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論的論文

  陶行知創造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部分所構成的生活教育理論,這對於促進當前我國的教育理論發展、促進教學改革、培養創新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淺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論文篇一

  《淺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中國目前教育的影響》

  摘要:陶行知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師從於杜威,繼承和發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創造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部分所構成的生活教育理論,這對於促進當前我國的教育理論發展、促進教學改革、培養創新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啟示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教育家。早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後留學美國,在伊利諾大學獲文科碩士學位,又在哥倫比亞大學師從杜威研究教育,獲“都市學務總監資格”文憑。回國後,即以畢生的精力投身於教育事業,致力於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國人民的教育新路。他在深刻批判封建傳統教育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的教育調查、實踐和思考,創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為核心內容的生活教育思想,這是改革傳統教育的結晶,對我們在新形勢下所進行的教育改革有著啟示作用。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由“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原理組成。陶行知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時,他的老師杜威博士教他“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在做中學”。1917年,他學成回國後經過十多年的教育實踐,認識到這種教育理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社會是行不通的,便大膽地把杜威學說翻了半個筋斗,把它改造了過來,創立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並把它付諸實踐和運用到推廣鄉村教育、創辦曉莊師範之中。

  1、“生活即教育”

  如前所述,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生活,教育要為改造社會生活而服務,教育與生活緊密相聯,是生活決定教育,只有與生活相結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脫離了生活就不是教育,教育者的任務是要指導青年一代為理想生活而奮鬥,不斷改進現實生活,使生活不斷前進和向上。

  2、“社會即學校”

  這裡指學校要與社會密切聯絡,擴大學校對社會的積極影響。因為學校裡的東西畢竟太少,實行了社會即學校這條原理,則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環境範圍都可大大增加,學生和先生也可以多起來,校外有經驗的農夫、工程人員,學生可以領教;校內有價值的活動,外人也可以受益。顯然,這對我們改革傳統的封閉式的教學是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的。

  3、“教學做合一”

  這是生活教育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有三個組成部分:一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二是教法、學法和做法應當合一,教師既教又學,學生則是學;三是教學不只教人學,而更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個方面,“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由此可見,“教學做合一”,實際上是行知合一,行是做,即實踐。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變舊的傳統教學中脫離生活、脫離社會、脫離實際的三脫離的弊端,把單純傳授知識,死教書、死讀書的教學轉移到培養學生的生活力和創造力的軌道上來,培養創造型、開拓型人才來,要求學用一致,在實踐中加深理解,是一種推行手腦並用,在勞力使勞心的理論聯絡實際的方針。要求教師把指導學生學習的工作做好,不只學會、能應用知識,且能會學,終身受益。這要求教師實行啟發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當今教育改革的啟示

