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禮儀的學術論文

  禮儀就是指人們在各種社會交往中為了互相尊重而約定俗成、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和程式,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淺析大學生禮儀修養――社交禮儀

  摘要:社交禮儀在當今社會中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掌握良好的社交禮儀規範對於一個人的工作,生活,交際等各方面的發展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學習並掌握社交禮儀的意義,目的等方面的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社交禮儀;行為規範;關係;大學生

  作為一名華夏兒女,我們都知道我國是有著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文明古國,一直以來文明禮貌傳統代代相傳,因此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千百年來中國璀璨多樣的傳統文化孕育了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也在傳承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禮儀體系。

  當今,在各種資訊文化競相綻放的環境下,禮儀的內涵也變得更加豐富多樣。而能夠嫻熟靈活地掌握禮儀技巧並且得心應手地運用禮儀知識則會對一個人的成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所謂禮儀就是指人們在各種社會交往中為了互相尊重而約定俗成、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和程式,它是禮節和儀式的總稱[1]。社交禮儀是禮儀修養中的一種。

  社交禮儀即指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具備的基本素質,交際能力等[2]。隨著社會的發展社交在當今社會人際交往中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通過社交,人們可以溝通心靈,建立深厚友誼,取得支援與幫助;通過社交,人們還可以順利進行資訊互通,資源共享。而在大學校園中,我們和朋友、同學、老師們相互交流也是一種社會交往。

  社交禮儀的意義主要有四點:

  一、社交禮儀是一種道德行為規範。即社交禮儀是一種約束與規範人的行為舉止的法則。每個人做事的方法方式各有不同,同樣一件事業會因人們的不同處理方法而產生不同的結果。比如進老師辦公室,應該先敲門,得到允許再進入,而不是直接開門進去,這雖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似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但這種行為就是一種社交禮儀。而社交禮儀的遵守就要依靠我們每個人自覺地約束與規範,即是一種道德行為的規範。

  二、社交禮儀表示對他人的尊重。這是社交禮儀的直接目的。尊重是社交禮儀的本質。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是每個人的精神需求,在社交禮儀中如果我們自身做到了對他人足夠的尊重,那麼,在給他人帶來愉悅和滿足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使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融洽,對自己的發展也會有好處。

  三、社交禮儀維護社會正常生活秩序。這是社交禮儀的根本目的。試想一下,如果每個人都不遵循社交禮儀,以為得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那麼我們的社會將會是一種怎樣的局面,難以想象。如果我們能夠自覺遵守社交禮儀,主動約束自我行為規範,那麼我們的社會才會是如今的這樣有條不紊地向前發展。

  四、社交禮儀要求在人際交往、社會交往中遵守。這是它的履行範圍。雖說社交禮儀很重要,但它一定適用於一定的範圍,而一旦超出了這個範圍將無法適用。比如在家裡穿拖鞋,而在公眾場合穿拖鞋就顯得失禮了。因此,運用社交禮儀一定要分場合分地點,要靈活運用。

  社交禮儀的主要目的有四點:

  一、交流資訊。交流資訊即資訊資源共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需要獲取大量的資訊以方便我們這樣或那樣的需要。然而,僅憑我們個人直接獲取我們所需的一手資訊資源是很繁雜的,也是無法實現的。這時,人際交流就顯得格外重要,而日常生活也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比如某一天要停水停電,相關單位是不會直接告訴你的,我們更多的是通過樓道里的通知或是其他人那裡得知這一訊息的,我們會提前接一些水,準備好手電筒或蠟燭以備停水停電,這樣就避免我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措手不及。

  二、增進感情。社會交往是一個人與人相互溝通的過程,它是雙向的,需要雙方都投入其中,因此在社交中投入的時間與精力會為我們的友誼和感情帶來收穫。比如經常與朋友一起休閒娛樂則會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使雙方更加了解彼此,相處更加融洽。

  三、建立關係。社交在彼此熟悉的人中會增進感情,而在陌生人之間,很多時候則會促使彼此之間建立關係。比如在很多情況下會建立商業合作、感情姻緣等關係的紐帶。而當關系建立,我們則要注意跟進關係,加強聯絡,以免忘記,以致淡化關係,失去聯絡。

  四、充實自我。在與不同人群、不同的社會環境接觸的時候,會豐富我們不同方面的經驗,從而豐富我們的人生閱歷與人生情感。

  下面介紹幾個社交禮儀的具體相關禮儀:

  一、 握手禮

  握手禮是在一切交際場合使用最頻繁,適用範圍最廣泛的見面致意禮節。它表示致意、友好、寒暄、道別、祝賀、感謝等多種含義。有時候握手往往比語言更具有親和力,更充滿情感。

  握手禮的場合:迎送客人、拜訪告辭、久別重逢、初次見面等。

  握手禮的規則:行握手禮是存在先後次序,其次序主要根據握手雙方所處的社會地位、身份、性別等條件來確定。通常是上級在先、長輩在先、女士在先、主人在先,而下級、晚輩、男士、客人應先問候,在對方伸出手後再伸手同他握手,如果兩個人身份、年齡、職務等相仿時,先伸手為禮貌。如果男女初次見面,雙方可以不握手,互相致點頭禮即可。如果一方忽略了握手的先後次序,先伸出了手,那麼另一方應立即回握,以免尷尬。

