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吸氧的技術論文

  吸氧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也是緩解缺氧的一種方法。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希望你能有所感觸!

  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吸氧護理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氧氣療法;護理

  【摘要】 目的 觀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氧狀態、監測吸氧療效。 方法 對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動脈血氧分壓和氧飽和度進行監測,將氧飽和度和SpO2與患者病情比較,根據SpO2選擇吸氧濃度並做好相應護理。 結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時動脈血氧分壓和氧飽和度下降佔57%;患者病情與缺氧有關,SpO2≥0.92病情較輕;吸氧增加SpO2者預後較好。 結論 根據患者缺氧具體情況選擇吸氧濃度,SpO2≥0.92有助於減輕心肌損傷,改善預後。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氧氣療法;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常併發低氧血癥,吸氧是 治療 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措施之一。為此,作者對我院收治的AMI患者吸氧流程進行了觀察,以探討吸氧濃度對減輕心肌缺氧損傷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物件 選取2001年5月~2004年5月在我院治療的發病≤24h急診入院的40例AMI為觀察物件。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41~84a,平均51a;梗死部位:非Q波AMI16例,前壁9例,下壁11例,多部位梗死2例,其它部位2例。入院時情況:心律失常17例,心衰5例,低血壓性休克4例。

  1.2 方法

  1.2.1 檢查與治療 患者入院後立即作心電圖檢查,每隔2~6h抽血檢查心肌酶CPKMB,直到24h為止,即刻抽取動脈血行血氣 分析 動脈血氧分壓***PaO2***和氧飽和度***SaO2***檢查,經皮監測脈搏血氧飽和度***GPO2***,並持續72h,然後給予吸氧,執行治療醫囑如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擴張冠狀動脈、補液等。

  1.2.2 吸氧護理與監測SpO2 向患者解釋吸氧對治療AMI的重要性,血氣分析檢查是吸氧的客觀指標,當病人PaO2<10.7kpa或SaO2<0.92時必須吸氧,選擇鼻塞給氧法吸氧,開始氧流量為4L・min-1,以後根據SpO2調整氧流量,使SpO2保持≥0.92,SpO2指夾最好放置在非血壓監測的手指,每2h更換1次手指,以防指夾長時間壓迫手指缺血,監測時注意觀察手指是否有紅、腫、面板受損等,監測期間如發現讀數突然下降,應及時檢查探頭是否鬆脫,吸氧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的脈搏、血壓、精神狀態、面板顏色、溫度及呼吸方式等有無改善。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40例AMI患者經過積極 治療 和合理給氧,37例病情穩定,痊癒出院,3例由於嚴重併發症死亡。

  2.2 AMI患者PaO2和SaO2異常情況 入院時PaO2在9.6~13.1Kpa,11例PaO2<10.7Kpa;SaO2在0.83~0.97,12例SaO2<0.92。入院時PaO2和/或SaO2下降共23例,佔57%***23/40***。

  2.3 AMI患者SaO2與SpO2異常情況 入院時SaO2為0.83~0.97,SpO2為0.87~0.98。

  2.4 梗死部位與SaO2的關係 入院心電圖梗死部位中非Q波AMI,前壁及下壁AMI患者的SaO2多數≥0.92,多部位梗死2例SaO2均<0.92,其它部位SaO2有1例≥0.92,1例<0.92。

  2.5 臨床表現與SaO2和SpO2之間的關係 入院24h內SpO2≥0.92與SaO2<0.92相比較,SaO2<0.92的AMI患者臨床表現重,合併低血壓休克,心衰併發症多。

  3 討論

  3.1 PaO2和SaO2正常值分別為10.7~13.3kpa和0.93~0.98。AMI患者由於心肌缺血壞死、心功能降低引起肺靜脈壓升高,使肺間質和肺泡水腫,肺順應性下降,肺通氣/血流比值異常導致低氧血癥,出現併發症時低氧血癥更為嚴重,翁心植等[1] 分析 100例AMI患者血氣分析檢查結果發現SaO2和PaO2下降與心律失常及心衰進行性加劇有關。本組病例中有57%的AMI患者入院時SaO2<0.92。心肌組織缺血缺氧會使心臟電生理、心肌代謝和心肌收縮功能惡化而導致更嚴重的不良後果。

  3.2 吸氧是治療AMI的基本措施之一,通過提高肺泡內氧分壓來增加SaO2、PaO2及氧含量,糾正低氧血癥,確保組織氧供應,緩解組織缺氧,改善心肌氧合,有助於梗死周圍缺血心肌氧供,縮小梗死範圍,減輕心肌缺氧性損傷。氧療還能使肺內氣體交換恢復,通氣量下降,減少呼吸功能,降低氧耗量。吸氧對減輕呼吸困難、胸痛、紫紺及焦慮、恐懼等也有積極作用,兼有醫療和心理雙重效果。給氧氣如同藥物一樣應正確 應用 ,氧療應有明確指徵。臨床實踐證明吸入高流量氧也有不利作用,PaO2>13.3kpa可誘發冠脈痙攣,減少心肌氧供,外周血管收縮,增加心臟後負荷,加大心肌氧耗,吸氧濃度大於50%持續48小時,可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質遭到破壞,導致肺損傷[2]。因此選擇合理吸氧濃度是關鍵。

  3.3 本組病例以心電圖、心肌酶和臨床情況作為心肌損傷指標,根據AMI患者缺氧具體情況選擇吸氧濃度,確保SpO2≥0.92有肋於減輕心肌損傷。

  參考 文獻

  [1] 翁心植,王淑均,向紅笛,等.急性心肌梗塞時血液氣體分析檢查的臨床意義[J].實用內科雜誌,1986,6***11***:532

  [2] 錢學賢. 現代 冠心病監護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3:138~15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