  1、教育必須來源於生活,聯絡學生生活實際

  陶行知在《談生活教育》中認為,生活教育,即“給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他還認為,“真正的生活教育自古以來一直存在到今天,發展到今天,而且還要一直存在下去,發展下去,而達到最高的生活即最高的教育。”考察教育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發現,教育和人們社會生活本來就是密不可分的,人類生活的需要產生了教育,教育的發展又依賴於人類生活的不斷需要和發展。但是在教育發展過程中,由於人為的因素教育被異化了,教育在某個歷史階段不僅成為少數人的專利,而且和生活的發展相背離,它不僅脫離了人們生活的實際需要,也使自身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限制。陶行知曾經批判傳統教育“沿襲陳法”,不滿意“學校與社會隔離”、“生活與教育分家”的狀況,主張革新舊的教育制度。他呼籲道:“中國教育已到絕境,千萬不要空談教育,千萬不要空談生活;只有發明工具,製造工具,運用工具是真教育,是真生活。”生活需要教育,教育必須和生活相結合,尤其必須和學生生活的實際相結合,只有這樣,教育才是真教育。目前,就我國的基礎教育而言,教育內容陳舊過時,教育方法死板呆滯,不能反映當前生活和生產實際,不能滿足青少年生動活潑的精神需要,泯滅了學生的求知慾,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以至於使學生把小學時代滿好奇的問號,變成了中學時代沉默的逗號,大學時代無話可說的句號。這種學校與社會隔離、教育與生活分家的狀況給青少年的發展所造成的惡果不可低估。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以“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為重要指導思想,力求使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更符合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更貼近當代青少年的現實生活。這對於改變我國目前基礎教育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狀況起到了綱領性的指導作用。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我們要認真研究領會《綱要》精神實質,借鑑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革新內容、改變方法、創新模式,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把教育和社會生活實際相聯絡,和青少年豐富多彩的生活相結合,給我們基礎教育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2、教育必須服務於生活,教育學生學會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以社會生活為中心的。生活教育是與人民的利益息息相關的教育。他在《生活教育之特質》一文中說:“生活教育是大眾的教育,大眾自己辦的教育,大眾為生活解放而辦的教育。”他認為,生活教育應該包括健康生活、勞動生活、科學生活、藝術生活、社會改造生活等五大類。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和政治形勢的變化,而不斷地改變和充實,他始終把自己的教育活動和人民大眾的生活、中國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絡在一起。他提出生活教育是要為未來新時代做準備。中國的教育發展到今天,不僅是要建設適合鄉村實際的活教育,更要建設適應21世紀發展的新教育,滿足今後學生生活的需要。而我們今天的教育現實中,那種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違背教育發展規律的現象依然存在:在德育實施過程中,幼兒園進行理想教育,小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學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大學進行日常行為規範教育,這種本末倒置的德育現實使得我們的教育家們也感到驚奇;在智育中,脫離社會生活實際,只注重知識傳授,忽視學生髮展,“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的教書匠和讀死書、死讀書、讀死書的蛀書蟲”的現象還非常嚴重。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中職教育走向低谷,高職教育發展也並未被人看好,與其他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形成鮮明反差。這些雖然與人們的傳統觀念、大學擴招不無關係,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職業教育在辦學思想、辦學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問題。職業教育能否貼近生活、貼近市場、貼近學生,培養出符合當今社會所急需的實用型專門人才,成為職業教育存在和發展的關鍵。正如陶行知所說:“我們的生活力是必然的衝開校門,衝開村門,衝開城門,衝出國門,衝開無論什麼自私自利的人所造成的鐵門。所以整個中華民國和整個世界,才是我們真正的學校。”因此,職業教育必須貼近社會,服務於生活,教給學生生活的本領,才能培養出能推動社會發展的所需人才。

  3、教育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教會學生學會創造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要凝集於“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目標上。“真人”既不是“人上人”的剝削者,也不是“人下人”的奴隸,而是人中人,是在受教育後都能“做工、求知、管政治”做國家的主人。為了培養人中人,首先就要從解放兒童的創造力人手。環境在培養、發揮兒童創造力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教育就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並運用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發揮這種創造力,貢獻於民族與人類。因此,他主張對兒童實行六大解放:解放兒童的大腦,使他能想;解放兒童的雙眼,使他能看;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能幹;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能講;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能接觸大自然和社會;解放兒童的時間,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兒童的創造力予以適當的培養,給他們充分的身心營養,建設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更要輔之於教師的因材施教,使兒童的“精神意志能力,漸漸地發育成長”,使他們的創造力得到解放和發展。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的創造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仍然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創新精神是社會前進的動力,是民族振興的靈魂。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特別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之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成為教育目標中的一大追求,創新理論的學習和創新活動的開展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大亮點。學習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借鑑其創造教育思想,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即“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他們具有健康的體魄、發達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和改造社會的精神。

  第二,要實現“六大解放”。其中,爭取時間的解放是“六大解放”的重中之重。“一般學校把兒童全部時間佔據,使兒童失去了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的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家長和教師對解放兒童的時間也顯得十分吝嗇,他們希望兒童變成上緊發條的機器,每時每刻都在按照他們設計好的程式不停地運轉,這在極大程度上扼殺了兒童的創造力的萌芽。

  第三,要創造民主和諧的環境。這是學生創造力最能發揮的重要條件,陶行知認為:“大量開發人礦中之創造力,只有民主才能辦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這樣的大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能使師生間親密合作,形成歡愉的情感氣氛,成為調動師生雙方積極性的內驅力,激起學生進行創造性勞動的巨大熱情。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才能得以實現。因此,教師要學會理解和寬容,因為理解和寬容不僅是一種教育策略,更是教師的一種基本品質。教師要實施民主教學,因為“教人求真和學做真人的教學自由,也只有真正的民主實現了才有可能”。

