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

  任何社會不管發展到什麼程度,都需要教師的存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工作分析

  摘 要:新課程改革、資訊科技革命、教育改革是新世紀中小學教育面臨的三大挑戰,也是重要的機遇。中小學教師如何才能抓住機遇,直面挑戰,教育科研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當前,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工作仍顯薄弱,存在不少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將就此作出一定的分析。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問題;意見

  新世紀伊始,中國教育轟轟烈烈地推動了新課程改革,這給中國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也迎來了機遇。伴隨著新課程改革,資訊科技革命也在悄然展開,資訊科技不斷融入教育教學之中,國家的教育改革也在持續跟進。對於中國教育而言,三大變革直接指向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一些中小學在努力抓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積極引導和組織教師開展教育科研活動,對促進素質教育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對大多數中小學來說,教育科研工作仍然是薄弱環節,對教育科研的認知、參與等仍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如何加強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育現代化服務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概述

  1.中小學教師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七號***1999年9月13日***《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附則第二十二條描述中小學教師,“是指幼兒園,特殊教育機構,普通中小學,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機構,職業中學以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教師。”

  2014年1月11日,教育部關於印發《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的通知。《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第二條描述,中小學教師“是指幼兒園、特殊教育機構、普通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少年宮以及地方教研室、電化教育等機構的教師。前款所稱中小學教師包括民辦學校教師。”

  根據教育部的規定,我們以2014年教育部教師[2014]1號檔案來定義中小學教師,即是指幼兒園、特殊教育機構、普通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少年宮以及地方教研室、電化教育等機構的教師。

  2.教育科研

  李春生主編《中國小學教學百科全書・教育卷》指出,教育科研是指從教育實踐中探討教育理論,以符合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指導教育實踐,促進教育事業發展。

  張光忠主編《社會科學學科辭典》指出,人類最早的教育研究活動是以各學派聚徒講學的形式開始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九流十家”各派招聚門徒和講授包括教育學說在內地各種學說,以孔丘、孟軻、荀況等人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以墨翟為創始人的墨家學說影響較大,併產生了《論語》《墨經》等有關教學學說內容的著作。17世紀末,歐洲出現了“基督教學校兄弟會”的教育學術組織。1968年,英國成立了基督教知識普及協會。19世紀初,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1776―1841***在柯尼斯堡大學創辦了教育研究所。1921年,英國成立了“新教育協會”。1943年,蘇聯成立了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1966年改組為蘇聯教育科學院***。195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漢堡成立了教育研究所。此後,教育研究在世界各地蓬勃開展起來。我國的教育科學研究的學術團體出現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1979年4月2日中國教育學會成立後,其他專業研究會***如教育學研究會、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研究會***也陸續成立,促進了教育科學向系統化、專門化方向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1.教育科研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是指人們根據一定表現的現象或虛假的資訊而對他人作出判斷,從而出現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物件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教育科研認知偏差是指對教育科研的認識不到位,不能準確把握教育科研的內涵和外延。雖說當前各種載體均沒有統一的對教育科研的定義,但在各種載體中關於教育科研的表述卻不少,他們都在一定程度上對教育科研作出了闡釋,都表述了教育科研的核心思想。很多中小學教師不注意收集相關的資訊,不加以綜合的理解,往往容易以偏概全,形成對教育科研的形而上的認識。

  2.研究目標定位偏差

  研究目標是我們研究設計要達成的結果。研究目標定位偏差是指具體的研究活動中,我們要幹什麼、該幹什麼、怎麼幹,沒有清晰的認識,導致我們在研究中無所適從。比如,有的中小學教師提出“提高教師素質教育的能力的研究”這樣的研究課題,表面上看,這個課題不錯,是我們當前的熱點、難點問題。但細細斟酌,我們會發現,這個課題提法不妥。“素質教育”是什麼?沒有準確的表述的情況下,我們怎麼去定義“素質教育的能力”,這樣我們的研究目標是什麼,我們自己也搞不清楚,目標都不清楚,那我們還研究什麼呢。這樣的問題很多,研究目標的定位也是研究中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是研究的起點。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困難。