  握手禮的正確姿勢:握手時雙方相距約一步,上身稍前側,伸出右手,四指併攏拇指張開,兩人的手掌與地面垂直相握,持續二至三秒,力量適中,注視對方,微笑或用簡單的語言致意或寒暄。

  二、 鞠躬禮

  鞠躬禮是一種人們用來表示對別人的恭敬的致意禮節。

  鞠躬禮的場合:莊嚴或喜慶的儀式、演講、演員謝幕等。

  鞠躬禮的方式:一鞠躬,行禮時身體上部向前傾斜15―20度,隨即恢復狀態,只做一次;三鞠躬,行禮時身體上部向下彎約90度,然後恢復原樣,如此連續三次。

  鞠躬禮的正確姿勢:行禮者和受禮者互相注目,不得斜視和環視,行禮時不可戴帽,脫帽所用之手應與行禮之邊相反,行禮者在距受禮者兩米左右進行。行禮時,以腰部為軸,頭、肩、上身順勢向前傾約20度至90度,雙手應在上身前傾時自然下垂放兩側,也可交叉相握放在體前,面帶微笑,目光下垂[3]。

  三、 介紹

  介紹時社交場合中互相瞭解的基本方法。通過介紹,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以便更好地交流,更好地深入瞭解彼此。

  自我介紹:時間應選在對方有時間、心情好、有認識你的興趣的時候。態度要親切、友好、自信。內容包括姓名的全稱、供職單位、負擔的工作。

  禮儀就彷彿一張人際交往的明信片。尤其是社會交往,它可以幫助我們規範言談舉止,學會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贏得社會尊重;架設友誼橋樑,通向成功之路。因此禮儀又是一張我們人生的通行證,它能幫助我們獲得成功,從而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幸福與人生。在這個發展迅速,注重人際關係的社會中,社交禮儀無疑成為每個人立足社會的基本前提之一。

  作為當代大學生,社交禮儀對我們來說更是至關重要。有利於我們同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形成和諧美好的氛圍,從而促進我們的心理健康成長。有利於促進我們大學生更好地與社會接觸,鍛鍊心智,增強心理承受力。

  總之,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重視禮儀修養,一個人只有擁有良好的禮儀修養,才能更好地展示出自身的氣質,更好地為他人所接受所喜歡,從而塑造更好的自我,實現更有價值的人生。***瀋陽師範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遼寧;瀋陽;110034***

  參考文獻:

  [1] 黃菊良:《大學生禮儀修養》,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 王華,鄧自新:《現代社交禮儀》,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3] 王華,鄧自新:《現代社交禮儀》,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篇二

  淺談家庭禮儀教育

  【摘要】文明禮貌是最受各國人民重視的品質。禮儀教育的過程就是禮儀習慣的養成過程,也就是社會的個體化再到個體的社會化的過程。家庭禮儀教育是社會個體化的有效載體。“禮”指的就是社會生活中由於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是一定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在社會生活中的體現和反映。因此,家庭禮儀教育的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的禮儀習慣。

  【關鍵詞】禮儀教育禮儀意識家庭教育

  柏拉圖曾指出,“開一個好頭對於做任何事情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尚處於年青和稚嫩階段的事物,因為這時正是個性形成的時候,此時下的印象也是最深刻……”。亞里士多德也說過,“幼年時形成的良好習慣可以改變一生。”在倡導終身教育、構建學習化社會的今天,首先要接受最需要接受的禮儀教育。本文僅就家庭禮儀教育問題作一粗淺的探索。

  1.崇禮重禮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崇禮重禮,古今中外皆然。這裡的“禮”,指的就是社會生活中由於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是一定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在社會生活中的體現和反映。

  當今社會是高度開放的社會,也是高度協作化的社會。任何單一的個體都必須與其他的個體或群體交往、合作。任何不禮貌和不文明的行為不僅使人生厭遭人唾棄,無助於建立世人間健康有序、友好和諧的人際關係,而且還必將“嚴重危害當今社會各階層的合作與團結”。我國著名的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先生在給他兒子傅聰的一封信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他這樣寫著:“你所來往的圈子特別是有教育的圈子,一舉一動務須特別留意。對客氣的人,或是師長,或是老年人,說話時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這種規矩成了習慣,一輩子都有好處。”

  2.禮儀教育,基礎在家庭,關鍵也在家庭

  禮儀教育的過程就是禮儀習慣的養成過程,也就是社會的個體化再到個體的社會化的過程。其實質是要把一個具有自然屬性的個體的人培養成為適應時代要求的社會的人。而作為個體的人降臨人世步入社會,首先接觸到的就是父母,就是家庭。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孩子從小生活在家庭裡,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響的啟蒙教育。他們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動,經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逐漸形成各種思想意識、行為習慣。其中有好的,也有壞的。這對他們以後的發展,產生著極大的影響。