  第四,要因材施教,教學做合一。這是培養學生創造力最基本的方法。“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施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並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於枯萎。”教學做合一就是“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

  教育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做,學生創造力最終要凝聚在做的結果上,所以,在教學中“不在做人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為學”。我們教師要能領會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諦,敢於探索,勇於實踐,做個有膽識、善創新的教育家。

  參考文獻:

  [1]黃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與中西文化[J].教育研究,1993.

  [2]陶行知全集***第二卷***:435,436.

  [3]王暉.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再認識.大慶專科學校學報.

  [4]陽紅.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啟示.貴陽師專學報,***38***.

  [5]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淺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論文篇二

  《陶行知教育思想對教育實踐工作的啟示》

  [摘要] 陶行知認為知識的演化是“行知行”的過程,為強調“行”先的重要性,後改名“行知”。陶先生教育思想對如何加強並且做好教育實踐工作、切實提高師範生培養質量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 陶行知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 師範生

  陶行知認為知識的演化是“行知行”的過程,為強調“行”先的重要性,後改名“行知”。陶先生深深認同他的德國朋友傅有任先生的觀點:“中國人如果懂得‘行知’的道理而放棄‘知行’的傳統思想,才有希望。”陶先生教育思想對如何加強並且做好教育實踐工作、切實提高師範生培養質量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一、學生在教育實踐中要創造性工作

  “行動產生理論,行動發展理論。行動所產生髮展的理論,還是為著要指導行動。理論要通過行動才能發生他的力量,豐富他的內容。”陶先生的“行知行”中的後一個“行”是前一個“行”的更高境界,不是前一個“行”的簡單重複與修正,而是在對客觀真理更深刻把握後的更理性的行動,同時更包含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一種對更美好生活的創造與理論實踐的昇華。通過“行”而獲“知”不是最終目的,“知”是為更好的創造性的“行”。教育實踐過程就是這樣一個由行之知,由知而行的過程。

  要學會游泳必須下水實踐,只是岸上觀摩與書本理論研究是學不會的,師範生在校所學的一切知識都必須到實踐中檢驗和在實踐中學會應用,教師的各項基本素質也要在實踐中鍛鍊提高。對於師範生實習來說這是一個在“教”中“學”的過程,每個師範生學會“做”教師這一行必須經過的階段,每個師範生的“做”不能停留在模仿原導師的水準上。“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齊白石的關門弟子許麟廬模仿齊白石的對蝦畫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外人一般不能分辨出真假。也有很多人想學齊先生畫蝦的對蝦,但都不得要領,許麟廬為此很得意,有些飄飄然。齊先生看在眼裡,就說了這句話,許麟廬牢記恩師“學我者生,似我者亡”的教誨,博採眾長,悟出了“尋門而入,破門而出”的八字心得。齊白石作畫如寫楷書,古樸凝重,許麟廬反其道而行之,以狂草筆法入畫,形成了今天獨特的大寫意畫風。陶先生的“做”指的就是這種一定基礎上融入個人的主觀能動的創造性發揮。從這個角度,我們就很好理解陶先生的這番話:“曉莊同志要創造和曉莊大不同的學校才算和曉莊同,才算第一流的貢獻,才算是有些成功。”

