 結論

  食用菌的溫室栽培技術有效地改善了自然因素對食用菌栽培的限制,利用溫室大棚對食用菌生長髮育的環境進行了改造,既滿足了人們的食用要求,讓人們吃上了高質量、高營養的食用菌;還滿足了市場需求,使批量化生產成為可能,增加了人民的收入,帶動了當地經濟的飛速發展。由此可見,溫室食用菌***平菇***的溫室栽培技術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值得推廣的。

  食用菌栽培技術論文篇二:《果園間套種食用菌栽培技術》

  摘要 總結了果園間套種食用菌的栽培技術,主要包括木耳、金福菇、姬菇等,以供參考。

  關鍵詞 果園套種;木耳;金福菇;姬菇;栽培技術

  果園內空氣溼度大,光照強度低,富含氧氣,正符合食用菌生長,食用菌生長所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又能使果樹加強光合作用,促進果樹的生長,食用菌菌渣成為有機肥施進果園,有效改善果園土壤結構,在乾旱季節食用菌管理過程中多餘的水又可以使果樹再利用,果園裡建棚栽培食用菌,可以抑制果園雜草滋生,減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生產發展,增加經濟收入。近幾年來,貴港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一直從事果園食用菌間套種栽培技術方面的研究,探索出一種創新的農業種植模式,果菌結合,做到了樹上長果,樹下結菇,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將具體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食用菌栽培場地的選擇與建棚

  選擇樹齡較大、遮蔭較好的果園建棚,一般用鐵管拱成1個長30~40 m,寬4.2~4.5 m、高2.0~2.2 m的拱形棚,距離地面1 m高的周邊***除門外***用60目的防蟲網圍住,棚頂用薄膜蓋好***與防蟲網相交接***,然後蓋上遮光率為90%的遮陽網[1-2]。

  2 木耳栽培技術

  木耳是一種木腐生型食用菌,其生長髮育需要的主要營養為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還需要適量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無機鹽。菌絲的最適宜溫度為20~28 ℃,子實體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5~25 ℃,按照貴港地區的氣候,出菇季節安排在4―5月出菇,裝袋提前50~60 d。

  2.1 培養基配製

  使用的培養基配方為玉米芯20%、桑枝30%、棉籽殼41.8%、麥皮5%、石灰2%、石膏1%、防黴劑0.2%。

  2.2 原料處理

  按配方所需的已粉碎的玉米芯、桑枝淋溼鋪在已淋溼的棉籽殼上,放置1 d讓多餘的水流走,灑上所需的石灰、石膏,用拌料機將料充分攪拌均勻建堆。

  2.3 裝袋、滅菌與接種

  料建堆3~4 d後可進行裝袋。先調溼度,把料堆表面的乾料淋溼,使料的含水量達料水比為1.00∶***1.10~1.25***,加上配方所需的防黴劑、麥皮,用拌料機把料攪拌均勻即可進行裝袋,用聚乙烯塑料袋裝袋,裝袋時要使培養料鬆緊適宜,上下均勻一致,周圍豐滿無空隙,裝料過實過緊容易使塑料袋破損,料過鬆菌絲生長纖細無力。一般1袋裝溼料重1.9~2.0 kg,裝好袋後用繩子紮緊袋口裝進鐵框,每框9袋。裝袋完畢,立即裝爐滅菌,滅菌採用常壓滅菌,溫度到達100 ℃時保壓9 h。滅菌結束後,爐溫下降至60~70 ℃時進行御爐,把菌包移入已清潔消毒好的接種培養室的培養架上擺好,待菌包溫度降至30 ℃以下時進行接種,1個菌包用種為8~10 g,接種完畢,把培養室打掃乾淨[3-4]。