  3.研究方法錯亂

  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常用的方法有:教育觀察法、教育統計法、教育實驗法以及調查法、歷史法。科學實驗和辯證思維是研究中的兩大武器,使教育科研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較好地結合起來。同時,聯絡實際,是教育科學研究必須遵循的原則,它在分析和論述教育問題時,根據“實踐―理論―實踐”的認識過程規律,作出科學的理論概括,並進一步指導教育實踐。研究方法錯亂是指研究中的程式錯亂或方法使用不當。教育科研也叫教育科學研究,屬於科學研究的範疇。程式的合理性就是其科學性的最重要的體現之一,一個連程式都不合理的研究,很難讓人相信其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再者研究的具體方法的應用和具體研究的內容與過程是相關的,比如,我們對理論的研究一定會用到文獻研究法,要充分運用可以利用的各種參考文獻資料,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研究的順利展開。比如,我們要研究建構主義,我們都不得不研究皮亞傑對建構主義的相關表述,我們必須查詢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深入的研究,仔細地分析比對。

  教育科研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具體的研究活動,該使用怎樣的研究方法都是有一定關聯的,不是隨便什麼方法都可以的。   三、意見和建議

  1.加強學習,提高對教育科研的認知

  學習是永無止境的,終身學習的理念告訴我們,活到老、學到老。要想完善我們對教育科研的認知,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加強學習。通過參照各類名家大師們對教育科研的表述,糾正我們對教育科研的認知偏差。通過教育科研實踐研究活動,體驗教育科研,感悟教育科研的深刻內涵,拋卻對教育科研的不真、不實、不全、不美的認識,完善對教育科研的認知。只有完善對教育科研的認知,才能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教育科研活動。

  2.加強培養訓練,提高辯證思維能力

  辯證思維能力是指從運動發展中、從矛盾轉化中去把握和研究事物,去使用概念和判斷等思維形式,從而更加如實地把握事物的能力。辯證思維是邏輯思維的兩種基本形態之一***另一種形態叫作“公理思維”,即運用形式邏輯的思維***。辯證思維不僅看到一定條件下A是A,而且還看到另一條件下A不是A,也就是從運動中把握住A既是A,又不是A,看到每一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及其相互間的轉化,在統一中找到差異,在確定中把握不確定,從而更深刻地反映物件的內在矛盾性,使“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03頁***這樣就能更加如實地把握事物。辯證思維是邏輯思維的高階形態,但它並不是對公理思維的完全否定。公理思維在一定的範圍內,即對於相對確定的思維過程和思維物件來說,仍然是一種有效的思維形式。辯證思維包含著公理思維,它同公理思維的關係猶如高等數學同初等數學、變數數學同常數數學的關係一樣。人們決不會因為高等數學的存在而否認初等數學的存在。當然,人們在運用公理思維時,應該十分清醒地認識到它的侷限性和適用範圍,並根據思維內容的需要不失時機地使公理思維上升到辯證思維。

  3.加強實踐指導,注重對教育科研程式性的把握和方法的熟練運用

  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是更加註重過程的科研,只有加強過程的規範性、合理性和科學性才能保證結果的科學性。加強教育科研的實踐指導,讓中小學教師熟練掌握教育科研活動的基本程式,完善準備階段環節,形成假說,通過實驗與觀察、邏輯推理與分析,得出科學嚴謹的結論,通過撰寫科學報告和論文的形式形成結論。在教育科研的各個環節,注重具體教育科研方法的合理應用,如觀察法、假說法、實驗法、邏輯法、橫向科學法、技術開發法、數學法、移植法以及泛系方法等。

  4.加強中小學教師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育科研的團隊協作能力

  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核心力量是教師,通過加強中小學教師師資隊伍建設,可以極大地提高教育科研的團隊協作能力,才能從整體上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工作績效。

  總之,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工作任重道遠,需要我們廣大中小學教師的精誠團結、不懈努力,才能做到更好。

  參考文獻:

  [1]中國小學教學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教育卷編輯委員會編,李春生.中國小學教學百科全書・教育卷[M].瀋陽出版社,1993:139.

  [2]王新榮,杜世雄.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欠缺之原因分析[J].青海教育,2004***04***.

  [3]王群.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的幾點思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01***:102-105.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