  2.1家庭禮儀教育是社會個體化的有效載體。在家庭裡,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能夠把已習得的禮儀要求,通過平時家庭成員間在共同生活中的相互接觸、交流、教育、影響自己的孩子養成必要的禮儀習慣,從而為他們今後走上社會適應社會準備了良好的禮儀素質。這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所不具備的條件。

  2.2庭禮儀教育是個體社會化的有力支撐。“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每一個人都必須是社會的人,都必須進入社會適應社會。家庭是社會的基礎細胞,是我們一切習慣的淵源。個體能否成功地進入社會適應社會併為社會所悅納,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他接受的家庭禮儀教育。

  2.3庭禮儀教育架起了個體與社會的堅實橋樑。社會個體化再到個體社會化,其間聯結的紐帶就是家庭禮儀教育。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內容,不只是給孩子多灌輸知識,而是幫助孩子養成禮儀習慣,能夠與人友好相處,在共同的進步中發展中更進一步地充實、發展、完善自己。在這方面,家庭禮儀教育以其獨特的即是首發站又是終點站的家庭的地位,無疑是起到了橋樑與紐帶的作用。

  3.家庭禮儀教育看平時,重養成

  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灣,它既是遮風擋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飛理想的錨地。家庭禮儀教育的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的禮儀習慣。看平時,重養成,自然是家庭禮儀教育實施的應有之義。具體可由以下四方面著手。

  3.1以禮帶禮,突出家長表率作用。家庭禮儀教育的實施,應該加強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自身的禮儀修養。“孩子是父母言行的一面鏡”;“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孩子常常把自己的行為與父母相對照,甚至父母行為中的某些失當之處,也往往會成為一些孩子開脫自己錯誤的‘口實’。孩子既可以從父母身上學到優點,又可學到缺點。”“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須從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作為家長,我們的那些做父母應該切實提高自己的禮儀修養,認真負責地扮演好孩子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的角色,努力踐行規範的文明禮儀,讓孩子看得見、摸得著,從而自然地接受影響、教育,自覺地付諸實踐。

  3.2以小促大,緊抓日常生活規範。 俗話說:“坐有坐相,站在站相,吃飯有吃飯的相道”。《禮記・冠義》中也有這麼一句話,“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家庭禮儀教育的實施,應該從身邊細小的事情做起。如孩子剛剛學會說話,能聽懂一些簡單的指示和要求時起,就有意識地在各種場合下,告訴她應該怎樣做。比如:“早晨離開家時,要和家裡人說‘再見’,到託兒所要問‘阿姨好’,‘小朋友好’等等”。“在街上,吃剩的果皮和冰棍杆,都讓她親手送到垃圾箱裡,不隨意往地上亂扔。乘公共汽車,當別人讓座時,要說聲謝謝。每當看到環衛工人或園藝工人頂著烈日清掃一街路、美化環境時,都要讚揚他們對城市對社會的貢獻,告訴孩子要尊重他們的勞動……等等。”教育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由淺入深,從低到高,循序漸進,不斷髮展的動態過程。“父母對子女的示範應該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時時處處,點點滴滴。”作為家長,那些做父母的應該遵循孩子生理心理髮展變化的一般規律,以日常生活規範的教學與落實為基礎,從最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完善。

  3.3以無勝有,營造家庭文化氛圍。“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則與之化矣。”孔子的話其實說的是環境薰陶及良好的心理環境形成為對人的深遠影響問題。家庭禮儀教育的實施,應該營造一定的氛圍,製造一定的輿論,以感情的變化促進禮儀活動的開展。“生活環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師”。“對兒童最深刻的教育,言誤不如行動;對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遺傳不如環境”。“長大的孩子身上任何一點不良品格,都可以從他幼年的環境中找到形成的原因”。“長期處於愉快心理環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現為精神振奮,性格豁達,活潑樂觀,充滿自信。”許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在歡愉的氣氛中,對孩子進行啟蒙。”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也認為,創設彬彬有禮,愉快活潑,和諧協調,相互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的教育氛圍是搞好教育的主要條件。作為家長,應該努力建議一個充滿理解、信任和親情的幸福家庭,這正是孕育良好禮儀素養的搖藍。

  3.4以練導行,強化孩子禮儀意識。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林崇德教授也指出,“重複和練習是習慣形成的關鍵。無論是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還是不良的道德行為習慣,都是靠重複和練習而形成的。要使文明用語普及,唯一的辦法是在明確意義的情況下反覆練習,使之習慣化。良好的文明習慣和道德習慣,我們提倡重複和練習養成。”作為家長,必須向孩子提供良好習慣的訓練,不時地對孩子進行有意識地禮儀重複、練習。

  文明禮貌是最受各國人民重視的品質。禮儀是發展社會交往的潤滑劑,是溝通人際關係的調節器。在文明、禮貌、得體的交往中,我們快樂地成長!讓我們在對禮儀的思考、感悟中,抱著對民族對國家對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結合《公民道德建議實施綱要》等的具體要求,切切實實地深入開展家庭禮儀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