  因此,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練就過硬基本功和了解實習學校教育教學現狀後,實習生要創造性地“做”,融入自己的思考,融入高校教研理論探索前沿的最新成果,這樣就會達到陶先生一貫所提倡的改造落後教育的目的。譬如,2009年,衡陽師範學院物電系2005級學生王冬生在祁陽七中實習的過程中嘗試引入心理輔導活動對259班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獲得成功,實習過程中併發覺高中生對實習老師有一種特殊的親近與信賴感。這種心理認同感是實習生年輕所擁有的特殊教育資本。於是,在2010年,物電系2006級在祁陽四中實習時,借鑑衡陽師院心理學品牌“雲峰開講”,在該校創立了“心靈綠色通道”,成功地解決了許多家長與班主任不能解決的學生思想問題,給三位有過自殺念頭的學生進行了心理干預,重新喚起了他們生活的意志和力量。在這屆實習中,劉娟、陳輝等同學進行學生集體自治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大力倡導這種方式,“嘴裡講道德,耳朵聽道德,而所行所為卻不能合乎道德標準,無形無影當中把道德與行為分而為二,若想除去弊端,非給學生種種機會,練習道德的行為。”從學校角度說,就是“為學生預備種種機會,使學生能夠組織起來,養成他們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例如,關於高中生在校帶不帶手機的問題,他們組織兩個班的同學進行辯論賽,討論高中生在校帶手機的利與弊。同學們通過深入全面熱烈的辯論,對正確使用手機、帶不帶手機進學校有了正確的認識。這種教育方式合乎當代青少年崇尚獨立自主、自尊心與逆反心理強的特點,他們易於接受與理解。

  二、師範生在教育實踐中要修煉德行,堅定“專業思想”

  師範教育是培養育人的事業,它不僅僅是給學生一些就業的技術、一個謀生的飯碗,而是要培養有愛心、有責任、勇擔當的改造社會的積極分子。

  “要有好的學校,先要有好的教師。好的教師有生成的,有學成的。生成的好教師如同鳳毛麟角,不可多得。恐怕一百萬鄉村教師當中,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位是要有特殊訓練把他們培養成功”。師範生對國家民族、對學生的感情是需要培養的。只有深入中國真實的社會生活,直面國家的貧窮落後地區現狀、傾聽人民的需要才能喚醒他們的責任感,只有在有孩子們交往中他們才會體驗教育的神聖與偉大。學生深入到基層,許多紮根一線的老師奉獻敬業精神也會教育感召他們。在教育實習過程中,實習生不僅要在“教”中“學”實習點的老師怎樣完成業務,還要學支撐他們的精神與信念。物電系2005級在祁陽七中實習時,衡陽師院有一批以校長鄧振為代表的優秀的畢業生群體在這裡工作,實習隊邀請他們同實習生一道開了“理想、成才、責任”座談會,他們“認認真真做事,老老實實做人,一心一意付出”,“用心做事,用情做人”等肺腑之言及工作中的一些例項使實習生深受啟發。

  教育這一行是功德無量的“愛”心事業,理解它,你就會愛上它,投入它,你才會感受到樂趣。“現任教育者,無不視當教員為苦途,以其無名利也,殊不知其在經濟上固甚苦,而實有無限之樂自在其中。愚昧者,我得而智慧;幼小者,我得而長大之;目視後進蒸蒸日上,皆我所造者。其樂為何如耶!”衡陽師院物電系2006級羅豔麗同學考上了浙江大學研究生,在一個多月的教育實習中,發覺了陶先生所描述的樂趣,曾向帶隊老師諮詢該不該放棄讀研機會,畢業後馬上從事教育工作。在與農村留守青少年朝夕相處中,孩子們尊重、信賴實習老師,對實習老師的付出給予了真摯的反饋,她覺得這幫孩子需要她,她願意為她們付出。像羅豔麗同學這樣的例子很多,在實踐的過程中,師範生心中人類最美好的情感――“博愛”之心被喚醒並強化了,師範生們體會到教育事業的崇高與偉大,他們更具愛心,無論他們將來走向任何崗位,這個“師範”烙印將伴一生。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3.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論文篇三

  《淺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我們只有將教育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才能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態度和能力,並學會在學習與生活中與人交流、探究學習的能力,努力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的素質。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教育

  教育理論是以陶行知***1891―1946***吸取了國外的知識,再加上自己的國情所創造出來的,是上個世紀教育的財富。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其核心就是啟發,啟發所有人改造社會生活的覺悟、手腦結合的實踐創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創造新的人生,創造新的中國、新的世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以“生活”為邏輯起點與歸宿,以“生活”為中心、為基礎的。幼兒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就是教育,當幼兒踏進幼兒園的那刻起到離園結束,小朋友們都在受到教育,有的教育是生活上的,有的教育就是知識上的,不管哪一樣,都是教育。陶行知還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是生活決定教育”。