  2.4 發菌管理

  培養室的溼度為50%~70%即可,春季氣溫較低,氣溫低於20 ℃時要注意加溫,使培養室的溫度為20~25 ℃,溫度高於30 ℃時注意通風換氣,以利於菌絲生長。

  2.5 出菇管理

  菌包接種後45~60 d,菌包菌絲吃透料,部分菌包出現耳芽時就可以把菌包移入出菇棚出菇。菇包入棚前首先把菇棚周圍的雜草清除乾淨,把樹葉清掃乾淨燒掉,菇棚及周邊殺蟲殺蟎1次,棚內再撒一些石灰粉後即可把菌包移入出菇棚擺包出菇。擺包時,1個棚留1條縱向的人行道以便噴水和採菇,菌包用繩子把袋口紮緊後襬放成行,行距一般為20~24 cm,菌包擺成行後用小刀在每一個菌包上割3~4個長10 cm、深1.0~1.5 cm的豎裂口,裂口一般距菌包頂部4 cm、距菌包底部5 cm。擺包完畢,向地面灑水以增加空氣溼度。割包5~7 d後木耳陸續現蕾,此時期注意加強水分的管理工作,隨著耳片的增多增大,逐漸加大噴水量和通風量,噴水量要根據天氣變化而變化,晴天多噴,雨天少噴,注意菇體的乾溼交替,有利於木耳的正常生長。

  2.6 採收及轉潮管理

  當耳片充分展開、邊緣起皺就可以採收了,採收的原則是摘大留小,不傷小耳,一般採2~3次把一潮的木耳全部採完。採完一潮後,清除菌包上的殘留耳根,將耳床清理乾淨,殺蟲殺蟎1次,停水2~3 d,以利於菌絲的恢復,4~5 d第2潮木耳現蕾,又像第1潮一樣管理。一般木耳可採3~4潮,生物學轉化率可達88%~94%。

  3 金福菇的栽培技術

  金福菇菇體碩大,菌肉肥厚嫩白,營養豐富,味微甜而鮮,耐貯性好,適宜鮮銷。菌絲生長溫度15~38 ℃,最適溫度為27~30 ℃,子實體形成溫度範圍為18~30 ℃,最適溫度為20~28 ℃,金福菇對低溫較敏感,晝夜溫差大時對出菇不利。一般在4月上旬溼料、裝袋、接種,7月上旬覆土,覆土後10~15 d現蕾出菇。

  3.1 培養基配製

  使用的培養基配方為玉米芯36.8%、棉籽殼55%、麥皮5%、石灰2%、石膏1%、防黴劑0.2%。

  3.2 原料處理

  方法與木耳的原料處理方法一樣。

  3.3 裝袋、滅菌、接種

  除了滅菌時間保壓6 h不同外,其他的與木耳的裝袋、接種方法一樣。

  3.4 發菌管理

  在菌包的發菌過程中,氣溫較高時注意通風換氣,及時清除感染雜菌的菌包。

  3.5 出菇管理

  菌包菌絲培養60~65 d後,菌絲吃透料就可以把菌包脫袋覆土,覆土的泥土最好選擇塘泥土,它透氣性好,富含有機質。覆土前先對塘泥進行調溼與消毒,把土粒敲成0.5~3.0 cm大小的顆粒,調成含水量為 20%~30%,邊噴5%福爾馬林溶液,建堆,用薄膜密封24 h後揭膜讓福爾馬林的氣味揮發掉,2 d後即可以覆土。覆土前把菌包薄膜全部脫掉側臥擺成畦,菌棒之間留1~2 cm的空隙,然後蓋上3~4 cm厚的已消毒的泥土,把畦面弄平,覆土結束。覆土後可大量淋水,使土壤含水量達飽和狀態。6~8 d後白色的菌絲爬出土面,12~14 d後菌絲扭結,保持空間含水量達80%~90%,加強通風換氣,促進原基的形成。15~17 d形成菇蕾,菇蕾階段在小氣候中生長,一般不噴水,乾燥時噴霧化水於空間使空氣相對溼度達80%~90%,當菇體長到3 cm高時每天噴水1~2次,噴水時要掌握菇多菇大的地方多噴,菇小菇少的地方少噴或不噴[5-6]。