  小朋友都是好動的,你如何讓他們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呢?比如:大班的孩子是活潑的,是有活力的,每次早上做操非常興奮,排隊的時候,他們總是亂跑。有一天,有一個小朋友就不小心摔跤了,這時可以對幼兒進行教育,告訴他們亂跑的壞處,讓他們從個人身上得到教訓。生活教育就是保育和教育的結合,兩者合二為一就是我們所提倡的保教合一。在保育中教育,在教育中保育,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起促進幼兒的成長。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如下。

  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論的核心

  對此陶行知有過很多論述,其內涵十分豐富。陶行知說:“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活即教育’。”為什麼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陶行知認為是生活中的矛盾使然。他說:“受過某種教育的生活與沒有受過某種教育的生活,摩擦起來,便發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發出生活的變化,即教育的變化。”所以說,“生活與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與被摩擦者都起了變化,便都受了教育。”正因為生活的矛盾無時無處不在,生活也就隨時隨地在發生教育的作用。陶行知認為生活與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個過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無論教育的內容還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據生活的需要。不能一味地讀書,死讀書。讀書是為了生活,從而讓自己變得強大。

  因此,要“用生活來教育”,通過生活來教育,教育與生活要有高度的一致。我們想受什麼教育,便需過什麼生活。除此之外,“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如何將生活決定教育,就是我們老師這個職業所散發出來的魅力了。老師,就是生活教育的實施者,學生就是教育的執行者,教師的教育就決定了幼兒的生活能力。不僅如此,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動生活進步。幼兒在園時,每天都有歇息的機會,從小事做起,從幼兒的吃飯、上廁所、搬椅子等一系列的行為開始訓練,讓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能力。習慣需要21天養成,當習慣養成以後,在生活中每天練習。我相信,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對以後的學習、生活、甚至是做人都是有好處的。我相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成績,應該是人類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

  二、“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另一重要主張,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學校與社會關係問題上的具體化

  所謂“社會即學校”是指“學校含有社會的意味”。如果“學校不能運用社會的力量以謀進步,社會也沒法吸收學校的力量以圖改造”。學校與社會間存在著這樣的一種“互濟”作用,社群活動的開展是明智的,幼兒園是一個單一的小集體,資源是有限的,但是,社會的資源是無限的,不管是醫院、銀行、超市,這些都和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絡,幼兒都會面臨到的一個問題,這些知識的學習不能只靠圖片來解決問題,只有帶幼兒深入進去,自己親身實踐,那才是教育的根本,最近,我就實施了一次,我帶著幼兒參觀銀行,讓他們自己去觀察大人們是如何去領錢、存錢的。學到本領後,然後在以後的自住性遊戲中進行鞏固。我覺得只有利用社群、社會這樣龐大的資源,讓幼兒貼近生活的學習,這樣,才是真正的學習。

  三、“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又一重要主張,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學方法問題上的具體化

  “教學做合一”是因為“行是知之始”。陶行知批評傳統教育歷來把讀書、聽講當成“知之始”,並以之為知識的唯一來源,讓幼兒坐在課堂中只聽,聽教師的誇誇其談,看似都學會了,可是一到生活中,這個不會,那個不會。不僅如此,還不肯學習,常年聽老師講,學生都不會講了,思維停滯,帶來了各方面的缺陷,所以,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是非常正確的。在幼兒園,自主性遊戲應運而生,我們可以創造各種生活場景,比如:小吃一條街、菜場、髮型屋、茶樓等,讓幼兒在模擬生活,練習生活中的情景。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學說隨著社會形式的變化與資深教育實踐的深入,對於今天乃至未來中國和世界教育改革與發展,仍有著重要的理論借鑑價值與強烈的現實指導意義,是中國與世界教育寶庫中的一筆彌足珍貴的思想財富!

  參考文獻:

  [1]陳雪娟.讓語文源於生活,寓於生活,服務生活[J].教育科研論壇,2013,***7***.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M].哈爾濱出版社,2011.

  [3]胡曉風.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4]陶行知.談生活的教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5]陶行知.生活即教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6]陶行知.教學做合一――致朱瑞琰[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