  3.6 採收及轉潮管理

  從菇蕾形成到成熟採收一般需要5~7 d,當菌蓋肥厚緊實、菌膜尚未破傘時採收,品質最好;採收過遲,成熟過度,品質下降;過小採收,會影響產量。採收時成叢拔起,把菇體分開,用小刀削去菇體上的泥土。一潮菇採收結束之後,清除料面的殘留菌柄、菇腳和死亡的菇蕾,用泥土把外露菌包的畦面填平,停水2~3 d養菌,然後像第1潮一樣管理,2周內會形成第2批原基。一般可採2~3潮,生物學轉化率達50%~70%。

  4 姬菇的栽培技術

  姬菇的菌蓋為貝殼狀或扇狀,側生,嫩滑可口,是百姓餐桌上的佳品,耐儲運,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市場前景很好。菌絲的生長溫度為6~28 ℃,最適溫度為20~26 ℃,高於32 ℃菌絲生長不良;出菇溫度為4~26 ℃,最適溫度為6~20 ℃,夏季炎熱的季節不出菇,低於4 ℃時不易形成原基[1]。根據貴港地區的氣候與市場銷售情況,一般安排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做出菇袋,10月中下旬至翌年的3月收菇結束。

  4.1 培養基配方

  使用的培養基配方為棉籽殼47.06%、玉米芯44.76%、玉米粉5%、石灰3%、防黴劑0.2%。

  4.2 原料處理

  方法與木耳的原料處理方法相同。

  4.3 裝袋、滅菌、接種及發菌管理

  料建堆2~3 d後可進行裝袋。先調溼度,把料堆表面的乾料淋溼,使料的含水量達料比水為1.0∶***1.2~1.4***,加上配方所需的防黴劑、玉米粉,用拌料機把料攪拌均勻即可進行裝袋,用36 cm×13/23 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裝袋,裝袋時要使培養料鬆緊適宜,上下均勻一致,周圍豐滿無空隙。一般1袋裝溼料重2.0~2.2 kg,裝好袋後用繩子紮緊袋口裝進鐵框,每框9袋。裝袋完畢,立即裝爐滅菌,滅菌採用常壓滅菌,溫度到達100 ℃時保壓6 h。滅菌結束後,爐溫下降至60~70 ℃時進行御爐,把菌包移入已消毒的清潔的果園裡的出菇棚裡,待菌包溫度降至30 ℃以下時進行接種,1個菌包用種為8~10 g,套上套環,用膠圈把報紙***已滅菌的***紮緊在套環外封口,然後把菌包單個直立成行擺放培養菌絲,菌包之間留1~2 cm的空隙以便散熱。在此期間要注意如果氣溫過高,可以把菇棚的防蟲網掀起以通風降溫。

  4.4 出菇管理

  菌包菌絲培養30 d左右,菌絲吃透料,少數菌包現蕾,就可以疊包解報紙出菇,疊包時菇棚中間留1條便於淋水和採菇的人行道,在人行道兩側把菌包壘成4~6個菌包高單排或雙排的牆式堆碼,把菌包口的報紙解完後立即淋水進入第1潮的出菇管理工作,每天噴水2次,3~4 d現蕾,菇棚的空氣溼度保持85%~95%,噴水的次數與多少應根據天氣情況、出菇數量和菇體大小而定,宜噴霧狀水,子實體珊瑚期不宜直接向菇體噴水[2]。

  4.5 採收及轉潮管理

  當一叢菇中大部分子實體菌蓋直徑達2~3 cm、菌柄長度4~5 cm時,及時採收,用手握住整叢菇的基部,拔下整叢菇體,小心放入框內,避免損傷,然後在距菌蓋3~4 cm處剪去菌柄基部,將連線的菇體分為單個,去掉小菇,分級真空包裝,每袋2.5 kg。採完一潮後,清理菇腳,停水2~3 d讓菌絲休復,5~7 d即可轉潮,又像第1潮一樣管理。姬菇一般可採5~7潮,生物學轉化率可達90%~110%。

  5 參考文獻

  [1] 儲利慧,陳生良,俞田華.姬菇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07***6***:92-93.

  [2] 陳建輝.珍稀食用菌真姬菇栽培技術[J].科技致富嚮導,2004***9***:34-35.

  [3] 劉巖巖,張敏,宋瑩.北方林下黑木耳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2***:130-131.

  [4] 張懷榮.黑木耳立森261菌株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技術要點[J].食用菌,2014***1***:23-24.

  [5] 沈淵,姚明軍,沈新芬.大棚草莓-金福菇栽培技術初探[J].上海農業科技,2014***1***:144-145.

  [6] 賴育斌,郭明,巫世芬,等.金福菇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園藝,2013***15***:41.

  食用菌栽培技術論文篇三:《淺談食用菌高產栽培技術》

  摘要:食用菌不僅富含人類生活所需的各種蛋白質,還能夠廣泛用於醫藥等領域。目前我國的食用菌培植技術目前正處於飛速發展階段,如何科學合理的進行食用菌的栽培成為了發展白色農業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食用菌;栽培技術

  食用菌是人類食用的大型真菌,2000年統計中國的食用菌達938種,人工栽培的50餘種,中國廣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木耳、銀耳、平菇、滑菇等7類,它們分別生長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生態環境中。食用菌產業是一項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於一體的農村經濟發展專案,食用菌又是一類有機、營養、保健的綠色食品。發展食用菌產業符合人們消費增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農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徑。因此,食用菌產業作為一種適應社會市場經濟的產業日益發展壯大起來,人們對於食用菌的栽培技術研究也是越來越多,既要達到綠色自然、無公害的目標,又要做到保質保量的要求。

  一、培養料的配置

  食用菌培養料的配製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將原料的乾料按照比例要求進行充分的攪拌混合,需要新增的一些微量元素先要用水化開之後再拌入料中,接著進行反覆的攪拌,將存在的團料儘量打散,確保料的乾溼程度均勻;其次,影響菌絲生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培養料的含水量,一般培養料的含水量在55%左右就非常適合食用菌的生長,如果培養料的含水量偏低將會導致出菇產量大幅降低,如果培養料的含水量偏高,則會讓處於下層的菌絲缺氧而不能正常吃料,導致原料浪費。因此必須要按照培養料原料的木屑情況靈活的調整含水量,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注意木屑的粗細以及質地的軟硬、空氣溼度等具體情況對含水量進行配比;最後,培養料配置工作結束後,要儘快進行裝袋,一般裝袋時間不超過培養料配置 完成的7小時左右,裝袋完成後要注意及時滅菌。滅菌時先把裝袋完成的培養料放入鍋中,用猛火快速加熱到100℃,之後利用冷氣閥降溫到0℃,再重新將溫度加熱到100℃左右。進行滅菌作業時一定要確保猛火加熱、溫火保溫,定時檢視滅菌鍋內的溫度情況,防止漏氣的現象,否則無法達到有效的滅菌效果。經過這些階段,培養料的配置工作已經算是初步完成,培養料的配置對於提高食用菌的產量,降低生產成本具有重要意義。

  二、選擇優質的菌種及接種

  要挑選優質的菌種來培養,根據要栽培的食用菌的生長特點以及適宜的生長環境來選擇選擇適宜本地生長的優質、高產、高抗的優良菌株。在挑選菌

  種時一定要嚴格檢視菌種,確保其沒有雜質汙染和蟲害,適用於栽培養育。必須按照科學、嚴謹的接種程式來為所要栽培的食用菌接種,並在接種後及時將裝菌種的袋子放入無汙染、空氣適宜的培養室內進行發菌培養。

  三、培育環境的要求

  在經過幾個月的生長後,菌袋就要搬入出菇棚進行培育,但是受到培育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菌袋的出菇時間也不盡相同,只有保持培育環境適合菌袋成長才能讓菌袋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正常出菇。而將菌袋搬入出菇棚的時間要儘量避免午間氣溫較高時進行,因為過高的溫度容易影響出菇時間;入棚的時間一般選在晴天的早晚進行,要防止人棚過程中菌袋受到雨淋。菌袋人棚後的擺放要按照一定的規範進行操作,菌袋要並列排放整齊,且其間需要留5釐米左右的間隔以保持菌能夠正常呼吸,只有創造出一個有利於菌袋出菇的環境才能保證出菇更加優質、高產。

  ***1***空氣溼度。作為影響子實體生長的重要因素,如果培育環境的空氣溼度太低,子實體表面的水分蒸發就會加快,其基質中的含水量就會大幅度降低,進而影響食用菌的產量;相反空氣溼度如果偏高,子實體表面的水份蒸發作用不明顯,菌體內的營養運輸受到阻礙,造成子實體無法進行呼吸作用而停止生長。如果栽培環境中的空氣溼度長期處於偏高的狀態,子實體會因為倒吸空氣中的水份而出現腐爛的情況,嚴重時甚至會造成大範圍的細菌傳染。

  ***2***保持通風。食用菌的生長髮育需要足夠的氧氣,和我們人需要呼吸一樣,食用菌也會進行呼吸作用,它們吸人空氣中的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雖然適量程度的二氧化碳對某些特別種類的食用菌菌絲生長有利,但是很多食用菌如果長期處在二氧化碳過多的環境下,它們很有可能停止生長,而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環境甚至會讓菌絲體死亡。因此,出菇棚必須要保持通風,將二氧化碳的濃度控制在合適的範圍之內,確保空氣流通。

  ***3***光照環境。多數食用菌在出菇時需要散射光進行刺激,只有極少數品種要較強的散射光。通常情況下,光照越強時子實體的顏色就越深,光照越弱時子實體的顏色就越淺。栽培人員需要根據食用菌種類的差異對出菇棚的光照進行調節,如可以採用遮陽網、草簾等物品來調節室內光照。

  四、使用無汙染的肥料對食用菌進行施肥

  ***1***噴灑酵母膏以及蛋白腖等溶液。用0.3%的酵母膏和0.1%的蛋白腖噴灑在食用菌的表面,能夠使食用菌的身體變厚變肥,促進轉潮,在溫度為14℃~l6℃時效果最佳。

  ***2***人糞或人尿的噴灑。在噴灑人糞人尿時應當注意對人糞及人尿的加熱,最適合的人糞和人尿應該是煮熟20分鐘後的,對其進行對水,比例為1:10或者是1:20進行噴灑,或者也可以用新鮮的牛畜尿液,煮熟與沒有泡沫即可,進行對水,比例在l0倍~17倍之間。

  ***3***米醋的噴灑

  在食用菌生長的中後期,可以用300倍的米醋對其進行噴灑,在採摘前的1~3天,每天必須噴灑一次,通常情況下可以使食用菌產量提高6%,而且色澤會呈現出潔面。

  ***4***豆漿水的噴灑

  黃豆一千克,將其磨成豆漿後加入75千克~UI00千克的水,噴灑到食用菌表面,噴灑完成後再用清水噴灑一遍。

  五、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

  在管理栽培養育的食用菌時,要嚴格按照科學的管理方式進行管理。通過以往的栽培經驗,並結合實際的培育現狀,研究出最適合、最科學的食用菌栽培管理方式。以無公害、綠色健康為前提,運用無農藥危害的病蟲害的防治措施,栽培工具和培育工作人員進出時要做好清潔和消毒工作。根據食用菌的實際生長狀況及時對周圍環境

  做出處理,調節培育室內的通風、通氣、採光條件,掌控好溫度和溼度情7兕,在培育長成後採取時,也需要做好消毒工作,要以正確的方式、適時地採收。

  六、結語

  食用菌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用產品,食用菌產業也是社會市場上不可忽視的市場經濟發展專案無公害、高產的食用菌栽培技術是目前社會市場發展的需要,是促進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一部分,也是人們高品質的日常生活的需求,必將得到大力的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